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观察 | 残疾人事业动态(第11期 总第110期)
2024-07-05 228


残疾人事业动态

 2024年第12期 | 总第111期 | 6.3-6.16


事件概览



宏观政策

•中国残联|关于举办第八届全国残联专职委员知识竞赛的通知


残疾人康复

•安徽亳州|制定市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实施方案

•宁夏银川|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点评估工作


残疾人就业

•河北廊坊|京津冀残疾人就业洽谈会在廊坊成功举办

•湖南|大力实施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 省残疾人就业率达45.76%

•甘肃天水|推动“结对帮扶·爱心天水”工程建设,爱心助残促就业、高效运行助发展

•青海|省残联、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就业帮扶车间和残疾人就业基地协作帮扶农牧区残疾人就业的通知》


社会保障

•广东广州|创新残疾人关怀模式,越秀区残联开启全市联动“爱心专线”

•甘肃兰州|新区锚定“四个重点”健全残疾人服务保障体系


残疾人托养照护

•浙江绍兴|寄宿制托养,设有亲子间!越城区残疾人托养中心来了

•福建三明|智慧托养 让残疾人共沐幸福阳光

•广东东莞|“我老了,孩子怎么办?”广东东莞为残疾人搭建“第二个家”

•重庆|托养一人幸福一家 为残疾人营造“温暖之家”

•甘肃武威|持续推动托养服务 全力兜牢基本民生


无障碍环境

•辽宁大连|推出三条无障碍旅游线路 同时上线无障碍地图 为残障人士出行和旅游提供更多便利

•安徽亳州|制定2024年亳州市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实施方案

•安徽徽县|开展2024年度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验收工作

•山东济南|市残联、市肢残人协会开展无障碍观影活动

•宁夏|数字赋能 科技助残 共创残疾人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体育文化

•北京|第五届“健康杯”残疾人群众体育大会海淀区残疾人飞镖比赛复赛成功举办

•内蒙古通辽|科左中旗残疾人联合会成功举办首届残疾人运动会

•山东菏泽|市残疾人体育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召开

•四川|省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正式揭牌


辅助技术和辅助器具

•安徽天长|圆满完成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评估工作,358名残疾人将适配轮椅、四角拐等各类辅助器具

•河南济源|残联开展辅具集中适配服务活动

•广东深圳|打造全国首个无障碍孵化空间,探索全链条辅具产业发展路径


组织建设

•河南濮阳|全市残疾人福利保障暨救助管理工作会议召开

•云南百色|征程万里风正劲 重任千钧再奋蹄——2024年百色市全市残疾人工作会议召开

•云南大理|年度残联工作推进会议召开


01 宏观政策

中国残联|关于举办第八届全国残联专职委员知识竞赛的通知

中国残联宣布举办第八届全国残联专职委员知识竞赛,目的在于提升残疾人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激发工作热情。竞赛包括初赛和决赛,内容涵盖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等,旨在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02 残疾人康复

安徽亳州|制定市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实施方案

亳州市推出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服务方案,依据省级规划,为不同残疾类别的人士提供个性化康复培训和服务,以增强自我康复能力。


宁夏银川|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点评估工作

银川市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点进行评估,确保服务质量,提高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水平。

03 残疾人就业

河北廊坊|京津冀残疾人就业洽谈会在廊坊成功举办

京津冀地区在廊坊举办残疾人就业洽谈会,提供2026个就业岗位,涵盖多个领域,291名残疾人达成就业意向。


湖南|大力实施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

省残疾人就业率达45.76%:湖南省实施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技能培训、岗位开发等措施,提高残疾人就业率至45.76%。


甘肃天水|推动“结对帮扶·爱心天水”工程建设,爱心助残促就业、高效运行助发展

天水市通过“结对帮扶·爱心天水”工程,促进残疾人就业,提供多渠道安置就业人员,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


青海|省残联、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就业帮扶车间和残疾人就业基地协作帮扶农牧区残疾人就业的通知》

青海省残联与农业农村厅联合推动就业帮扶车间和基地,促进农牧区残疾人就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


04 社会保障

广东广州|创新残疾人关怀模式,越秀区残联开启全市联动“爱心专线”

广州市越秀区残联推出“爱心专线”,创新残疾人关怀模式,通过联动活动增强残疾人交流互动,展示社会融入决心。


甘肃兰州|新区锚定“四个重点”健全残疾人服务保障体系

兰州新区通过“四个重点”完善助残机制,强化救助、康复、就业、生活服务,提升残疾人民生福祉。

05 残疾人托养照护

浙江绍兴|寄宿制托养,设有亲子间!越城区残疾人托养中心来了

绍兴市越城区新成立的残疾人托养中心提供寄宿制服务,包括亲子间,满足不同残疾人群需求。


福建三明|智慧托养 让残疾人共沐幸福阳光

三明市利用智慧托养服务,通过信息技术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实现个性化照护。


广东东莞|“我老了,孩子怎么办?”广东东莞为残疾人搭建“第二个家”

