一周儿童福利动态2018年5月28日-2018年6月3日
2018-11-14 4447

一周儿童福利动态 2018年第22期(总第385期)

生活保障广东|广东织密六张网为孤儿成长保驾护航  近年来,广东省织密“六张网”(不断提高孤弃儿童保障标准、完善医疗和教育保障政策、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建设、强化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推进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孤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切实保护了孤弃儿童合法权益。  提高孤残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  2011年6月,广东建立孤儿基本生活费发放制度;2013年4月,将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纳入保障范围,按照散居孤儿标准发放基本生活费。2014年,建立孤儿基本生活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全省共有孤儿28626人,其中集中供养7785人,养育最低标准1560元/人/月;分散供养20841人,养育最低标准950元/人/月。全省有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5791人,每人每月发放不低于500元生活保障金,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生活保障金的省份。其他困境儿童符合条件的,按政策分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和临时救助范围。广东重度残疾的孤儿可以同步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2018年的补贴标准为2520元/人/年。  持续加大对重病、重残儿童的医疗救助力度  据悉,广东省孤儿医疗救助按照特困人员医疗救助政策执行。将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儿童、特困供养儿童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范围,对其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资助。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儿童、特困供养儿童以及因病致贫家庭重病儿童按规定给予医疗救助,提高对重病、重残儿童的救助支付比例。对于符合条件的困境儿童,下调大病保险起付标准,提高报销比例,不设年度最高支付限额。  2004年以来,广东实施了“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惠及范围逐步由福利机构孤儿延伸到社会散居孤儿,并由单纯手术拓展到体检、康复等项目,累计下拨省级福利彩票公益金2000多万元,6000多名残疾孤儿通过手术康复。2014年以来,省民政厅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合作开展“孤儿保障大行动”,累计投保金额600万元,每年为广东孤儿免费提供覆盖12种儿童常发的重大疾病公益保险。  推进困境儿童特殊教育工作  广东实施“两免一补”政策,资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对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贫困户给予生活费补助。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取得办园许可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和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增设附属幼儿园或幼教班,全省已经有62家儿童福利院开设了特殊教育,其中超过一半开展了学前教育。目前,全省儿童福利机构内养育儿童9240人,其中接受特殊教育2900人,占比31.4%。完善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机制,确保困境儿童不失学,依法完成义务教育。  完善儿童福利机构设施设备建设  据悉,2007年以来,广东实施儿童福利机构“蓝天计划”,经过10多年建设,地市级和部分县(市、区)级儿童福利机构配备了基本的养护、医疗康复、特殊教育、技能培训等设施设备。  “十一五”期间,部级福彩公益金共资助18个项目,资助总额4086万元,省级公益金配套5119万元,项目单位本级公益金配套2861万元。“十二五”期间,每年安排500万省级福彩公益金每年资助4个地市儿童福利机构养治教康项目建设。去年,广东省还开展“苗圃计划”,分配福利彩票资金264万元,专门用于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儿童福利机构治教康设施设备建设。  加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和未成年人监护责任  民政与公安、城管等部门建立健全联动工作机制,更积极主动地加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救助。2017年,广东救助流浪未成年人5529人次。健全流浪儿童寻亲工作机制,帮助流浪儿童及时回归家庭,对经过2年以上仍查找不到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按规定及时办理户口登记手续,并进行妥善安置。查找不到监护人、监护人被临时剥夺监护权或者家庭特殊困难无力抚养临时放弃监护权的儿童,由福利机构临时实施监护权。  推进儿童福利服务体系试点建设  民政部在佛山市三水区、江门市江海区、梅州兴宁市和肇庆四会市共31个村(居)开展全国基层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目标是将儿童福利服务的递送体系延伸到社会最基层的农村村寨和城市化社区,将服务对象由孤儿等困境儿童拓展到所有儿童,将服务内容由补缺型服务拓展为包括预防和救助的普惠型服务。目前试点工作进展顺利,试点地区的“儿童主任”(儿童督导员)为包括孤儿、家庭困境儿童、安全困境儿童在内的超过两万名儿童提供关爱服务,解决基层儿童福利工作“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江苏|出台《关于落实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有关问题的补充意见》  为了更好保障困境儿童成长,江苏省民政、公安、人社等八部门近日联合出台《关于落实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有关问题的补充意见》,细化困境儿童的界定和分类,提升精准保障水平。  根据意见,困境儿童是指不满18周岁,因自身和家庭原因而陷入生存、发展和安全困境,需要政府和社会关心帮助的儿童。主要包括孤儿,父母监护缺失的儿童,父母无力履行监护职责的儿童,重残、重病及流浪儿童,贫困家庭儿童,以及其他需要帮助的儿童。  意见明确,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社会散居孤儿年基本生活费补贴标准应分别不低于当地儿童福利机构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的75%、70%、65%;父母监护缺失的儿童按照不低于当地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补贴标准的80%发放;父母无力履行监护职责的儿童按照不低于当地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补贴标准的60%发放。对重残重病及贫困家庭儿童,根据其自身及家庭情况按政策分别纳入残疾人“两项补贴”、最低生活保障等保障范围。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按照当地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补贴标准发放。  据了解,2017年江苏集中收养孤儿养育平均标准为1978元/月/人,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1280元/月/人。“十三五”以来,江苏省级财政共计投入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资金1.5亿元,孤儿保障标准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安徽|省统计局发布儿童事业发展年度“成绩单”  5月31日,安徽省统计局发布儿童事业发展年度“成绩单”,数据表明全省儿童茁壮成长,无论是健康水平、教育程度还是福利救助方面,儿童事业发展态势良好。  全省儿童营养状况全面改善  随着二胎时代到来,安徽正着力将保障母婴安全摆在突出位置,开展再生育咨询指导和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全省儿童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婴儿死亡率由2010年的10.7‰下降到4.0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13.32‰下降为5.46‰,均为历史最低点。  儿童日常保健也卓有成效,2017年全省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86.2%,比2010年提高30.3个百分点,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90.5%,提高28.9个百分点;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连续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2017年达到99.7%;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始终保持1‰以下。  孩子们的健康水平整体在不断提升,2017年全省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患病率为0.7%,保持在较低水平,中、重度贫血患病率由2010年的1.13%下降到0.75%,低体重患病率由0.99%下降到0.63%。2010年以来,全省6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率始终保持在60%以上,2017年提高到70.8%。  乡镇公办幼儿园首次100%全覆盖  安徽学前教育快速发展,2017年全省共有公办幼儿园3172所,比2010年增加2073所,乡镇公办幼儿园覆盖率首次达到100%全覆盖。