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观察|2022年度儿童领域十大创新实践案例
2023-04-19 583
微信图片_20230329133145.jpg

2022年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儿童福利与保护体系的关键之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保障儿童合法权益、建立生育支持体系、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要求,为新时代儿童福利与保护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十四五”规划,以及实施一系列儿童福利与儿童保护法律法规,加快推动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建设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我们在常规监测资讯基础上,从理念的创新性、对象的普惠性、服务的专业性、技术的智能性、模式的推广性、程序的规范性、效果的显著性七个维度筛选案例,形成十个案例。案例按地区分布排列,排名不分先后。

河北大名:聚力融合,探索一体化

儿童发展整体解决方案


创新要点:

1. 政社联动,创建儿童多领域发展综合示范区

2. 创新人才队伍选用留方式,建立高标准专业化人才队伍


案例简介:

河北省大名县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改变以往开展单一儿童项目的工作方式,打造“一体化”覆盖学前教育、儿童保护等多个领域的乡村儿童多领域发展综合示范区。同时大名县抓住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队伍选用留方式,在多领域搭建起覆盖面广、服务能力强、稳定性高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一是创建儿童多领域发展综合示范区。以往乡村儿童帮扶工作多是开展单一项目,而大名县利用整体思维,开展多领域项目促进儿童发展。通过引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等社会资源,大名县分别针对0-3岁托育、学前教育、儿童福利、卫生健康等领域开展“慧育中国”、“一村一园”、“儿童主任”和“营养改善”项目,充分联动县卫健局、民政局、教体局等资源,搭建“一体化”解决方案,打造儿童多领域发展综合示范区。


二是创新人才队伍选用留方式,提升儿童服务专业性。专业稳定的人才队伍,是提升儿童福利与保护服务可持续的重要保障和关键环节。为促进儿童综合发展,大名县将儿童服务的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大名县高标准选用村级育婴辅导员107人,其中超过70%具有高中学历。培养乡村幼儿园教师580人,并将大专以上教师比例从10%提升至50%。培育20名儿童主任负责村内儿童福利服务,合理使用培训督导、物质激励和表彰鼓励等方式提升儿童主任认同感,平均留任时间为3年,最长留任6年,提升儿童服务的专业性。


山西闻喜:依托儿童之家服务阵地

探索儿童保护新模式


创新要点:

1. 因地制宜,进行资源融合

2. 构建“建、管、训、用”四大服务体系

3. 扩展儿童主任服务范围及内容

4. 形成“闻喜特色”,成为全国首批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


案例简介:

山西省闻喜县有0-18岁儿童人口73745人,留守儿童18600余名,困境儿童近1100余名。为提升儿童福利工作水平,闻喜县早在2010年便在畖底镇10个试点村设立儿童之家。2014年,闻喜县被民政部确定为“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2023年1月,闻喜成为全国首批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之一。


一是因地制宜,进行资源链接。闻喜县采取一个儿童之家惠及周边两到三个村,采取“一拖二”“一拖多”的模式达到全覆盖,完成儿童福利政策对接“最后一公里”任务。


二是加强管理、创新功能定位。通过构建县民政投入建设、县慈善总会承接管理、高校专家开展培训、儿童主任开放运营的“建、管、训、用”四大服务体系,使儿童之家建设更规范、日常管理更加全面、检查考核更加细化、使用功能更加丰富,形成具有闻喜特色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典型引领、多方联动、建管结合、贴心服务、动态管理”运作模式。闻喜县儿童之家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取得显著成效,并致力于建立具有“家”的感觉与氛围的儿童之家,提高儿童的归属感。


三是扩展儿童主任服务范围及内容。“儿童主任”的服务对象逐渐拓展为全体儿童,服务重点从生活保障向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转变,积极开展心理疏导、残健融合项目,帮助儿童融入社会。


目前,全县12个乡镇共建立了60所儿童之家。历经10余年的经验探索,闻喜县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儿童福利保护模式。


江苏张家港:分级分类服务,

多措并举创建特色未保品牌


创新要点:

1. 建立未保中心与政府部门横纵联动的发现、干预保护困境未成年人机制

2. 建立未成年人救助的“A/B/C/D/E五级风险防控体系”,实施分级分类管理

3. 构建司法、民政“双引擎”推进机制,实现市、镇、村三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全覆盖


案例简介:

近年来,江苏张家港加快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各项任务落实落地,多措并举推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社会工作服务更加专业、精准、深入。


