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机构介绍
首页
院长专栏

79f86ae7a4bd6ebaa4e6b9dd33275c4e.jpg

2023年第4期《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刊载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特聘专家黄浩明教授署名文章《发展高质量的社会组织  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全文就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社会组织、中国社会组织面临的诸多挑战以及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具体建议进行了阐述。现就本人全文转载如下。


黄浩明


第三、四届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特聘专家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发展高质量的社会组织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的新生力量。目前,全国社会组织(不包括港澳台)已经达到了90万,就业人口也已经超过了1100万,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如何发展高质量的社会组织,笔者认为需要理清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的发展与企业和政府的运营机制有着根本的不同,但是其发展有着本身的运作规律,需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探索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需从提升未来战略定位、匹配国家发展大局、依法依规有效治理、全面提供专业服务、弘扬中华慈善文化和助力推动全球治理等六个方面考量。


1.提升未来战略定位。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不断增强对“国之大者”的把握,更好找准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未来战路定位和方向,紧紧围绕国家发展的中心任务和关键环节,谋划社会组织的工作重点,助力国内经济社会发展。


2.匹配国家发展大局。社会组织需要匹配国家发展大局,提出切实可行的宏观目标,尤其是重要的行业协会和商会需要结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发挥行业协会和商会的优势,为国家的行业政策建言献策。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需要围绕国家的乡村振兴、双碳目标、科技创新、基层治理和专业人才培养等目标,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国家目标实现。


3.依法依规有效治理。社会组织需要遵守法律,依法管理、依规治理,尤其需要发挥组织成员的担当和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国家服务、为社区服务、为受益人服务,维护好捐赠人服务关系,确保组织管理依法依规进行,带头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制定战略规划和行之有效的制度、风险管控措施等。


4.全面提供专业服务。社会组织存在的公共价值之一,就是帮助解决当今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包括养老问题、儿童成长、助力残障人士、妇女社会参与、社区治理的各种矛盾、应急管理、紧急救灾等事务,发挥专业化和精细化的优势,为基层提供专业和精准到位的服务,为社会稳定、社区发展和家庭和睦作出贡献。


5.弘扬中华慈善文化。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发展,其中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服务人民,只有实现机构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有所作为、有所突破,切不可只盯着眼前自己关心的事,一定要抬头看到慈善事业发展的远方。公益慈善组织要弘扬中华传统慈善文化,数字赋能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公信力和透明度,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


6.助力推动全球治理。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参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各项活动,鼓励和支持中国社会组织走向世界,努力提高中国民间组织的能见度和影响力,形成以非治非的新机制。以形式多样的国际活动,积极汇集国际专业友好人士帮助我们发声,汇集世界各国民间社会观点,凝聚民间团结的力量,推动国际社会重视中国民间的声音,传播分享中国的理念,为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民间的力量。


二、中国社会组织面临的诸多挑战

1. 对社会组织作用的认识问题。全社会对社会组织作用的认识存在不足,例如:社会组织的就业功能是推动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全国社会组织新增就业增长比率不断提升;社会组织在扶贫济困、乡村振兴、双碳目标实现等事务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2.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支持力度。例如:对于脱钩社会组织,一些后续配套政策没有匹配到位,有些项目申报手续仍需要繁琐的签字盖章程序,给正常开展工作带来难度;再例如:同受疫情影响,社会组织不能享受中小企业享受的税收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优惠政策。


3.社会组织协商机制尚未建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社会组织协商”并将其作为协商民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具体协商的过程中,社会组织方面的代表凤毛麟角,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的诉求很难体现。


4.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尚待完善。例如:近三年来,受疫情和经济环境影响,政府在购买服务方面的预算有较大压缩,社会组织可依赖资源明显减少。调研发现,70% 以上社会组织出现了资金困难。


5.支持社会组织走出去不到位。例如:缺少社会组织承接或参与国家(政府性)援外项目的具体办法;缺少社会组织人员出国(不持有公务护照者)、货物免税通关、境外设立分支机构、人员合法权益维护等相关规定和政策。此外、还存在治理结构不尽合理、专业管理人才不足、员工薪酬待遇偏低、社会资源能力偏弱、专业服务缺乏体系和行业倡导自律滞后等不足。


三、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具体建议

1.提高对社会组织作用的认识。发挥中央社会工作部统筹协调的领导和引导作用,建立党委和政府成员与重要社会组织联系制度;推广深圳社会组织管理局和广州社会组织管理局作为代表参加地方政府会议的做法,将社会组织的管理和协调工作列入政府议事议程之中。


2. 处理好与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严格遵守公开募捐备案制的规定,严格依法惩罚诈骗等违法行为,坚持“谁主办谁负责”原则,推行社会组织内部自律,鼓励社会监督。建议民政部和国家乡村振兴局划拨专项资金支持《关于动员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通知》落地。


3.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支持力度。建议进一步落实好“放管服〞改革,在政策层面为长期开展国际合作的社会组织提供鼓励支持,进一步明确社会组织各类型涉外合作的归口管理部门。尽快出台针对脱钩社会组织的相关管理办法,明确脱钩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部门及汇报机制,保障社会组织合法合规开展业务。


4. 系统落实社会组织协商机制。探索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统战、民政部门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和有关人民团体各负其责的协商体制,以做好社会组织统战工作、促进社会组织协商建设。推荐优秀的社会组织代表进入政协等党和国家的治理体系之中,提升社会组织的参政议政能力。


5.全面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各级政府视情增加面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资金,确保政府购买服务的稳定性,发挥社会组织专业服务的优势,以巩固过去十年社会组织培育成果。


6. 积极支持社会组织走向世界。社会组织走出去尚处在起步阶段,相关政策不完善,支持社会组织走出去的国际化人才严重不足,也缺乏可持续的资金支持。建议国家加快完善支持社会组织走出去的相关政策,设立社会组织走出去专项基金,支持国际化人才培养,支持社会组织开展走出去实践。

中国社会组织的高质量的发展取决于高质量人才队伍的稳定性、专业性和可持续性,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政策倾斜,将高端人才建设放到政府管理的重要位置,吸引更多政治站位高、专业能力强、组织治理合规的专业管理人才加入到社会组织的管理队伍中,为中国社会组织的健康有序发展、为建立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本文转载自《中国经济社会论坛》2023年第4期(总第162期)。《中国经济社会论坛》由全国政协办公厅主管,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中国文史出版社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