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由2010年48.5%增加到2017年的85.9%,提高37.4个百分点;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100%。在园幼儿总数200.9万人,其中女童93.4万人,占46.5%,比2010年提高2.6个百分点。  义务教育保持均衡发展,2017年全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比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全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642.7万人,其中女生292.8万人,占45.6%。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省特殊教育在校学生达2.7万人,比2010年增加1.3万人。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人数破万  全省已经建成城乡全覆盖的儿童福利和救助保护体系,对困境儿童实施全面救助。到2017年底,共为3999名无人监护和18088名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农村留守儿童落实监护责任,帮助1206名辍学儿童重返校园。完成留守儿童健康体检15.4万人次、心理辅导10.7万人次,1.1万农村留守儿童纳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政策体系。“全省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室”覆盖率达100%,比2010年提高79个百分点。  针对省内的困境儿童,做到了应救尽救。2017年,社会散居和福利机构集中供养孤儿基本生活费发放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729元和1150元,比2011年提高129元和150元。2017年,全省 0-6岁残疾儿童接受康复训练和服务17680人,比2010年增加16327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人数达12724人,增加11899人。  对孩子们的法律援助也在继续深化,截至2017年底,法律援助服务网络已覆盖全省所有城乡,半小时维权圈初步形成。全年得到法律机构援助儿童5150人,比2010年增加2785人。全省已建少年法庭、合议庭164个,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同期犯罪人数的比例比2010年下降1.2个百分点。  教育发展全国|教育部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程计划推进会  5月28日,教育部在广州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程计划推进会,通报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情况,交流各地经验做法,部署下一阶段推进工作。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朱之文出席会议并讲话。  朱之文指出,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等三个工程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着眼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构建覆盖城乡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补足基础教育短板、缩小教育区域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自2017年教育部等部门部署实施三个工程计划以来,各地在出台实施方案、加强资金保障、建立项目库、开展工程建设、完善相关政策、破解发展难题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推进三个工程计划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朱之文在讲话中针对部分地方在推进三个工程计划中,仍然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工程建设进展缓慢、规划项目库不实、报送数据质量不高等问题,进一步强调,各地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完善工作机制,狠抓工作落地,加快实施三个工程计划。没有出台实施方案的省份要抓紧出台,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不健全的要抓紧完善,规划项目库不实的要抓紧调整做实,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后尽快报教育部备案。  朱之文要求,下一阶段,要进一步做实三个工程计划,真正把计划落实到具体的规划、资金、项目建设和政策举措上来。一要加快建设进度,抓紧梳理项目库,具备开工条件的,要开辟绿色通道,尽力缩短土地征用、项目审批、招投标等工作时间,确保不窝工、不拖拉。二要完善推进机制,把三个工程计划列入重要日程,积极争取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做好与发改、财政、人社、建设等部门的统筹协调,压实部门责任,层层督查督办,确保真正落地。三要确保工程质量,站在对中央负责、对孩子们负责、对历史负责的高度,把好施工质量关。要确保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发挥工程计划的最大效益,为加快解决基础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实现2020年发展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  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同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行政部门分管负责同志以及相关处室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北京|今年将新改扩建158所幼儿园增加3万个学位  5月31日,北京市召开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会上表示,北京市今年将通过新建、改建、扩建158所幼儿园的方式,完成新增3万个学位的任务。北京市副市长王宁31日在会上表示,截至4月底,涉及158所幼儿园中,已有9所幼儿园开班招生,涉及学位2110个,27所幼儿园已完成装修改造具备招生条件,48所幼儿园正在施工,74所幼儿园正在前期协调。  目前,北京市政府正在积极推进落实建设一支幼儿园专职管理队伍的相关工作,实现对全市各类型幼儿园实行专人专职常态化管理,坚持将师德放在学前教育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价的首位,实行师德素养“一票否决制”,加强幼儿园内部管理,幼儿园要坚持以儿童为本,保教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防止“小学化”倾向。  此外,北京还将加强技防建设,实现园内公共区域监控全覆盖,建立健全图像信息安全管理与使用制度,建立安全员制度。 浙江温州|出台《温州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8-2020年)》  5月31日下午,《温州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8-2020年)》正式出炉。未来三年,浙江省温州市将从体系建设、经费投入、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着手,以满足各类特殊儿童少年的教育需求。  努力实现特殊教育十五年免费教育  根据“第二轮提升计划”,到2020年,持证残疾幼儿学前教育入园率不低于90%;持证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不低于96%;持证残疾少年高中段入学率争取不低于85%,其中视障、听障少年高中段入学率争取不低于90%,智障少年职业高中入学率争取不低于80%。  “第二轮提升计划”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残疾学生资助水平。各地要积极创建条件,努力实现特殊教育十五年免费教育。对符合资助条件的残疾学生就读义务教育学校的实行全免费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本市户籍的持证残疾学生免收伙食费,所需经费由学校所属的财政、残联(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共同承担;就读高中学校的,享受相关免费政策和国家助学金;就读幼儿园的,按当地公办三级幼儿园保育费标准给予补助。要结合实际给残疾学生提供每学期每生400元以上的交通费补助。  探索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卫星班”模式  温州市将探索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卫星班”的“1+X”模式,完善“卫星班”管理方式,到2020年,每所特殊教育学校至少附设1个“卫星班”。扩大特殊教育学校招生类别,探索增加自闭症儿童、多重残疾儿童等招生类别,鼓励有条件的儿童福利院设立特殊教育班。  到2020年,全市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建有1个资源教室,5万人以上乡镇(街道)建有2个资源教室,实现轻度残疾儿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零拒绝,随班就读学生在5人以上的普通学校,可增配1名特殊教育资源教师。  特殊教育学校还将要积极创造条件增设学前教育班,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区)至少有1所专门的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构。支持普通幼儿园接纳轻度残疾幼儿入园,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增设融合教育班。  明确鼓励教师终身从事特殊教育事业  “第二轮提升计划”提出,将加快特殊教育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将特殊教育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纳入市级名师培养工程,培养一批医教结合的复合型教师和具有较深理论功底、较强实践能力、能解决具体疑难问题的特殊教育“领军教师”。