一是建立健全困境未成年人发现干预机制。通过精准排查,主动发现,分类保障等工作机制在全市建立了未保中心、未保工作站、未保工作点和各级相关部门的纵横两条未成年人保护线。同时实施突发困境未成年人干预保护服务,通过社工将政府和社会的资源整合,提供专业的保护服务,进一步完善了未成年人保护服务的发现、报告、干预的保障和服务机制。


二是建立健全困境未成年人分级服务机制。研发“E-益童家园”,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个案管理分级服务。建立“A/B/C/D/E五级风险防控体系”,探索建立了“机构行政督导+兼职的专业督导”相结合的双督导模式,全面提升社工的专业能力。


三是建立健全纵向到底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调整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委员会;设立全省首个未成年人保护科;实现区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全覆盖;区镇、街道儿童督导员,村(社区)全部儿童主任全覆盖。率先组建市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中心。目前中心处置各类突发困境未成年人个案24例、提供服务110人次,开展困境未成年人风险等级评估1508例,庇护未成年人32名。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家庭教育服务中心,推动家校协同服务规范化、科学化、特色化,每年开展服务2万余人次,困境未成年人个案管理分级服务实现全覆盖。



广东佛冈:立体联动的一站式

闭环儿童保护体系


创新要点:

1. 搭建四级未保联动机制,联动社会组织和专家力量为儿童及家庭提供未成年人保护服务

2. 探索出十项工作制度与方法,建立起一站式闭环的保护工作体系


案例简介:

2020年6月,清远市民政局结合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开始探索依托清远市社会福利院推进地市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的相关工作。通过2年时间,佛冈县从无到有,建立起立体联动的一站式闭环儿童关爱保护服务体系。


在机制建设方面,佛冈县成立未保中心,增设2人编制,协助民政部门共同搭建四级未保联动机制,由市级的民政局以及未保中心,县级的民政局和未保中心、横向成员单位的联络,镇级的未保服务站,村级儿童主任共同组建,联动社会组织和专家力量为儿童及家庭提供未成年人保护服务。


在工作制度方面,探索出十项工作制度与方法,贯穿儿童保护服务工作全过程,有效指导县未保工作开展与实施,建立起一站式闭环的保护工作体系。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并邀请成员单位一同兜底保障;二是建立个案分级管理机制,实现个案分级,主要确保四类儿童(监护情况较差的、父母不在家且无委托照料人的、遭受临时困境的、监护侵害的儿童)能被及时发现上报并进行分级评估;三是建立专家会商制度,多方商议儿童议题;四是建立多部门的协作机制,以个案来促进个案的会商,民政牵头搭建形成多部门的协作,打破部门壁垒;五是建立“彩虹桥”的社区资源库,通过筑巢引凤链接更多资源为儿童开展服务。当儿童遇到问题时,其监护人或者关心他们的人只需要向任一部门或向所有成员单位、社会组织发出求助就可启动多部门联席会议来启动一站式闭环的保护体系,确保所有的资源能够对儿童投入。


佛冈县将未保中心列为县未保工作委员会的重要成员单位之一,强调未保中心和民政局儿童福利股的相互配合融合,大力推动制度建设和工作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各部门联动作用,搭建服务平台,调动并发挥不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相关主体的作用,撬动社会各界资源共同参与,逐步建立起一个多维度、立体联动,一站式的闭环关爱保护体系。


广东深圳:出台全国首个儿童

友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地方标准,

瞄准8大体系


创新要点:

1. 出台全国首个 《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南》地方标准,涵盖健康、教育、文体、游戏、出行、社区与家庭、社会保障、法律保护八大体系

2. 以儿童生命周期、身体能力、家庭状态等差异化需求制定执行标准


案例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于4月28日出台《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南》地方标准(DB4403/T 236—2022),为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提供依据。该标准是我国首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地方标准。此前,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和北京永真基金会2019年出台我国首个《儿童友好社区建设规范》团体标准,长沙市、成都市、重庆市等发布过儿童友好建设的城市规划文件。但均不是地方标准,深圳首个以地方标准的形式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提供依据。该标准涵盖8大体系:


一是健康体系包含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为全类型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救治和健康指导服务。


二是教育体系包含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和特殊教育,提倡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和跨学科融合的教育服务和亲子实践指导。