东莞市建立照护平台,为残疾人提供家庭般的温暖和专业照护服务。


重庆|托养一人幸福一家 重庆这样为残疾人营造“温暖之家”

重庆市通过举办培训班,加强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提升服务保障水平。黔江区盛黔残疾人集中供养中心作为范例,通过专业服务和关爱措施,帮助残疾人重拾生活信心,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甘肃武威|持续推动托养服务 全力兜牢基本民生

武威市残联推进“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强化托养照护服务,通过构建体制机制、拓展照护载体、规范运营监管等措施,确保重度残疾人享受暖心服务,实现“托养一人、幸福一家”的社会效果。

06 无障碍环境

辽宁大连|推出三条无障碍旅游线路 同时上线无障碍地图 为残障人士出行和旅游提供更多便利

大连市推出无障碍旅游线路和地图,提供无障碍设施信息,便利残障人士出行和旅游。


安徽亳州|制定2024年亳州市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实施方案

两地分别制定和验收家庭无障碍改造方案,提高残疾人居家生活质量。


安徽徽县|开展2024年度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验收工作

济南市残联和肢残人协会开展无障碍观影活动,提供适合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


山东济南|市残联、市肢残人协会开展无障碍观影活动

济南市残联和市肢残人协会于6月13日在万达影城(世贸广场店)联合举办了无障碍观影活动。此活动旨在庆祝全国助残日,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实施。活动吸引了40余人参加,包括市残联党组成员、正处级领导干部李宗泉和市肢残人协会主席王勇。通过体验无障碍电梯、坡道、观影席位和卫生间等设施,活动提升了残疾人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促进了无障碍环境的共建共享


宁夏|数字赋能 科技助残 共创残疾人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宁夏回族自治区残联通过数字赋能和科技创新,努力消除残疾人面临的“数字鸿沟”,提升其生活、学习和社交的数字化水平。通过与多个部门合作,宁夏出台了《“十四五”无障碍环境建设实施方案》,推进信息无障碍环境建设,并建立了三级无障碍环境建设督导队。此外,宁夏实施了优惠政策,为残疾人提供信息消费折扣,并开展了多项技能培训,以提高残疾人的数字素养,帮助他们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就业需求。同时,宁夏还推出了“生命阳光·情满宁夏”智慧助残项目,为残疾人提供了一系列智能服务,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07 体育文化

北京|第五届“健康杯”残疾人群众体育大会海淀区残疾人飞镖比赛复赛成功举办

海淀区举办残疾人飞镖比赛,鼓励残疾人参与体育活动,增强身体素质和社交能力。


内蒙古通辽|科左中旗残疾人联合会成功举办首届残疾人运动会

科左中旗举办首届残疾人运动会,通过体育活动促进残健融合和社会包容。


山东菏泽|市残疾人体育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召开

菏泽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残疾人体育工作进展和即将举办的山东省残疾人举重锦标赛暨全国残运会选拔赛。市残联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推动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提升残疾人运动员竞技水平。


四川|省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正式揭牌

四川省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在眉山市彭山区揭牌,标志着该省残疾人体育训练设施和服务能力的提升。中心将负责组织训练、参赛和举办赛事,推动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

09 辅助技术和辅助器具组织建设

安徽天长|圆满完成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评估工作,358名残疾人将适配轮椅、四角拐等各类辅助器具

天长市完成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评估,为358名残疾人适配轮椅、四角拐等辅助器具,提高自理能力。


河南济源|残联开展辅具集中适配服务活动

济源市残联开展辅具适配服务,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辅助器具,提升生活质量。


广东深圳|打造全国首个无障碍孵化空间,探索全链条辅具产业发展路径

深圳市打造全国首个无障碍孵化空间,探索全链条辅具产业发展,促进残疾人就业和创新。

10 组织建设

河南濮阳|全市残疾人福利保障暨救助管理工作会议召开

濮阳市召开会议,总结残疾人福利保障和救助管理工作,部署未来任务。会议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抓住工作重点,确保残疾人“两项补贴”及时精准发放,加强照护服务设施建设。


云南百色|征程万里风正劲 重任千钧再奋蹄——2024年百色市全市残疾人工作会议召开

百色市召开全市残疾人工作会议,总结2023年工作,部署2024年任务。会议提出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推动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云南大理|年度残联工作推进会议召开

大理州残联系统召开工作推进会议,总结上半年工作,安排下半年任务。会议强调要加快项目资金兑付,提高托养中心运营效率,加强基本康复服务,深入进行残疾人状况调查,推动工作创优提质。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统筹:高华俊

责编:李静 张栋

编辑:张卓然

文章来源:残疾人事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