各地要重视特殊教育优秀中青年教师培训,每个县(市、区)至少培养10名以上特殊教育“种子教师”。探索建立特殊教育教师双证制度,逐步实现特殊教育教师持证上岗。明确鼓励教师终身从事特殊教育事业。完善特殊教育津贴政策,各地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适当向特殊教育倾斜。各地在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时应向长期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倾斜,在同等条件下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优先晋升职称。  此外,还将加强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实验学习建设,探索“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特殊教育学校+高等院校”“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教师+驻校医学顾问”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医教结合模式,办好省级示范性医教结合实验学校。 重庆|重庆将多措并举着力解决学前教育痛点问题  针对当前社会关心的“入园难”“入园贵”“家长不放心”等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30日举行的重庆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就该市学前教育工作情况展开专题询问。  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学前教育工作情况的报告》显示,2017年重庆幼儿园(所、点)达7490个,现有在园幼儿95.9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学率84.4%,高于全国79.6%的平均水平,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73.1万人,普惠率76%,高于全国70.6%的平均水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得到一定缓解。  报告指出,尽管目前重庆学前教育的普及率、普惠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学前教育仍是重庆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具体表现为:资源结构不合理、成本分担不合理、学前教育投入不足、保教质量相对偏低。  重庆市教委主任赵为粮称,下一步,重庆市教委将以学前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调结构、强导向、提质量、防风险各项工作。  在具体工作措施上,重庆将做好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如加大农村学前教育扶持力度,满足农村适龄儿童入园需求。同时着力推进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发展,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如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采取“新建一批、移交一批、回收一批、回购一批、改建一批、登记一批”等灵活多样的措施,增加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供给。  此外,重庆将加大财政经费投入,完善成本分担机制。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和捐资助园,适时适当调整分区域的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收费认定标准,提高经费部分主要用于提高幼儿园教职工工资待遇,提高幼儿园办园质量,保障幼儿园正常运转和稳定发展。  在教师配备和待遇方面,重庆将多管齐下,突破幼儿园教师量少质弱的瓶颈,切实解决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和民办幼儿教师工资待遇偏低问题,逐步实现与在编幼儿教师同工同酬。  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屈谦表示,“入园难”“入园贵”“入园不放心”等问题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庆市政府将坚持实事求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问题导向三个原则。  一方面,重庆将多渠道提供学前教育资源,实施农村薄弱幼儿园条件改善工程、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工程、公办及公办性质幼儿园建设工程,并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工程。另一方面,重庆将推进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办园体制改革、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改革。同时重庆将强化责任,强化目标考核,强化标准和监管,并落实好各级政府的投入。   医疗健康全国|中国儿童健康扶贫计划正式启动  5月28日,一项针对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家庭儿童的健康扶贫计划在北京正式发布,该计划由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牵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福棠儿童医学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各省市儿童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同执行,并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北京儿童健康基金会进行资助。该计划将在未来两年基本实现完成上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患病儿童的救治目标。日前,第一批接受救助的15名听障与视障儿童已在北京儿童医院顺利完成手术并出院。  “为贫困家庭患病儿童提供筛查及诊治,这只是我们中国儿童健康扶贫计划的项目内容之一”,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介绍,除此之外,国家儿童医学中心还将联合各地儿童医院,对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儿童及家长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健康观念,树立卫生习惯、提高当地儿童对于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能力。同时,继续加大基层医师培训力度,既“输血”又“造血”,提升贫困地区儿童的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儿科基层医疗服务同质化,筑牢贫困地区儿童健康的第一道屏障。  目前,计划已明确各相关部门任务分工,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政策指导,各省市卫计委及扶贫办提供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儿童相关数据,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福棠儿童医学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北京儿童健康基金会制定具体方案,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福棠儿童医学发展研究中心、各省市儿童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筛查、救治、健康宣教和基层医师培训工作,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北京儿童健康基金会提供经费支持。  据悉,借助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在全国搭建的儿科分级诊疗体系,此次针对贫困家庭患病儿童的筛查及诊治工作也将分级、分类、分步完成,非复杂特殊疾病由当地治疗机构负责医治,复杂疑难病症绿色通道转诊至三级医院,术后及残疾儿童康复回到社区卫生机构进行。同时,借助互联网+手段,开发儿患智能医学专家系统,实现常见病多发病的智能诊断、同质化,迅速提升基层医师医疗水平,力争在2020年使得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因病致贫儿童得到缓解和治愈。 全国|我国将于10月1日起全面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贾勇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我国将于2018年10月1日起全面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  贾勇介绍,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原则通过《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意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着眼为残疾儿童接受基本康复服务提供制度性保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贾勇说,这一制度主要针对我国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保障制度空白,将现有社会保障制度覆盖不到的服务内容作为主要救助内容,并强调与基本医疗保障、临时救助等制度进行有效衔接。  贾勇表示,意见规定了救助对象范围为符合条件的0至6岁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包括三类: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残疾儿童和儿童福利机构收留抚养的残疾儿童;残疾孤儿、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的残疾儿童;其他经济困难家庭的残疾儿童。