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为我国老龄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养老服务业转型,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必经之路。2017年,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养老服务业在政策顶层设计、国家准化建设、养老市场放开、老年人补贴制度、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医养结合、智慧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索、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意外伤害险制度十个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年。2017年,国家层面出台养老政策16个,政策主要围绕“放管服”、智慧养老、医养结合和标准化建设几个方面。全年的养老政策更多地转向扶持产业,扶持市场转型,如医养结合、金融保险介入、智慧养老等,都是在扶持市场。而服务质量提升、建立标准化体系等等,都是关于提升养老服务业质量的问题。同时,这些政策的制定不仅限于单一产业,更多的是部门间合作、区域间合作,涉及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全面发展。
2017年多项国家文件出台推进养老服务市场标准化建设,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关于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的通知》、《关于印发<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通知》、《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发布,标志着全国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迈向标准化管理的新时代。从地方看,2017年宁夏、江西和重庆分别出台了养老服务的地方性标准,旨在提升社区居家和养老护理服务质量。截至2017年12月,全国有26个省份已开展地方养老服务标准建设工作,北京、山东、安徽出台的标准数量最多,领先于其它省份。而全国养老服务的企业标准化建设在北京、山东、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带较为领先。其中浙江绿康医养集团在养老服务标准化上做到民营单位领先,先后制定行业标准、企业标准500多项。
2017年,十三个国家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的通知》正式发布,贯彻国务院91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性。在地方层面上,2017年有北京、河北、内蒙古等18个省份发布贯彻实施意见。加上2016年已经率先发布政策的山东省,截至2017年12月,已有19个省份在政策上响应国家要求 。可以说2017年是养老服务市场“放管服”政策的集中落地年,市场得到进一步开放。从实务上看,地产、医药等企业在养老领域加速布局。社会资本的关注度正在从养老地产项目转到大健康产业,进一步延伸了养老服务市场的产业链。
截至2017年12月,全国31个省份已基本建立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护理补贴中至少一项老年补贴制度。除湖北、广西、重庆、四川等4个省份外,全国27个省份出台了建立高龄津贴的省级政策。其中上海、广东、云南、陕西和青海5个省份的高龄津贴仅以年龄为发放条件,实现80岁以上老年人群全覆盖,另外发放年龄范围也在扩大,陕西、青海已经扩展到70岁以上老年人,上海扩展到65岁以上老年人。
2017年,已有上海、青岛、成都等14个城市出台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的具体实施文件,吉林、山东两个重点联系省份也印发了文件做出部署。试点一年多来,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就参保筹资、待遇保障、管理服务等开展积极探索。参保人数已经超过了3800万人,制度运行总体平稳,成效初步显现。青岛作为全国率先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城市,2017年1月将失智老人纳入护理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保障人群,探索出失智人群生活照料的照护模式。从原来简单的看护、捆绑到提供人性化的照护服务,青岛的情感照护模式已经成为全国失智照护机构典范。截至2017年初,该制度已覆盖全市810万城乡参保人,4.1万参保患者享受到护理保险待遇,累计支出护理保险基金11.3亿元。
2017年,国家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坚持将养生保健与疾病治疗及康复相结合,《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医疗领域投资活力的通知》(国卫法制发〔2017〕43号)和《国家卫计委办公厅关于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疗机构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7〕38号)则进一步降低养老机构内设置医疗机构的门槛,推动医养结合工作展开。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已经覆盖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份,包含北京市东城区等90个市(区) 。省级层面上,已有24个省份先后在省内开展医养结合试点工作。目前,医养结合已经根据不同的养老方式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比较常见的有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服务、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建立医养结合型养老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及家庭。
2017年,智慧养老加速推进。2017年2月,《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系统集成,对接各级医疗机构及养老服务资源,建立老年健康动态监测机制,整合信息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2017年在政策利好背景下,社会资本纷纷试水智慧养老模式。推出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等新产品,提供了功能丰富的智能监测、康复和看护服务,促进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提质增效。
2017年,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有了实质进展,资源进一步向居家社区养老倾斜。针对2016年底遴选出的第一批26个国家级试点城市,2017年4月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发布试点绩效考核办法,通过良性奖惩机制推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截至2017年底,第一批26个改革试点城市中的19个城市已出台实施方案或意见,其中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及社会化、连锁化运营是重点工作内容。在完成居家社区养老全覆盖的目标上北京有突出进展,2017年北京共新建了230家养老服务驿站,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同时通过试点探索,嵌入式养老机构和设施正成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供给力量,这种服务模式至少在9个城市中得到政策扶持。
2017年,全国已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从省级层面出台养老护理员专项培养培训文件或方案,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养老人才培养已基本形成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两大人才开发体系。养老护理员是民政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全年人数最多的职业,高达13037人,占鉴定总数的75.5%。综合来看,养老护理员队伍培育主要有院校培养、政府依托基地培养、校企合作、校政合作、医企合作、养老企业和机构自行培养、社会组织培养、专业培训机构培养八类模式。