三是文体体系包含文化服务和体育服务,为儿童提供校内外体育活动网络和竞赛活动服务。


四是游戏体系包含游戏场地服务和自然体验服务,强调依托自然郊野公园、综合公园、滨海岸线等开敞空间为儿童提供自然体验服务。


五是出行系统包含慢行交通、公共交通和机动车交通,强调在保障儿童出行安全的基础上创造符合儿童需求的、富有趣味性的步行和骑行空间。


六是社区与家庭体系包含社区服务和家庭服务,提出依托儿童之家为儿童和家庭提供儿童议事和支援服务。


七是社会保障体系包含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儿童救助。


八是法律保护体系包含法制教育、司法保护和犯罪预防,强调儿童法治教育、强制报告制度和分级干预涉罪儿童。


该标准尊重儿童不同生命周期、不同身体能力状态、不同家庭状态的差异化需求,首次提出包括按性别划分 10 岁以上儿童的住院空间、儿童重症监护室配置10%~20%的单人病房、明确儿童每天应摄入的食物种类数量、明确学前教育机构幼儿与教职工、保教人员配比、面向特殊儿童提供15年免费教育、图书馆等应设置儿童专属阅读服务区且面积不小于总服务面积的20%、要求建立社区级儿童议事组织、规定婴幼儿生活和活动区域的监控录像资料应保存 90 天以上等内容。据统计,深圳已建成母婴室1100多间,基本实现全市覆盖。建成社区儿童之家722个;建成各类公园1200多座并逐步增加完善儿童活动空间及自然教育等设施场所;建成各级各类儿童议事组织381个。


重庆北碚:建设智慧未成年人

保护系统,创新儿童工作智慧化


创新要点:

建立未成年人保护数字平台,实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实体+网络”“线上+线下”的创新模式。


案例简介:

重庆市首个智慧未成年人保护系统在北碚区建成,实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实体+网络”“线上+线下”的创新模式。该智慧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可以自动完成困境儿童的分析评估和匹配帮扶工作,并通过给重点儿童配备智能手环实现健康监测、跟踪定位、实时语音通话功能,及时掌握儿童发展状况。目前,该系统已将763名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纳入平台重点关注名单,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和自动匹配帮扶服务。


此外,北碚区还将系统与儿童分类管理进行有机结合,针对监护缺失、重病重残等重点关注儿童,配备智能手环,监护人、社工可以通过语音通话、健康数据监测、跟踪定位等功能,及时掌握儿童状况,并为紧急救助提供精确定位。



云南陇川:多方协调联动夯实

基层儿童关爱服务基础


创新要点:

1. 政社协同,共建村级儿童保护阵地

2. 创建“县—乡镇—村”三级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3. 探索儿童主任薪酬保障制度,并在落实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工作补贴的基础上额外补充300元绩效奖金


案例简介:

陇川县作为2010年的第一批中国儿童福利示范试点县,近年来积极加强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多措并举夯实基层儿童关爱服务基础。


一是政社协同,共建村级儿童保护阵地。2018年,陇川县民政局充分进行政社联动,与专业智库力量和社会组织合作开展“童心同行”项目,大力推广建设儿童之家,按照专家建议严格制定选拨标准,确定15个项目村的儿童之家选点、明确资助标准、设置专人专岗、开展专项培训和实地督导,加强儿童之家建设。


二是创建基层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在组织架构上,县民政局参与制定儿童保护工作方案,配备专人专岗协助推动实施;乡镇民政办大力配合执行,积极反映困难儿童个案;村级层面依托儿童之家建立起一支专业能力达标、村民普遍认可、熟悉本村村情和热爱儿童事务的工作队伍。


三是探索儿童主任薪酬保障制度。2019年陇川县出台《陇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陇川县加快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加强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实施方案的通知》,通过购买乡镇、村级社会救助专职协理员岗位,落实全县10名儿童督导员和77名儿童主任的工作补贴,并额外补充300元绩效奖金,加强基层儿童主任薪酬保障。


上海:精准医疗创新先行,

积极开展儿童出生缺陷防控专业化


创新要点:

1. 组建专家团队,多方位普及出生缺陷知识

2. 多学科诊疗及精准一体化防治医疗融合,提高防治技术

3. 多方联合开展培训,提高出生缺陷防治能力


案例简介:

上海作为创新发展的先行城市,在精准医疗方面走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前列,基因检测等技术的介入,在遗传病、罕见病诊断及临床诊疗方面创新。


一是组建专家团队打造出生缺陷预治联动平台。2022年2月,上海市出生缺陷预防保健中心组建出生缺陷遗传咨询培训专家组,并成立“上海市出生缺陷防治联盟”,打造出生缺陷防治的“上海经验和共识”。同时,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成立“出生缺陷防控咨询门诊”,加大科普宣教力度,在备孕期及早孕期筛查出高风险人群,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助力婴幼儿健康成长。