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的内容主要是以减轻功能障碍、改善功能状况、增强生活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基本康复服务。”贾勇说,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推算,我国有0至6岁各类残疾儿童167.8万人。儿童期是康复的黄金时期,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多数残疾儿童能显著改善功能,不仅可以减轻家庭经济、精神负担,更能正常上学、就业,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截至目前,我国各类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机构发展到近7000个。全国已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福建、宁夏、云南等9个省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 全国|民政部为“明天计划”投入13.3亿元  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民政部公布了“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以下简称“明天计划”)实施情况。截至目前,民政部已累计为“明天计划”投入福利彩票公益金13.3亿元。据统计,共有12.5万名残疾孤儿得到了医疗康复,这些儿童身体得到康复的同时,也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其中有2.5万多名经“明天计划”治疗康复的儿童被国内外家庭收养,重新获得家庭的温暖。  为帮助残疾孤儿解除疾患,实现他们融入社会、回归家庭的愿望,2004年5月,民政部启动了“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以下简称“明天计划”),为城乡各类社会福利机构中0至18岁具有手术适应症的残疾孤儿进行手术矫治和康复。项目最初计划实施三年,因效果良好、社会影响深远,新进入福利机构的残疾孤儿救治需求较大,2007年11月,民政部决定建立“明天计划”长效机制。201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其中对新时期的“明天计划”工作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近年来,民政部不断努力,通过积极试点,不断推动“明天计划”拓展工作范围。目前,“明天计划”的救治对象已经从福利机构内延伸至社会散居孤儿,救治病种也从手术矫治拓展到全科医疗康复,同时,为了加强疾病预防,增加了健康体检项目。  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下,民政部不断加大投入,截至目前,已累计为“明天计划”投入福利彩票公益金13.3亿元。“明天计划”的成果不断彰显,许多生命垂危的儿童重获新生,重度残疾儿童身体机能得到改善,“明天计划”为维护残疾孤儿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做出重要贡献,在国内国外赢得良好声誉,已经成为一个凝聚爱心、影响广泛的品牌项目。  据民政部介绍,未来,“明天计划”工作将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让更多残疾孤儿像健康儿童一样,在祖国的同一片蓝天下,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共同沐浴阳光雨露,茁壮成长。 贵州|贵州学前儿童营养改善将全覆盖  从贵州省教育厅获悉,贵州省将在今秋开学时实现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  据介绍,贵州省于2016年出台《关于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提出,在全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整体推进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工作,向在除县城以外的农村公办学前教育机构和经教育部门批准取得办学许可的农村民办普惠性学前教育机构就读的儿童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3元。  据了解,该省农村学校营养改善计划去年实现两个全覆盖,即在82个县9100所学前教育机构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农村学前教育儿童75.53万人,实现66个贫困县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全覆盖;在87个县1.22万所农村中小学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84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实现营养改善计划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  根据相关安排,该省将在已全面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的66个贫困县(市、区、特区)进一步建立健全资金安全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推广科学供餐模式和营养搭配,最大限度地满足学前教育儿童健康成长的营养需要。该省要求,2017年已不同程度启动实施的贵安新区、贵阳市、凯里市、都匀市等16个地方试点县(市、区),对符合条件但未启动实施的学前教育机构进行分类要求,明确启动实施的具体时间;2017年尚未启动实施的金沙县、仁怀市、余庆县和遵义市的汇川区、播州区、新蒲新区,应加大工作推进力度,抓紧制订实施方案,确保今秋开学时全覆盖启动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  儿童保护全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举办“依法惩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 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发布会  5月29日上午,最高人民检察院举办主题为“依法惩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 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发布会。会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郑新俭主任通报,针对近年来监护人性侵害、出卖、遗弃、虐待、伤害未成年人,教唆、利用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等犯罪时有发生的问题,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涉嫌犯罪的监护人588人,起诉587人。  检察机关依法开展未成年人民事检察工作,对监护人严重侵害未成年人,不宜继续监护的,共建议、支持有关部门和个人向法院申请撤销其监护权121件,并协调有关方面做好安置工作。  据介绍,检察机关加强重点领域犯罪惩防,维护未成年人教育生存环境。2017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依法批准逮捕发生在幼儿园的侵害儿童犯罪181人,起诉231人;批准逮捕发生在中小学校园的侵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3081人,起诉3923人;对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工作人员实施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依法提出禁止其从事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职业的量刑建议102人。  “目前,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北京红黄蓝幼儿园、上海携程亲子园、南京爱德美幼儿园等虐童案已经提起公诉。”郑新俭说。  与此同时,重视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检察机关根据中央的部署,积极参与“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专项工作,去年以来共对侵害农村留守儿童的犯罪批准逮捕3223人,起诉4272人。贵州毕节市检察机关联合法院和公安机关开展外出务工人员遗弃子女专项清理和整治行动,惩处3起遗弃犯罪,推动解决当地留守儿童监护缺失问题。  广西、河南、湖南、江西等地检察机关推动在留守儿童犯罪集中的地方建立“儿童家园”、“留守儿童维权工作站”,强化留守儿童权益保护。  近年来,检察机关不断加大惩治和预防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力度,努力为未成年被害人提供专业有效的关爱、救助,进一步强化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检察机关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坚持零容忍,依法从严从快审查逮捕、审查起诉,保持严打高压态势。2017年1月至今年4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4.42万人,起诉6.03万人。  另外,最高人民检察院还在会上发布了10个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典型案(事)例,为全国检察机关办理类似案件、创新开展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提供参考,并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未成年人权益,共同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这些经典案例的关注重点包括:依法核准追诉严重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犯罪;挂牌督办重大拐卖儿童案,注重后续救助安置;依法抗诉,准确认定网络猥亵儿童犯罪;依法惩治利用儿童犯罪督促异地职能部门落实保护职责;强化监督及时消除影响未成年人成长隐患;依托“网格化管理”平台促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打击遗弃留守儿童犯罪 督促履行监护职责;跨省开展未成年被害人司法救助;建立强制报告制度及时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组建春蕾安全员队伍有效保护留守儿童。 