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公益时报》社主办、阿里巴巴公益支持的“京津冀暴雨中的社会应急力量”公益研讨会在京召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在总结发言中提到,将一流专家、救援组织、基金会、媒体力量集合在一起,对于应急救灾具有重大意义。他提议,顶尖专家学者、公益行业组织和媒体,应建立常态化的联动机制、建立多种形式的对接机制,凝聚智慧,共同推动救灾减灾事业发展。
8月30日,由《公益时报》社主办、阿里巴巴公益支持的“京津冀暴雨中的社会应急力量”公益研讨会在京召开。作为中国新媒体研修班公益沙龙首期,此次研讨会主要聚焦社会力量怎样参与应急公益,怎样用自身的优势更有效、高质量的参与应急公益等议题,邀请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公益机构、媒体等相关嘉宾进行了分享与探讨。
作为会议召集人,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金旼旼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新媒体公益研修班搭建的是公益和媒体交流平台,希望把媒体的社会洞察能力和公益行业的社会实践能力做结合,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需求。以此次京津冀水灾为例,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在合力救灾的过程中,媒体观察提出,社会救援力量也需要救援。媒体不仅能看到救灾一线的需求、问题,同时也在影响着社会力量和资源调配。他指出,救灾、备灾、减灾等需要各方力量长期持续的投入,社会救援力量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要求越高,其长期能力建设和能力提升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公益时报》社社长赵冠军在开场致辞中表示,作为中国公益事业褒扬激励的发布平台、导向引领的传播平台和探索创新的实践平台,《公益时报》创刊22年以来,不忘初心,旗帜鲜明地扬善,做好“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作为社会公益领域的主流权威媒体,《公益时报》以在激荡的历史洪流中宣扬现代文明的公益力量为己任,矢志不渝地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作为媒体,在紧急救援、过渡安置、灾后重建等不同场景中要恪守本位。一是传递准确灾害信息,二是深度报道灾情民情,三是褒扬各种救援力量,四是理性调查各项行动,五是监督效率运转情况。
从社会公益事业近二十年的发展来看,企业家和企业公益是社会公益的主要力量或者说重要力量,特别是平台型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公益”体系的形成,已经成为一支“具有中国特征的社会公益力量”,这支力量有资金、有人才、有组织、有项目、有声量,特别是有家国情怀,往往以大事件为公益行动抓手,既积极响应重大社会事件,同时也利用自身平台创造公益事件。
北京蓝天救援队外联部长、官方媒体发言人王宁重点分享了在7·31暴雨救中表现的总结与思考。在此次救援中,来自北京、河北及全国各地的蓝天救援队伍品牌授权队伍70支参与救援,投入队员2364人,车辆984辆,舟艇376只,完成转移人员35979人次。
同时他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首先,作为一个纯志愿者组织,缺乏充足稳定的经济基础,专业装备有所欠缺;其次,在信息对接处理上出现了一些不太顺畅的现象,出现了缺乏统一协调调度以至于同一救援地点出现了冗余的救援力量;由于对险情缺乏具体的了解和认知,导致具体任务迟迟无法明确。还有一些救援队伍在专业领域上也不太配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救援效果。针对以上问题,王宁给出了未来发展的思考:第一,加强规章制度的建设,让志愿者组织能够更加规范运转;第二,加强党建工作,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引领;第三,重视队员的专业能力培训,实现一专多能、多专多能,提升每一个队员的应急救援实操能力;第四,希望得到更多社会力量长期稳定支持和资助。
北京春苗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孙语桭在分享中提出:作为一个没有救灾经验的5A级基金会,应该如何参与救援?“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春苗首先把自己定位成平台,秘书长带头组建临时工作组快速建立流程指引,启动紧急备用金,支持公益伙伴先去开展救援的工作。同时去找愿意合作的伙伴加入,为各方做好服务和资源对接。第一时间为伙伴开通公募筹款通道,让善款进来,再协助伙伴采购物资快速送达一线,最后在帮助伙伴做好项目执行反馈,做好项目总结,让捐赠方看到专业的社会力量和项目成果。”
北京莲心救援联盟、北京莲心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谭华通过视频和图片的形式,直观细致地分享了莲心救援联盟两个梯队数十支救援队参与7·31京津冀水灾救援的全过程。据介绍,莲心救援联盟于2021年组建,为响应国家对社会救援力量规范化发展的要求,为旗下100多支救援力量进行能力提升帮扶,举办了多次水域技能培训、潜水技能培训、高空绳索技能培训、建筑物坍塌技能培训,院前急救培训、心理应急救护培训,以及队伍的党建和管理多项培训,力求社会救援力量确保安全高效,尽到社会团体应尽的社会责任。谭华坦言,莲心慈善基金会是一家非公募基金会,做救援是小马拉大车,希望与公益伙伴进行联动,一起为这一百多支救援队赋能,帮助他们成长。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第四届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主任史培军详细分析了本次一系列灾害的形成原因以及防灾减灾行动中的得与失。他谈道,“社会救援是一支重要的力量,注意做好补位,不越位,发挥好作用会是事半功倍。我们要让社会救援正规化,尤其要做好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在重大灾害发生时的协同。”
北京市急救中心培训中心主任陈志剖析了当下社会救援组织普遍存在生存困境、技能水平良莠不齐等问题。他还建议社会组织应与120、119等充分联动,在常规官方力量尚不能触及或来不及抵达的地方,由社会力量及时补位。
社会救援力量响应及时,动作迅速,灾情高峰时,仅涿州一地就有一百多支救援队集聚,但是社会力量扎堆也暴露一些问题。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军回顾了他的见闻:“这次河北水灾我看到居民家里放的水堆成山,开一个商店都没问题,这就说明很多机构其实是在同一时间做同样的事情。”他认为,社会救援要避免“大水漫灌”,要实现差异化,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问题。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副秘书长、北京基业长青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任谭红波重点讲了救灾协同问题。他谈道,基金会论坛从平台角度做了几方面的事情:一是收集汇总并对外发布基金会响应救灾的行动信息,供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及有关部门参考;二是组织基金会和一线社会组织救援协调研讨会,促进沟通协同;三是专访有关专家和一线行动者,为基金会的进一步行动提供参考建议。
他表示,在国家相关政策不断完善调整的大背景下,社会组织首先要评估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准确定位,不要越位。其次是要注重基金会和一线社会组织平时的协同,避免灾害来临时无准备无序的忙乱。另外就是媒体在灾害报道中不能为了流量追热点,一定要准确呈现信息,要有效进行引导,尽力让救援力量和物资的分布、结构更合理。
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在总结发言中提到,将一流专家、救援组织、基金会、媒体力量集合在一起,对于应急救灾具有重大意义。他提议,顶尖专家学者、公益行业组织和媒体,应建立常态化的联动机制、建立多种形式的对接机制,凝聚智慧,共同推动救灾减灾事业发展。
会上,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姚瑶代表基金会宣布,向北京春苗慈善基金会捐赠100万元,用于京津冀水灾后的救援能力建设,主要聚焦救援装备采购,志愿者保险购买和专业救援能力培训等。这也是阿里巴巴公益此前承诺的3000万元抗灾救灾款的一部分。姚瑶表示,阿里巴巴公益期待和社会各界一起,支持社会救援力量持续提升救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