2017年6月,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老年人意外伤害险,随后各地建立老年人意外伤害险制度的进程显著加快。仅2017年7月就有扬州(江苏)、杭州和东阳(浙江)、宜丰(江西)、高密(山东)、广东、阿坝(四川)、宁夏等多地从政府免费提供、降低参保门槛、取消年龄上限等多个角度进行相关工作部署。截至2017年6月,29个省份开始不同程度地实施老年人意外伤害险制度。
2017年,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成果显著,但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养老服务领域存在人才供给缺口大、分布不均,服务标准体系不完善,服务质量不高的情况。另外,养老设施和机构的数量分布和服务功能,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2018年,养老服务业在扩充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方面将呈现五大发展趋势:
随着老年人群体不断扩大,基础养老服务体系逐渐完善,老年消费潜力逐渐激发,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面向老年人的服务和产品需要更加精准的掌握其健康情况和服务需求,才能真正满足老年人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于失能半失能老人来说,长期护理需求强烈,政府承担了此方面服务的主要工作。从国际上应对老龄化的经验来看,推行护理保险的国家不再进行经济状况的调查,而是面向所有的评估对象,以健康状况为主要依据,经评定委员会认定后均可享受同等的服务内容;以税收支出为主的国家,一般先对老人的经济状况和家庭照顾能力进行核实,确属经济状况较差者或无人照顾者才能接受政府提供的护理照护服务和补贴。可以看出,老年人能力和需求评估是开展精准服务的前提和基础。此外,对于整个养老服务市场,老年人需求呈现多样性特征,并且随着养老服务市场社会化程度提高,服务质量水平需同步提升。因此,只有精准了解需求,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机构,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体系化、规范化建设将成为2018年全国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以此提升整个行业的服务质量。2017年,《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发布,该指南从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养老服务的形式、服务内容等多方面构建了养老服务的标准体系,为未来几年全国养老服务领域标准编制工作做出了指引。其中养老机构方面,为期三年的养老院服务质量大检查行动,将在2017年工作成果上继续深化,2017年年底出台《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将作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专项行动的重要依据。另外,行业标准《养老服务图形符号标识》《养老机构生活照料服务规范》于2017年底公开征求意见,2018年将会出台。下一步将会出台养老机构的具体标准或规范,包括分类与编码、机构服务满意度的测评、机构等级评定、质量认证、老年人健康档案技术规范、康复服务规范、生活照料服务规范、社会工作服务规范等一系列的标准。通过这些标准的制定、宣贯、实施,健全养老机构质量标准体系,为进一步规范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供了指引。在社区居家养老方面,2项国家标准《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基本要求》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设施设备配置》已于2017年5月开始实施,2018年将重点在两批中央财政支持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落地,逐步在全国范围推行。值得注意的是,养老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除包括出台更加具体的服务、建设等标准外,还会重点在标准的评估、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工作部署。
2013年开始进入市场化以来,包括地产、保险在内的各类企业纷纷涉足养老领域,国有大型企业、民营企业集团及跨国企业以不同方式进入养老产业各个领域。2017年,中央大力推动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先照后证制度降低各类服务主体准入门槛,社会力量在养老服务中的主体作用正进一步发挥。随着产业主体多元化特征更加显著、新晋企业增多,市场活力逐步增强,相应地,竞争也愈加激烈。2018年,资本步伐依旧加快,通过横向的并购整合、平台拓展、扩大规模抢占市场空间,无疑将成为产业快速发展时期赢得市场竞争的最佳途径,也将是未来涉老企业竞争不可避免的路径选择。但不可忽视的是,市场细分势在必行,精准投资成为方向。未来涉老企业不管以何种商业模式切入养老产业,康复、护理等养老服务的专业技术能力将成为支撑养老企业发展的核心内生力量,是未来衡量和评定养老企业价值量级的核心指标,专业深耕、服务升级、建立品牌才是抢占大势制高点的关键。
随着互联网在老年人生活领域的渗透和发展,老人的养老需求和支出结构在慢慢发生新的变化,政府、企业等对于养老服务的创新也越来越深活跃,一方面以“虚拟养老院”为代表的“养老+互联网”的服务创新仍在继续,养老机器人等智能化养老产品不断创新和迭代,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且多数为非结构化数据,实现对健康养老数据整合、管理势在必行。通过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对接各级医疗机构及养老服务资源,建立起老年健康动态监测机制;通过发展健康养老数据管理和智能分析系统,实现健康养老大数据的智能判读、分析和处理,提供便捷、精准、高效的健康养老服务。2017年国内首个养老质量管理云平台正式在广州落地,在健康数据管理方面做出了探索。2018年,《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将进一步落实,除不断丰富智能健康养老服务产品供给,发展健康养老数据管理与服务系统外,可持续、可复制的成熟智慧养老商业模式将逐步形成,有望成为养老服务创新及产业经济升级的新引擎。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公益组织作为第三部门,在资金、专业技术、倡导社会参与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通过参与开展养老志愿服务、参与兴办公益性养老机构、参与开展对老年人的公益援助项目、参与养老服务人员知识技能培训和医养结合服务等方式参与养老服务工作,与政府、企业实现功能互补,一同建设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老年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之一,已得到越来越多公益力量的关注。2017年1月7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民政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红十字会参与养老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标志着红十字总会全面参与养老服务工作。江西省作为总会开展养老服务工作试点单位,积极探索“公益+市场”模式。采取一对一结对子的方式,定期上门为高龄和失能老人提供进食、沐浴、移动、康复、心理安抚等专业服务。截至2017年9月,江西省红十字志愿护理服务中心已为70余万老人提供科学护理服务。除红十字会外,以基金会为代表开展的公益助老项目也迅速发展。广东省和的慈善基金会捐资修建的顺德善耆养老家园项目、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开展的暖心工程黄丝带助老公益项目、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开展的“听力健康、畅享未来”帮扶听障老人公益项目等都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福建省民政厅、人社厅等七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支持慈善公益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从省级层面大力推动慈善公益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慈善公益力量的参与将有助于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有利于敬老助老理念深入人心,扶老助老活动广泛开展。
以上为中国公益研究院自主研究分析产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订阅《一周养老动态》和《全国养老服务业走势月度分析》
订阅联系方式:邮箱:er@bnu1.org;电话:010-58801928-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