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公益讲堂 | 周和平:我国非遗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2023-09-06 419

79f86ae7a4bd6ebaa4e6b9dd33275c4e.jpg

2023年8月25日上午,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支持,智睿养老产业研究院承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学术支持的第六十八期京师公益讲堂在京举办。本期活动邀请原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作“我国非遗保护的实践与思考”主题讲座。

640.png


中国公益研究院王振耀理事长对主讲嘉宾做开场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2年“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开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和实质性成果。周部长从我国非遗保护的政策演进、全国及各级政府针对非遗保护与传承所开展的系列工作、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做出精彩纷呈的讲解。


从2005年至2009年,我国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并逐步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为发挥政府的彰显作用、提高非遗项目的影响力,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目前,已公布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达1557项,省级项目15777项,各省(区、市)级、地(市)级、县级均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计约10万项。


除此之外,我国还建立传承人认定制度,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以更好推动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区域性整体保护。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主动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工作,同时注重学习其他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方法和成功经验。目前,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的项目已达43个,是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640 (1).png

原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进行讲解


在非遗传承发展与开发利用方面,周部长特别指出,民众的积极参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动力源泉,让更多人“了解非遗、参与非遗、享受非遗”,有助于提高民众的文化自觉与文化素养。近年来,“非遗进校园”、“非遗在社区”等活动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多地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教育”、“非遗+直播”等让非遗活了起来,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活力。 


此外,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形式多样的非遗产业项目在全国各地涌现,如青岛、重庆等地的特色产业,为文化发展、拉动就业、实现乡村振兴增添了新能量。


面向未来,针对非遗的保护工作,周部长表示,需要继续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确保非遗保护始终与时代同行。非遗活在当代,根在祖先。每一项非遗都能“寻根溯源”,他特别指出,要认真挖掘整理历史文化资源,与先辈“对话”,传承文化、启迪智慧,保证非遗传承的本真性与相承性。此外,要充分利用当代科技发展成果,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元宇宙技术平台,对相关非遗产品进行科技提炼和语言表达;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提高品质和文化内涵。


最后,周部长指出,非遗项目植根于生产生活,立足于民生福祉,有千百年的生产历史,需要进一步认识其当代价值,并与当下的乡村振兴、文旅产业、医疗健康产业相结合,对之进行新赋能,从而使非遗融入当代、造福社会。

640 (2).png

在互动交流环节,与会听众表示,这场非遗讲座获益匪浅。国家林草局森林疗养与健康促进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刘立军分享森林疗养项目的开展亦融入了中医药、茶等非遗元素,认为这远远不够,期待能够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发挥出非遗的活态价值,将非遗要素融入到自然疗法处方中,从而形成具有中国元素的森林疗养模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原文化部人事司司长张雅芳表示,乐意为大众了解非遗、推进康养项目与非遗的融合与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希望接下来进行广泛交流,更好推动非遗保护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