全国|民政部、中国建筑集团对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百场宣讲进工地”活动作出全面部署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尤其是党的十九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强政策宣传,进一步强化家庭监护意识,增进亲情关爱,促进安全生产,推动实现务工人员和农村留守儿童双受益,“六一”前夕,民政部、中国建筑集团联合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百场宣讲进工地”活动的通知》,对下一步活动开展作出全面部署。  通知指出,“百场宣讲进工地”活动将在中建集团承建的100个在建项目工地举行,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设立宣讲分场,活动从2018年6月初开始,10月底结束。通知明确,宣讲活动主要内容包括未成年人保护法规政策、亲情沟通技巧、安全自护教育等,各地可结合实际工作,对宣讲内容作进一步丰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将编印部分宣传资料并印发各地参考。通知要求,各分场可参照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百场宣讲进工地”启动仪式暨首场宣讲活动确定活动流程,并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创新宣讲方式,丰富宣讲内容,开展特点鲜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讲活动。通知强调,各分会场要加强工作策划,认真做好活动流程、现场布置、人员组织等工作,确保活动安全有序,不发生意外事故。  民政部相关负责同志表示,父母的关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依法教育抚养孩子是每一个父母的法定义务,是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4月24日举办的启动仪式和首场宣讲,得到社会各界和工友们的一致好评,开展此次系列宣讲活动,就是要把这项活动继续深入推进,会同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继续加强对家庭监护和委托监护的督促指导,进一步引导帮助外出务工父母了解掌握有关家庭教育、亲情沟通等知识和技巧,学会和加强与留守未成年子女的沟通交流,依法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及时得到妥善监护照料、亲情关爱和家庭温暖。此次百场宣讲活动将惠及2万多名外出务工人员以及近4万名农村留守儿童。  据了解,2016年以来,民政部切实履行牵头部门职责,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推进各项工作,牵头成立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责任分工;指导各地制定出台具体落实政策,成立了由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牵头的领导协调机制;摸清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底数,开发启用全国信息系统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动态管理;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摸底排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帮助解决了无人监护、无户籍、失学辍学等问题;指导各地有效运转以强制报告、应急处置为核心环节的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健全完善家庭、政府、学校和社会齐抓共管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通过多种方式强化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监护、教育关爱和救助帮扶,让他们得到更好的监护照料和社会关爱。为进一步推动工作,民政部将会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一道,加快推动未成年人保护机构能力建设,加强基层儿童工作队伍配备,充实一线工作力量,尽快实现乡镇儿童督导员、村(居)儿童主任全覆盖,并依托信息系统实行实名化管理;指导各地动态更新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全面建立困境儿童信息台账,切实把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福建厦门|厦门市妇联印发《关于开展农村“儿童之家”建设的通知》  福建省厦门市妇联日前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村“儿童之家”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厦门市三年内将实现100%行政村“儿童之家”全覆盖。  《通知》指出,“儿童之家”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交汇点。开展农村“儿童之家”建设是妇联系统贯彻实施厦门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关爱工程,是开展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科普教育以及文体活动的重要载体,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知》提出,厦门市妇联拟为每个村“儿童之家”补助建设经费5000元,各区妇联、妇儿工委办按照1∶1的比例要求配套经费。2018年拟完成35个村“儿童之家”建设,2019年完成48个村“儿童之家”建设,2020年完成64个“儿童之家”建设,三年内实现全市100%行政村建立一所“儿童之家”。  《通知》要求,“儿童之家”要有固定场所、开展活动的必要设备、有健全的管理制度、专兼职工作人员和服务。“儿童之家”要整合行政村资源,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组织开展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富有成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实践活动,提供才艺培训、能力提升、文化娱乐、成长教育等公益服务内容。 广西南宁|1560个“儿童之家”今年将覆盖各镇乡村  5月28日,广西省南宁市妇联在上林县开展“爱润万家 情暖妇儿”政府购买服务上林县“妇女儿童之家”项目总结交流会暨“儿童之家”“六一”慰问活动。据悉,为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校外管理、保护、教育等问题,截至今年南宁市共将建设1560个“儿童之家”,覆盖各镇、乡、村。  2017年5月,南宁市妇联采取了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形式,投入15万元引入社工组织在上林县服务6个“妇女儿童之家”。为了推动农村(社区)“妇女之家”和“儿童之家”服务的整合、创新和深入,南宁市妇联大胆尝试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解决基层村(社区)服务人手不足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能力欠缺的实际困难,引进广西汉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达成南宁市妇联“爱润万家 情暖妇儿”社工服务项目的合作协议,探索和打造农村试点村(社区)“妇女儿童之家”“妇工+社工+义工”的工作模式。  一年多来,该项目组织了一系列社工服务,填补了基层社区村委服务的专业不足,极大提升了“妇女儿童之家”在群众中的认可度,促进妇女儿童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达到技能提升、意识增强和思维创新的目标。28日,南宁市妇联在贫困村“儿童之家”慰问留守困境儿童,为上林县实施项目的6个“儿童之家”赠送了价值1.2万元的书籍和儿童娱乐设施一批,为40名留守困境儿童赠送了价值6000元的慰问品。  近年来,南宁市妇联累计建成并投入使用“儿童之家”1333所,完成目标任务的80%,今年还将建设227个“儿童之家”。探索“妇工+社工+义工”工作模式,打造市级以上示范性“儿童之家”“妇女之家”813个,在18个示范点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妇女儿童之家”项目,为早日实现“到2020年,90%以上的城乡社区建设1所‘儿童之家’”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贵州|出台《贵州省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近日,贵州省教育厅等11个部门印发《贵州省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方案提出要健全预防、处置学生欺凌的工作体制和规章制度,把校园建设成最安全、最阳光的地方。  方案提出,要抓好明确边界、严格区分,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强化教育、源头预防,建立制度、强化排查,学校为主、依法处置,完善机制、着眼长远等六项重点工作。贵州省将成立以省教育厅牵头,省综治办、省高级人民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人社厅、团省委、省妇联、省残联为成员的贵州省防治学生欺凌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省学生欺凌治理工作,处理学生欺凌重大事件。  按照要求,学校要制定防治学生欺凌工作各项制度,建立健全应急处置预案,并结合实际成立由校长负责,少先队大中队辅导员、教职工、社区工作者和家长代表、校外专家等人员组成的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同时,按不低于3‰的比例配齐配强学校安保人员,落实值班、巡查制度,加快推进将校园视频监控系统、紧急报警装置等接入公安机关、教育部门监控和报警平台,逐步建立校园安全网上巡查机制。  