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观察|各地持续探索以社区慈善基金会 社区慈善基金的形式 挖掘社区慈善潜力
2023-05-22 555

1.jpg


根据民德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慈善事业部《民生观察公益慈善专题监测指标体系》采集的信息分析,4月公益慈善方面呈现四个特点:


一是长三角搭建民政工作合作框架,推动长三角社会服务、公益慈善等一体化向纵深发展。4月12日,长三角三市一区民政区域合作交流会在合肥市举行。上海市浦东新区民政局、江苏省南京市民政局、浙江省杭州市民政局以及安徽省合肥市民政局签订了《长三角三市一区民政工作合作框架协议》,特别强调将共育社会组织、促进慈善事业合作对接,共引社会力量参与民生保障、共享社会救助精准高效发展,助推公益慈善精准对接。


二是各地持续探索以社区慈善基金会、社区慈善基金的形式,挖掘社区慈善潜力。3月21日,中共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成都市民政局印发《关于支持社区基金会高质量发展的八条措施》,提出加强社区基金会培育发展、优化社区基金会治理结构、畅通社区基金会资源运营渠道、创新社区基金会资金运作模式、支持社区基金会做大做强社区基金、加强社区基金会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社区基金会指导监督体系、支持社区基金会扩大社会影响力共8条措施。成都依托数百只社区基金基础,发挥社区基金会枢纽平台作用,支持社区基金会做大做强社区基金,力争在2024年底前全市城乡社区实现社区基金全覆盖。上海市静安区共和新社区家园成立助力专项基金,作为“五社联动·家园助力站——社区基金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合作项目”试点,融合“五社”优势,以“小基金”撬动“大资源”,激发社区治理活力。


三是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慈善信托,慈善加金融创新型信托频现。截至2023年4月底,全国已累计备案1267单慈善信托,财产总规模达54.7亿元,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慈善信托,探索慈善信托模式创新。北方信托受天津市慈善协会的委托成立天津市首只湿地保护主题绿色信托,用于天津七里海湿地建设运营。3月19日,全国首个原创艺术品慈善信托在深圳成立,打造“艺术+金融+慈善”的服务新模式,是公益慈善与文化艺术的金融链接的新尝试。3月24日,中航信托、工银私人银行、中华慈善总会联合发布国内首个基于捐赠人建议基金模式(DAF)的慈善信托,“君子伙伴慈善信托”创新升级。金融机构彰显“金融向善”理念,依托慈善信托等灵活的公益手段,创新实现方式,助力共同富裕。


四是扬州建立江苏省首个社会救助容错免责机制,甘肃、云南、广东、浙江等地已发布类似容错免责文件。扬州市民政局联合扬州市纪委监委派驻市民政局纪检监察组出台《关于建立扬州市社会救助工作容错免责机制的意见(试行)》,明确对于社会救助工作中符合政策要求、程序规范、无重大不良影响、未以权谋私或优亲厚友的基层民政部门和工作人员,在救助对象调查认定、动态管理、保障金追回、改革创新实践等环节出现失误时的10种情形可给予容错免责。《意见》的出台体现了民政和纪检部门在社会救助方面的政策创新和工作思想转折,有助于减轻基层民政干部的工作压力,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提升社会救助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甘肃省、云南省、广东省鹤山市、浙江省江山市等地发布类似容错免责文件。




我国政府购买服务提质增效 管理制度日趋完善


我国政府购买服务自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出台后,已有十年历程。到2020年,在全国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制度,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高效合理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体系和供给体系,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近两年,财政部连续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政府购买服务改革重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2023年政府购买服务改革重点工作通知》,对政府购买服务精准有效、创新治理、规范管理提出了更高更细的发展要求。


(一)我国政府购买服务政策更加重视规范管理


自2013年起,国家与地方层面通过政策制定构建了购买服务的整体框架、实施流程、管理办法与参与主体,促进了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建设。2018年,财政部出台《关于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第三方绩效评价指导工作意见》加强了对购买服务的监督管理。2020年,财政部印发《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购买服务管理日趋成熟。财政部于2022年和2023年进一步明确购买服务中的负面清单,指导加强合同管理、绩效管理、项目审核等内容,并严禁购买服务中的变相用工,规范购买服务管理。