二是学术加持精准助力儿童医疗防治。2022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发布《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精准防诊治研究及产业发展报告》,详细介绍先心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前沿研究、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新生儿先心病筛查以及先心病诊治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四个方面,为普及和加强出生缺陷防治体系提供了专业的学术指导。此外,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举办“心脏出生缺陷产前产后一体化临床学术论坛”,特邀领域专家,围绕围产期管理、胎儿影像检查,心脏缺陷纠治、遗传学建议等各个方面,展现多学科诊疗及精准一体化防治医疗的镶嵌融合。


三是开展业务培训加强儿童医疗人才专业化水平。2022年8月,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上海证券交易所公益基金会联合启动“聚爱安心”先心病产前产后一体化健康公益项目,建立起“先心病产前产后一体化培训基地”,以省级或地级市的妇幼保健院为主,开展线上线下专业培训,定期评估培训成果,督导各家培训基地规范开展心脏出生缺陷产前筛查工作。围绕提升临床诊疗能力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包括出生缺陷防治策略、措施、法规、政策等内容)开展专题培训。


云南昆明:搭建未成年人司法

社工队伍,建设儿童保护综合

社会支持体系


创新要点:

1. 由共青团市委和市人民检察院牵头开展未成年人司法社工培训和资格认证

2. 社会力量联合组建市级未成年人司法社工资源中心,实现专业司法社工服务共享

3. 司法社工全面参与未成年人案件的预防、讯问、社会调查、司法分流等环节


案例简介:

昆明市盘龙区于2002年5月启动了“未成年人司法与保护试点项目”,即建立以“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为主线,“司法分流”为重点的社会司法综合保护体系。


一是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社工队伍建设。2022年共青团昆明市委和昆明市人民检察院主办司法社工培训,进一步壮大昆明市司法社工队伍。相关部门负责参训人员后续考核及资格认证,推动全市司法社工全部持证上岗,扩充未成年人司法社工资源库,为全市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提供专业社会支持。


二是利用司法社工资源中心实现社工资源共享。昆明市红嘴鸥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云南省家馨社区儿童救助服务中心、官渡区润土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西山区向阳花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4家机构共同发起搭建昆明市未成年人司法社工资源中心,目前已有17家成员机构参与。该中心为遭受暴力侵害的、涉罪及有行为偏差、监护缺失等需要司法保护的未成年人群体,提供专业司法社工服务。



浙江温州:建立四级家庭教育

联动机制,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


创新要点:

1. 构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建设及村(社区)家长学校全覆盖全运行

2. 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数字化改革,深化社区家庭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促进全省社区家庭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3. 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扩大受益人群覆盖率

4. 链接社会资源,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家庭教育治理实践


案例简介:

温州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工作,不断实践探索家庭教育新模式。2022年,温州开展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市妇联以妇女儿童综合服务驿站建设为契机,探索构建“全域化、数字化、系统化、多元化”家庭教育服务。


一是搭建三级区域化服务平台。温州市妇联构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建设及村(社区)家长学校全覆盖全运行,目前已创成省级示范家长学校66所,并通过妇女儿童服务驿站全域推进“家育户晓”家庭教育课堂、讲坛、沙龙、会客厅等服务阵地建设,普及家庭教育知识。


二是开发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吸纳当地高校和专家,完善健全温州市家庭教育讲师团,打造家庭教育云课堂,开通家教云直播,内容以新婚期、早教期、幼儿期、小学期、初中期、高中期六阶段的家庭教育为主,打造贯穿成长全生命周期的家教课程体系。全市推出云直播 93期,惠及家长65.8万人次。同时,各县(市区)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打造各类数字化共享平台,如鹿城区推出“智慧家教V管家”、爱家学堂。村(社区)通过成立“家育户晓”志愿者服务队伍,通过“未来社区”“智慧村社通”、微信小程序等传播科学家教理念。


三是开展系统化实践活动。举办“家庭教育宣传周”“百名专家•千名讲师”等活动,走进基层社区(村)家长学校,开展“点单式”送课2256场次,受益人数达19.02万人次。广泛开展“明眸皓齿•家庭守护”“助力双减•快乐童年”等活动2381场,受益人数达15.32万人次。


四是构建多元化参与主体。将社会组织力量引入家庭教育及儿童专业服务工作,为儿童和家庭提供常态化、规范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2021年全年市县妇联共开展68个家教和儿童服务项目,举办活动1061场,受益儿童及家长15.97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