方案规定,学生欺凌事件的处置以学校为主。对发现的欺凌事件,学校应在10日内完成调查,根据有关规定处置。县级防治学生欺凌工作部门负责处理学生欺凌事件的申诉请求。对需要复查的欺凌事件,由县级防治学生欺凌工作部门组织学校代表、家长代表和专家等组成调查小组启动复查。复查工作应在15日内完成,对事件是否属于学生欺凌进行认定,提出处置意见并通知学校和家长、学生。  学生欺凌事件将依法分类处置。对实施欺凌的学生,按照教育与惩戒并重,教育为主的原则,根据情节,由学校和家长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和警示谈话,情节较重的,公安机关应参与警示教育。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构成违法犯罪的学生,区别不同情况,责令家长或者监护人严加管教,或者给予相应的行政、刑事处罚。对校外成年人教唆、胁迫、诱骗、利用在校中小学生违法犯罪行为,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有关法律规定,对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依法从重处罚。 海南|印发《海南省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5月28日,海南省教育厅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了《海南省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要求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明确具体负责防治学生欺凌工作的内设机构,作为防治学生欺凌工作部门,并于5月30日前向社会公布。  《实施方案》要求,各中小学要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引导家长注重家风建设,加强对孩子的管教,注重孩子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从源头上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发生。各中小学还应加快推动在校园主要区域及校门口等关键部位安装视频图像采集装置,实现所有学校安装视频监控系统,有条件的安装周界报警装置和一键报警等系统,并接入公安机关、教育部门监控和报警平台,做到公共区域无死角,逐步建立校园安全网上巡查机制。  《实施方案》明确,对经调查认定实施欺凌的学生,学校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定学时的专门教育方案并监督实施欺凌学生按要求接受教育,同时针对欺凌事件的不同情形予以相应惩戒。  情节轻微的一般欺凌事件,由学校对实施欺凌学生开展批评、教育。对于反复发生的一般欺凌事件,学校在对实施欺凌学生开展批评、教育的同时,可视具体情节和危害程度给予纪律处分。  情节比较恶劣、对被欺凌学生身体和心理造成明显伤害的严重欺凌事件,学校对实施欺凌学生开展批评、教育的同时,可邀请公安机关参与警示教育或对实施欺凌学生予以训诫。对屡教不改或者情节恶劣的严重欺凌事件,必要时可将实施欺凌学生转送专门学校进行教育。  涉及违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的学生欺凌事件,处置以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为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及时联络公安机关依法处置。对依法应承担行政、刑事责任的,要做好个别矫治和分类教育,依法利用拘留所、看守所、未成年犯管教所、社区矫正机构等场所开展必要的教育矫治;对依法不予行政、刑事处罚的学生,学校可视具体情节和危害程度,依据学籍管理规定给予纪律处分。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可视具体情节和危害程度,依据学籍管理规定给予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等处分,必要时可按照有关规定将其送专门学校。  校外成年人采取教唆、胁迫、诱骗等方式利用在校学生实施欺凌进行违法犯罪行为的,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有关法律规定,对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依法从重处罚。海南省将把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工作情况作为考评内容,纳入文明校园创建标准,纳入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年度考评,纳入学校校长和相关教职工学期和学年考评。对职责落实不到位、学生欺凌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单位通过通报、约谈、挂牌督办、实施一票否决制等方式进行综治领导责任追究。对在学生欺凌事件中存在的失职渎职行为,因违纪违法应当承担责任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青海|下发《关于开展全省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回头看”的通知》  为持续巩固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成效,督促落实各县(市、区)及乡镇人民政府主体责任,确保专项行动各项工作措施到位、责任到位、不走过场、不留隐患,5月28日,青海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全省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回头看”的通知》,决定在全省开展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回头看”督导调研。  此次各督导小组由全省农村留守儿童联席会议制度中的10家成员单位组成,督导时间为6月1日至6月15日,以专项行动中发现问题并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为主要调研对象,督导工作将通过集中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资料、重点走访等形式,深入调研专项行动的落实情况。同时,通知要求此次未列入调研范围内的地区也要对照相关文件及《任务情况落实表》仔细进行自查整改。  2016年底,青海省民政厅会同相关部门及时下发《青海省关于认真组织开展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的通知》,配合省政府召开全省农村留守儿童第二次联席会议暨专项行动部署视频会议。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全面梳理和解决在摸底排查中发现的家庭监护、生活保障、失学辍学及无户籍等问题,确保每名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都纳入关爱保护服务范围,确保他们得到及时的帮扶和救助,努力形成留守儿童学有所教、困有所帮、爱有所依、托有所居、居有所安,关爱零空白的局面。 山东|印发《山东省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  5月28日,山东省教育厅等11部门印发通知,《山东省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下称《方案》)公布。《方案》明确了学生欺凌的界定: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普通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方案》要求,教职工发现、学生或者家长向学校举报的,应当按照学校的学生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处理流程对事件及时进行调查处理,由学校学生欺凌治理委员会对事件是否属于学生欺凌行为进行认定。原则上学校应在启动调查处理程序10日内完成调查,根据有关规定处置。  各地教育部门要明确具体负责防治学生欺凌工作的科(处)室并向社会公布。  根据《方案》,屡教不改或者情节恶劣的严重欺凌事件,必要时可将实施欺凌学生转送专门(工读)学校或通过职业学校进行教育。  对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学生,要区别不同情况,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严加管教。对依法应承担行政、刑事责任的,要做好个别矫治和分类教育,依法利用拘留所、看守所、未成年犯管教所、社区矫正机构等开展必要的教育矫治;对依法不予行政、刑事处罚的学生,学校要给予纪律处分,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可视具体情节和危害程度给予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等处分,必要时可按照有关规定将其送专门(工读)学校。对校外成年人采取教唆、胁迫、诱骗等方式利用在校学生实施欺凌进行违法犯罪行为的,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有关法律规定,对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依法从重处罚。  最后,《方案》把防治学生欺凌工作专项督导结果作为评价政府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对职责落实不到位、学生欺凌问题突出的市和单位通过通报、约谈、挂牌督办、实施一票否决权制等方式进行综治领导责任追究。学生欺凌事件中存在失职渎职行为,因违纪违法应当承担责任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山东|民政厅试点基层儿童工作队伍建设  今年以来,山东省民政厅以济宁市泗水县为试点,探索开展基层儿童工作队伍建设,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列入为当地为民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切实打通关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建好“两个阵地”。督促试点地区着重建好社会阵地,目前已建成校外留守儿童活动场所152所,其中,国家级2所、省级6所、市级42所、县级102处。建好家庭阵地,积极开展邻里守望、姐妹相助等活动,把农村妇女、留守儿童连片组织起来,成立“家庭互助组”,负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关照和安全保护。  