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机构介绍
首页
院长专栏


640.jpg

经济的核心,从争多变为争善。
温雅
头图来|会议现场

10月13日,由昆明市盘龙区人民政府、《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上海伍仟卷实业发展集团协办的2023(昆明)“环境、社会、公司治理”企业家论坛在昆明举行。会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海南亚洲公益研究院理事长兼院长王振耀发表了主旨演讲。

王振耀演讲的精彩观点如下:

1.现在全球性的转向是,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善经济时代”。

2.经济的核心原来是争有、争多,现在开始变为争善。争善就意味着经济价值决定社会价值的局面扭转过来了,转向社会价值决定经济价值。

3.我们需要合力性的世界创新。


以下为王振耀的演讲实录,有删减

我演讲的题目是《从善经济视角看企业的社会转型》。当大家都在讨论疫情后“双碳”战略下整个ESG中国方案时,当大家都在讨论经济复苏、全面向全球化发展的时候,大家想过没有,现在的企业、经济发展会和三四年前一样吗?很多企业家就发现,简单照搬过去的方法不太顺。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观点是,世界已经进入善经济时代。现在和过去不一样,这是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我称之为“善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视角不一样了。在这个时代,社会价值开始引领经济价值,是开始,但也是非常重要的开始。其实现在全球性的转向就是,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善经济时代”。大家来看一组数据:2011年,世界人均GDP达1万美元,生产力从2011年开始高度发达。过去10年科技高度发展,但是现在经济总量开始呈现缓慢发展、停滞趋势。中国很特殊,为什么大家把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中国2010年的GDP为4000多美元,到2019年GDP达到1万美元,这是质的飞跃。邓小平同志的设想是,2050年实现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这个目标在2010年就实现了,我们提前40年实现了“小平目标”。也有很多书都在大胆设想中国的发展,设想2050年中国实现人均GDP达1万美元,这个目标在2019年就实现了,我们又提前了30年。我认为全球当前进入到高阶段的发展瓶颈期,实际上是重大的转型期。疫情也好,俄乌冲突也好,恰恰表明人类正在深入进入一个新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经济、社会高度融合,融合的趋势是社会价值正在转化为经济价值。从数据来看,全球GDP从2001年开始到2011年呈现出起飞的发展态势,在此之前,人类文明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这样飞跃性的发展。这十年,全球人均GDP从1000美元升到5000美元,又从5000美元增至1万美元;全球GDP总量也突飞猛进,从30多万亿美元增长至近70万亿美元。这恰恰也是中国进入WTO最初的十年。飞跃之后,开始缓慢发展。从中国和世界的差距对比来看,从1978年,一直到1985年、1990年,中国和世界的差距在持续拉大。1990年以后,中国经济慢慢起飞,到2005年,中国迎来大发展,并开始拖着世界发展。这标志着什么?在中国和世界人均GDP都到1万美元以后,人类社会达到了新共识,就是往生态文明转型了,需要实施“双碳”战略,这就是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从石油文明转向太阳能,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次巨大的文明发展革命。现在全球都在打造这个共识,毫无疑问,中国这次走在了前面。这个时候大家再回头看一看,商业文明经历了什么阶段?在最近几十年中,中国经历了从没有到有、从少到多,发展到现在是好和更好。好,在英文和中文中都是善的意思。经济的核心原来是争有、争多,现在开始变为争善。争善就意味着经济价值决定社会价值的局面扭转过来了,转向社会价值决定经济价值。财富的内在逻辑全面发生变化,“善经济时代”时代到来了。我们为什么要变?一是不变不行了,中国人已经拿出了中国方案,现在需要大家一起跟上,形成一套系统;二是拿出中国方案有什么优势?中国自身有着企业发展的特殊优势——“天人合一型的中华文明生态属性”,核心是家国天下、大国小农,这是经济格局,也是社会格局。西方文明与中国文明不一样。一是我们讲究“阴阳太极”,看问题没有那么死板;二是生活方式不同。我们是药食同源,吃的饭、菜、水果,都是药,这样来看中国人天天在吃药。生活方式不一样,整个行为方式也不一样;三是价值观不一样,我们的理念是“天下为公”,西方的理念是“天下为私”。我们相信民生主义、共享,西方相信自由、个人主义。上述几点回答的是什么问题?就是中国能否走西方的城市化道路。我认为,走不了。西方的城市化之路中,农民、农村都破产了,农民进城,农村仅剩很少的人口,最后实现了城市化。但西方的路我们搬不动。中国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正在走出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还有天人合一的农耕文明,这是中华文明的文化所在。中华文明立足于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深度融合。中国没有奴隶制,不允许两极分化,民生问题是政府的中心问题。我们有极为发达的农耕文明,7%的耕地生产了全球1/4左右的粮食和一半以上的蔬菜。发达的农耕文明,我认为与西方经济学实际上是不兼容的。这对“双碳”目标和生态文明有极大的影响。我们国家的生态文明行动为什么这么快?除了政策和企业家,我们有文明的根基。我说两个案例:一是北京市园林绿化局,10年间启动了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现在提出用好林地、湿地和园地,要发展康养产业和自然教育等;二是茅台,茅台要保护赤水河和高粱原料产地,是典型的保护开发,这也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是典型的天人合一。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该如何规划?“双碳”格局下的ESG,我称之为“复合化开发”,和原来简单的追求勇气和量不一样。国家“十四五”规划根据实践,在宏观政策上已经开始调整方向,比如“生活性服务”,生活性服务业包括健康、养老、托育、物业、体育,这是现在发展的重要方向。“双碳”目标下ESG的现代性是什么?它需要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需要知识与科学、专业与技术、分类与分工的技巧,是知识型的,不是简单勇气型的,但需要勇气。同时需要研究ESG中国方案的复合性,也就是复合力,大家需要多方合作才能产生出新的生产力,要善于将区域发展和政策整个方向紧密结合起来,善于用中国式的办法来发展企业,华为毫无疑问是我们的典范。关键在于思想理念、生产方式、经营方式要转型。文化旅游如何开发?新时代的休闲产业如何设计?养老和儿童与残疾人事业和产业如何发展?我们需要合力性的世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