1.jpg

图1  我国购买服务政策发布时间轴


(二)我国政府购买服务导向更加偏向民生福祉


近年来,我国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工作深入推进,由扩散构建服务体系向精准取得服务成效转型。财政部分别于2022年、2023年进一步明确了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应精准有效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有效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政府购买服务应更加聚焦城乡社区服务、就业服务、教育医疗卫生服务、养老服务等公共服务。政策的引导为购买服务优化目录、规范管理、信息公开、质量提升指明了方向。


(三)厦门政府购买实践体现培育基层惠及民生


厦门市十年来在购买服务中的实践经验充分体现了培育社会组织,激发基层活力,健全服务体系,惠及各类人群的特点。2014年,厦门出台《关于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指导全市购买服务工作。此外,厦门市财政局配合业务主管部门出台《厦门市政府购买和资助社会工作服务实施办法(试行)》《厦门市政府购买社区矫正服务实施方案(试行)》等专项文件,进一步发挥购买服务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并积极培育散落社区的基层力量,即社会组织。


为优化社会工作服务管理,厦门市通过试点探索,制定行动策略,出台《厦门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操作流程》《厦门市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指导标准》和《厦门市公益性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薪酬待遇指导标准》,以专业化服务提升与队伍建设夯实购买服务高质量发展基础。


在政策激励和职业吸引下,目前厦门持证社工已达11265人,占全省近1/3;全市每万人拥有持证社工人数为21.22人,位居全国前列;社会工作服务机构119家,专职社会工作者1648人。2022年,厦门市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资金量为9519万元,涉及项目332个,覆盖老年人、困境儿童、低保户、境外人士、禁毒戒毒、新时代文明实践、社区矫正、乡村振兴等25个领域,体现了购买服务提质增效、聚焦民生的政策导向。




星巴克公益基金会以咖啡为纽带 实现慈善与商业的融合发展


北京星巴克公益基金会以咖啡为纽带,将公益与星巴克公司主营业务相结合,通过打造兼具社会责任和商业价值的公益项目,实践商业向善的理念,在响应国家号召、服务弱势群体的同时,增强了星巴克的品牌价值,提升核心竞争力。2023年2月,在首届“上海慈善奖”表彰活动上,星巴克凭借在中国慈善公益领域的长期深耕和突出成绩荣膺“上海慈善奖—捐赠企业奖”。


(一)门店向听障群体提供无障碍服务,共创残健融合多元平等的社区空间


2017年5月,星巴克在广州越秀区开设中国首家手语门店。店内动线设计满足了听障人群无障碍点单的需求,点单系统设置了手写板、手持菜单牌和震动提示器,不断优化升级后,无需开口说话即可实现无障碍点单和取餐。这一举措充分展现了星巴克将商业和公益融合的特色,同时也为听障群体创造了更多交流和展示自我的平台。目前,星巴克已在广州、北京、杭州、上海等7座城市开设多家手语门店,为听障群体提供更多便利。这不仅展现了星巴克的企业价值和商业定位,更为品牌增添了光彩。同时,星巴克的这一举措也为顾客带来了更好的咖啡社交体验,体现了品牌多元、平等、融合的特色。


(二)在门店设计中加入非遗元素,实现非遗文化与现代商业的巧妙融合


2021年,星巴克在北京开设了中国首家“非遗文化体验店”,与贵州省黔东南丹寨县的蜡染合作社合作,通过设计创新和商业化赋能,将蜡染艺术、咖啡文化和老北京特色融合在门店的空间设计中,为非遗艺术注入了创新价值和活力。同时,门店的咖啡社交场景中也融入了非遗之美,打造成为非遗蜡染技艺的展示空间,利用星巴克自身品牌规模,让身处城市的居民也能领略非遗文化魅力。


(三)扶持咖啡豆原产地种植、文旅产业,促进乡村振兴与企业价值的共同提升


自2018年10月以来,星巴克基金会通过赠与亚洲向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和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捐赠超4000万元,发起了共四期“共享价值”云南咖啡产业扶持项目,立足于云南普洱思茅区10个村的特色资源优势,打造首个中国式咖啡社区,探索咖啡和文旅相结合的乡村振兴新模式,游客能沉浸式体验从一颗生豆到一杯咖啡的全过程。星巴克将乡村振兴主题融入进企业的“激发并孕育人文精神,每人,每杯,每个社区”使命,增强顾客对于星巴克品牌的黏合度,将履行社会责任与实现商业价值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