二是完善“三项机制”。完善规划引导机制,将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会治理创新的总体部署。完善督导考核机制,将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纳入基层乡镇年度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完善动态监测评估机制,建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月报和农村留守儿童电子档案季报制度,及时掌握留守儿童情况。  三是实施“四项工程”。实施“归燕工程”,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增加就业岗位,制定农民进城购房优惠政策、子女入学保障措施,从根源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充分利用各级关爱服务平台,积极开设家庭教育讲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留守儿童享有爱的教育。实施“生命安全工程”,积极实施中央财政支持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试点项目,广泛开展留守儿童暑假安全教育,创新举办家庭生命教育培训班,开设留守儿童“安全站”“维权站”,让留守儿童“身有人护”。实施“帮扶救助工程”,当地2000多名党员干部和农村留守儿童结成长期帮扶对子;30个三八红旗集体、198个巾帼文明岗爱心团队与留守儿童活动站结对联建。在学校,由教师作为“爱心妈妈”“温馨家长”;在村庄,成立“留守妈妈互助组”;在社区,将留守儿童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让留守儿童“难有人帮”。  四是村(居)聘任一名联络员。在村委会设置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当地全县各村(居)聘任一名联络员(未保专干),具体负责所在村(居)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报酬为每人每年1000元,主要由妇联主任等兼任。联络员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行聘任制,切实解决了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最后一公里”问题。 山西|省人大表决通过《山西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6月1日从山西省人大获悉,《山西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于日前表决通过。其中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家庭教育义务的,将会受到批评教育,严重者公安机关还会介入。条例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是家庭教育的直接责任主体,依法履行家庭教育义务。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将家庭教育发展规划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城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并将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家庭教育义务,或者因实施家庭暴力等不当家庭教育方式,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由相关单位或者组织予以批评教育或者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应当依法及时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父母因外出务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应当委托有能力的其他成年人教育未成年子女,并与被委托人保持联系,了解未成年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定期与未成年子女团聚等。  据悉,《山西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这一条例为山西省家庭教育提供法律规范,填补山西省家庭教育没有法律法规的空白。 上海|《上海市困境儿童安全保护工作操作规程》开始实施  自6月1日起,《上海市困境儿童安全保护工作操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将正式开始实施。《规程》是对在上海发生的因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造成儿童陷入困境,政府相关部门及时介入、优先确保儿童人身安全的工作指南和操作手册,明确了对困境儿童发现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各个阶段的责任主体、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  “困境儿童”有三类。第一类是因为家庭贫困而陷入困境的儿童;第二类是因自身残疾而陷入困境的儿童;这两类儿童,上海多年来依托既有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制度框架,通过充分用足并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来落实保障工作。第三类则是因监护缺失、监护不当而陷入困境的儿童,包括被父母遗弃、被监护人放任不管、被不法侵害的儿童。  《规程》是对个案处理实践经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2016年5月,民政部门接收了上海首例滞留医疗机构的困境儿童,之后先后介入、参与处理了个案近十起。通过对这些困境儿童的保护,一套工作流程逐步形成,如由民政部门(儿童临时看护中心)提出撤销困境儿童父母的监护权,检察机关对其父母的遗弃罪提起公诉等。  《规程》对基层开展困境儿童安全保护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性。《规程》要求中小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在报案的同时,将相关情况报告所属行政管理部门,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获得信息后要及时通报同级民政部门,确保民政部门能及时介入并开展救助保护。《规程》规定,困境儿童身体受到伤害或处于危险状态的,公安机关应及时将送到所在区卫生计生部门指定的定点医院体检或救治,并开展对该儿童其他监护人的查找工作,同时通知当地民政部门负责临时生活照料。这些规定责任明晰、步骤清楚,便于基层掌握实施,使困境儿童保护网更密更牢。  上海对困境儿童的保障施政,近年来一直在前进。2017年5月,上海市颁布了《关于加强本市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着力完善困境儿童保障体系,确保三类困境儿童在基本生活、基本医疗、义务教育、司法保护等多方面的权益,其中重点聚焦因监护缺失、监护不当而陷入困境的儿童,为他们建立起相应的安全保护机制。2018年1月1日起,上海市建立“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明确的保障对象为:具有本市户籍,因父母双方监护缺失、监护不当导致陷入困境,或父母一方监护缺失、监护不当,且另一方无抚养能力导致陷入困境,由祖辈、亲属朋友、相关单位和组织实际照料,同时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该制度有效弥补了因父母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由祖辈或其他监护人、单位实际照料儿童无基本生活保障的空白。  公益慈善北京|2018少年儿童庆祝六一联欢活动在京举办  6月1日上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童心筑梦未来”—— 2018少年儿童庆祝六一联欢活动在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拉开帷幕,来自五大洲的1800名大朋友、小朋友一起欢度六一国际儿童节。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席王家瑞,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田学军,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李平,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群,北京市副市长、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王宁,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庞丽娟等出席活动。  今年六一,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正式启动了“畅想未来——我心中的2035/2050”作品征集活动,孩子们可以用一幅画、一封信的形式投递自己的心愿。2020年6月1日将展示部分作品,并邀请部分参与征集活动的儿童代表参加现场活动,共同见证圆梦时刻。来自清华附小的于秋菊小朋友代表孩子们宣读了倡议书。王家瑞和在场的少年儿童一起启动了征集活动。  启动仪式上,孩子们还展示了自己的绘画和书法作品。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中心与北京市教委共同举办了“童心筑梦未来”儿童美术书法作品征集和展示活动,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小朋友提交了500余幅美术书法作品。孩子们的作品,有的表现历史和传承,表达对党、祖国和人民的热爱,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有的描绘科技和创新,给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有的展现文明交流互鉴,架起各国交流沟通的桥梁。新加坡的申羽乔、巴基斯坦的瑞哈布、中国的王露凝三位小朋友在大屏幕上展示了自己的作品,讲述了创作中的故事。王家瑞和嘉宾们一起观看了画展并鼓励孩子们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伴随着舞曲《和谐中华》轻快的节拍,一台大戏在未来剧院开启。王家瑞和各国少年儿童共同观看“童心筑梦未来”少年儿童庆祝六一文艺演出。