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6月2日下午,美心少年·零碳引领——青少年零碳公益行动项目启动暨美心少年平台发布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活动现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副院长程芬在现场发布报告《2024年中国中学生公益实践白皮书》。这是中学生公益实践白皮书的第三次调研活动,整个问卷调查历时5个月,累计收到了7000余份有效问卷、征集了近百个公益实践案例。
感谢主持人,同时也感谢易善、益行者、凤凰公益在过去几年对中学生公益实践的持续关注和跟踪研究。今年是中国公益研究院首次参与问卷分析,在此我受委托,代表合作三方机构及研究院团队,快速分享我们在数据分析方面的发现。
刚才主持人提到,今年的调查与往年相似,收集到七千多名中学生的反馈,他们主要来自华东、华北、全国各地,包括部分来自港澳和台湾的学生,以及在海外学习的中国学生。他们主要分布在城市,尤其是新一线城市、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占比较高。这些学生大多就读于公立学校,其结构与中国慈善活跃地区的布局和学生组成相一致,所以这个问卷调查对我们了解中学生参与公益的整体情况提供了较大参考价值。
通常,我们认为,衡量公益参与的首个重要指标是参与率。这次调查计算的参与率是56%以上,与去年相比保持稳定,但与往年相比有所变化。这个数据明显高于国内普遍水平,但与国际上的最高水平相比仍有差距。通过比较研究,我们认为理想的参与率应该能达到70%以上。剩下的空间从哪里来?后面的分析将揭示我们可以怎样弥补这二十个百分点的差距。
参与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标。调查发现,中学生参与公益的时长跟他们自己的可支配时间明显正相关——就是说,对大部分人来说,“只要我有时间,我就愿意去做公益”。所以当我们在追问中学生为什么做和为什么没做的时候,发现了几个特别有意思的数据。
孩子们参与公益的原因有哪些?首先是因为有趣,这符合他们的天性;其次是因为有意义,能够帮助他人,体现了这代孩子内心的善良;再者,参与公益活动能提升自身能力,符合学生的特点;最后,出于实用目的——除了幸福感和满足感——大约四分之一的学生因为学校的要求而参与公益。我们认为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引导。
超过40%的孩子在过去一年中没有参与公益活动。为什么不参与?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机会,他们不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参与公益活动的机会,这是供给方面的问题。另外40%多是因为没有时间,因为我们研究的是中学生,现在中学生的可支配时间太可怜了,甚至连睡觉的时间都很稀缺。还有一小部分,1/4左右表示不感兴趣——这可以促使我们反思并自我完善。还有其他值得关注的原因,比如“没有人和我一起做”,“我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做”,这些都是未来可以突破的地方。
那56%参与公益活动的孩子主要参与了哪些方面的公益呢?这个特别有意思。第一个内容是环保——这也是我们今天活动的主题。环保议题跟气候变化相关,跟美化环境、垃圾分类都相关,内容比较丰富。第二个内容是关爱困难群体,包括扶贫助困。有意思的是,心理健康是今年中学生做公益选择的第三大内容,这是近几年涌现的新趋势,非常值得关注。还有动物保护、跟应急和其他相关的,跟我们过去几年的卫生、安全、救灾方面相关,所以前面五大主题基本反映了当下的社会需求,以及孩子们的自主意愿。
那么,中学生具体是如何做公益的?最主要的是参与志愿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其次,也可以参与捐款捐物等活动;此外,科普、宣传、义卖等活动也与学生的参与和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较为普遍。
他们参与公益活动的感受如何?从中收获了什么?这个数据比较有意思。71%的孩子表示喜欢参与公益活动。我们过往的调查也发现,孩子们一走出教室就觉得开心。所以这里面,公益天然的魅力和吸引力就具有了。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公益活动不够有趣。这取决于具体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因为现实中确实有很多公益活动不太吸引人。
孩子们做公益以后,自己能收获什么呢?这个问题设计是在引导他们关注社会问题和问题的解决方案。因为中学生已经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和思辨能力,所以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关注度有比较大的提升;另外,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行动意愿也有明显提升;第三,在兴趣培养方面,公益打开了一扇窗,帮助参与者挖掘出很多兴趣点,进而进一步影响到他对未来升学、人生选择的思考。这个方面的数据和变化比较明显。
我们回到公益活动的供给方——他们是否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调查发现,学校和公益组织是当前青少年公益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一半以上的孩子公益都来自于这两大类别,当然也有很多是学校公益组织一起提供。还有学生自组织的也有很多,大概1/4;家庭和社区提供的也越来越多了,我们可以看到多元化的公益组织方呈现出来。
但这些组织的活动效果如何?从孩子要求和建议来看,发现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首先,活动必须真有用,真正能够帮助到他人,这是孩子们的主要诉求。第二大诉求就是组织要充分准备、科学有效,就是说要提前培训、做很好的分工,分工要跟人的兴趣特长匹配;另外,活动结束后应给予一些反馈,这是孩子们的期望。所以从事前、事中、事后都要有明确的指导。
我们为什么要引导孩子们参与公益活动?这其实是我们对未来的塑造和影响。从时间分配上来说,孩子们的生命是丰富的,但时间要分配到很多事情上,他能不能做公益跟他的有闲时间很相关。现在的孩子生活在电子产品时代和流量时代,必然会去刷视频、受流量影响,喜欢运动、社交、社团活动、游戏。未来的公益活动供应方要跟上孩子的步伐,这是我们的第一个反思。第二个反思,要回应孩子对公益的关键诉求,具体包括:同伴参与,与同学一起做公益;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周边地区参与;利用互联网资源,通过线上方式参与;并且希望活动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能够持续参与,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间,因为那时他们有更多的时间。
我们对具体活动内容进行了比较,发现今年“实际参与”和“想要参与”之间存在差距,这些差距就是未来可以努力的方向。一是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尚未得到充分满足。二是关于个人成长的困惑需要回应,包括学业和未来职业规划。因为很多是高中生要考虑到未来考大学、学什么专业的问题,这些需要被重视。当然无论是供给、还是实际参与,都选择得比较多的是帮助困难群体。这方面的公益形式需要创新,以更符合孩子的特征,不然总是“去敬老院”,的确不好玩,不是很有意思。
最后,我们呼吁:作为青少年公益活动的供给侧,我们要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首先是这事要好玩,其次要方便,随时随地好参加;当然最本质最主要的是孩子为主体,尊重他们的自主性。这是我们强烈的呼吁和号召。
我的分享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想知道数据背后的具体故事,可以关注我们几个合作组织方的公众号,上面会陆续发布报告全文链接和下载,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统筹:高华俊
责编:李静 张栋
编辑:张卓然
文章来源:中国公益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