来自北京朝花艺术团、北京蓝天小天使艺术团、台湾星云文化教育公益基金会、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芳草地国际学校等地的各国少年儿童演出了精彩的歌舞戏曲、原创戏剧、国粹艺术等精彩节目,赢得了在场的小朋友和大朋友的阵阵掌声。  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凝聚了几代领导人对少儿事业的亲切关怀与殷切期望,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建成的,是为少年儿童健康快乐成长送上的一份珍贵礼物。为了让孩子们度过一个难忘的六一,这里为孩子们奉上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体验大餐。“放飞童心,点亮梦想”亲子活动以家庭为单位,通过游戏增强亲子关系,激发幼儿智慧启蒙;“科创未来·综合实践”激励孩子们用充满好奇、发现和行动的一生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戏剧伴童年”通过沉浸式戏剧让儿童体验探险式主题活动;“诗书友话中国梦·礼乐和谐童心融”促进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感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文化底蕴。  来自北京市的小学生、国际学校儿童代表、上合组织成员国、东盟各国驻华使领馆和联合国驻华机构代表等1800余人次的小朋友和家长参加了联欢活动。国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庞长青,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胡正跃、杭元祥、井顿泉,秘书长李松武等出席活动。 北京|中国儿童福利与保护宣传周(2018)在京启动  5月30日,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来临之际,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主办,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的“聚焦技术支持 助力专业化儿童服务——中国儿童福利与保护宣传周(2018)”在北京正式启动。本届儿童福利与保护宣传周重点关注专业化儿童服务议题,倡导政社学多方合作,通过培训交流和技术支持,提升基层儿童福利与保护工作队伍的服务能力,在基层城乡社区为儿童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  儿童社会工作技能发展中心成立  在启动仪式上,来自北京和云南的小朋友和青年画家潘川现场作画,通过绘画表达孩子们的心声,有的孩子希望多去儿童之家玩耍,有的孩子希望父母多回家看看,还有的孩子希望不被大孩子欺负。孩子们在潘川支持下的精彩分享让在场嘉宾真切感受到在儿童身边提供专业化社会服务的需求之迫切。  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副主任宋文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花楠、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云南省瑞丽市、盈江县、陇川县、山西省闻喜县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霍城县的民政官员出席了本次启动仪式,并就基层儿童福利与保护服务体系专业化发展进行了探讨和交流。宋文珍副主任在讲话中强调,党和各级政府对儿童的保护和发展高度重视,将不断推进儿童福利、儿童服务和儿童保护的共同发展,构建完整的儿童福利与保护服务体系,促进儿童服务向专业化和科学化迈进。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花楠称赞道,自2010年由民政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携手启动中国儿童福利示范项目以来,越来越多的村居设立了儿童主任和儿童之家,770万名困境儿童得到切实的服务和支持。花楠女士还对专家们在专业技术支持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行了祝贺,专业的技术支持是基层儿童主任的坚强后盾,为确保儿童主任能够为孩子们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儿童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自2010年起,携手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社会工作专家团队,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下开发了基层儿童福利和保护服务框架,在120个村社进行实践并不断完善,随后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爱佑慈善基金会、世界宣明会等国际国内社会组织,与8个省(区、市)的地方政府合作,开展基层儿童福利与保护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合作,通过专业培训和技术支持促进一线儿童福利与保护工作队伍能力提升,将专业化的社会服务送到近25万名儿童身边。  为了让更多的儿童主任能够获得持续的专业支持,让更多的儿童获得专业的社会服务,立足2010年起合作项目实践经验,融合国际先进理念和社会工作实务,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机构的支持下对项目协调和技术支持体系进行了全面升级,设计了符合基层儿童福利与保护服务需求的社区儿童社会工作者知识体系与培训课程,通过实地和远程培训,提升儿童主任专业能力。同时,在启动仪式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王振耀现场倡议发起”儿童主任学习网络“——儿童社会工作技能发展中心,希望通过社群伙伴的形式,促进儿童主任交流工作经验,讨论技术问题,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同时邀请专家团队定期在线互动指导,更直接地为一线社工提供支持,更有效地为基层儿童提供福利与保护服务。儿童社会工作技能发展中心将制定分级课程、开展专业督导、制作技能手册开发并开发参访实习项目,指导儿童主任及相关管理人员提升专业工作能力。儿童社会工作技能发展中心现场上线了社区儿童社会工作培训初级网络课程——《社区儿童社工必备十课》,该课程面向儿童主任等一线儿童福利与保护服务人员免费开放。整套课程共有10门大课35节小课,每节小课5分钟,从基层儿童福利与保护服务体系、儿童权利、儿童社会工作、工作职责、个案服务、儿童之家、社区服务、档案管理、服务资源链接和案例解析10个方面开展了入门介绍,以支持一线社区儿童福利与保护服务人员快速掌握面向儿童开展社会服务所需的基础理论、工作规范和专业技巧。  2017年中国儿童关爱保护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支持,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益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儿童福利与保护政策报告2018:基层儿童关爱保护服务体系的进展与展望》显示,2017年中央密集出台政策统筹推进儿童关爱保护服务体系建设,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全面贯彻国家政策、创新实施措施,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形成了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良好态势。截至2017年底,全国有12.7万名基层儿童主任上岗服务,17.8万所儿童之家投入使用,以将近3亿儿童全面纳入基层儿童福利与保护网络为目标,以均等化、专业化为重点的儿童关爱保护服务体系建设正在快速推进。  报告显示,一年来中国儿童关爱保护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实务进展效果显著:儿童保护创制立法取得多项创新突破,76万名无人监护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措施获得落实,24个省份监护权转移司法实践获实质进展,判决69起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被撤销监护人资格案件,上海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儿童权益代表人和限制性侵犯罪人员从业两项儿童保护机制;儿童福利保障范围扩大、资源配置不断优化,770万名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稳步提升;社会服务事业费总体支出中儿童福利经费支出稳步上升,2017年中央彩票公益金转移支付预算4.83亿元用于儿童福利方面;儿童教育和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超8成县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残疾儿童康复政策覆盖范围和康复项目进一步扩展;社会力量 积极捐赠,参与儿童关爱保护服务体系建设,2017年100万元以上儿童公益捐赠约92笔,4.5亿元用于儿童医疗、教育等领域,政社学三方在7省470个村(社区)开展基层儿童关爱保护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合作。  报告指出,尽管2017年中国儿童关爱保护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仍然存在资源配置差异、基本公共服务不足严峻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保障儿童合法权益,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为儿童健康成长和优先发展指明了方向。2018年是实现全面小康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目标的关键之年,儿童关爱保护服务体系建设仍将以普惠型、专业化和均等化为导向加速推进、全面普及,以社区为依托的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将成为工作重点,以专业化为目标的服务队伍建设将有更大发展,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服务项目将发挥重要作用,多方合力在决胜全面小康进程中谱写儿童关爱保护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