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观察|2022年养老服务十大案例
2023-04-17 5790

79f86ae7a4bd6ebaa4e6b9dd33275c4e.jpg

根据养老事业部监测,2022年度,我国养老事业和产业发展虽受到疫情影响,但仍取得了多项突破和进展,在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医养结合、老年助餐、物业+养老、产业投资、人才培育、智慧养老、认知障碍者照护、老有所为等十个领域都有典型案例。为此,我们从行业“首个”、引领性、效果突出三个维度筛选了十大案例,供行业参考。案例排名不分先后。

全国首个单位社区智慧养联体在

北航社区成功创建


2022年,北航社区成功创建全国首个单位社区养老服务联合体,并于同年10月成功入选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为大城市单位社区养老服务破题提供了借鉴。“北航社区智慧养老服务联合体”项目由北京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北航社区居委会联合发起,旨在创建全国首个单位社区智慧养联体。试运营一年以来,养联体在为老人提供出行、居家照护、就医和健康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政策应享方面,主动发现并落实47位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护理补贴;在志愿服务方面,组建10支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摆渡出行、送医等服务130人次,组织公益活动10场,服务420人次,家庭医生公益服务153人。在专业服务方面,养老服务商累计为老年人提供22793人次服务,当前正在为1623位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养联体创建的主要做法有:


1.创建工作小组,工作组任务明确。在社区党委牵头下成立了社区居委会、老年协会、泰康溢彩等多主体参加的单位社区养联体创建工作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确定联席会议召集人和联络员,通报创建工作进展和养老服务基本情况。建立失能老年人排查小组,摸清失能老年人底数,推动政策应享尽享。


2.搭建智慧服务平台,设置数字化服务中心。基于社区老年人自理能力、空巢独居、残疾等分类状况,完成信息平台开发,并不断升级。配置智慧大屏、热线电话,开发“单位社区养联体”小程序,打造具有综合服务能力的“单位社区智慧养联体”,借助技术手段形成信息交互,实现社区服务联合联动。


3.通过“居委会+老年协会”模式创新开展志愿服务。建立社区党委主导、老年人自我管理的组织架构,建立志愿服务队伍和管理制度,从社区老年人迫切需求出发提供服务项目,有序推动各项志愿服务稳步开展,并于2022年8月作为北京市唯一的试点,被中国老龄协会纳入老年协会能力提升项目。


4.公益助力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资助开展单位社区养老需求调研,共同探索并推动养联体的实践创新。在社区的能力排查与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基金会进行精准捐赠,支持建立社区老年协会等协作主体,探索志愿服务“时间银行”模式,支持北航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了基层治理和养老服务效能,将“公益+商业”可持续发展的服务模式较好结合。


5.发挥智库设计、倡导、推动作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在创建养联体过程中,开展系列方案设计,发挥沟通协调、评估、建言献策等作用,推动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和参与规范养联体运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及养联体有形化设计。


泰康之家入选2022年度国家级服务

业标准化试点项目,打造高品质养

服务标


2022年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确定了176项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泰康之家(北京)投资有限公司提报的养老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成功入选,标志着泰康之家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的标准化服务体系得到了国家权威机构认可,这也是险资开创CCRC社区中首个入选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的试点项目,泰康之家将继续推动适合大规模、连锁化CCRC养老服务模式的标准化体系建设。


1.发挥行业标杆引领作用,打造高品质养老服务标准体系。泰康之家已经整合形成了通用基础标准、服务保障标准、服务提供标准3大类、37子类、共计237项企业服务和管理标准,打造了以深度医养融合、活力养老、恢复性护理、管家式服务等为鲜明特色的泰康之家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在标准覆盖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2.探索可复制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模式。试点项目在泰康之家·燕园落地实施,作为泰康在全国运营的首个旗舰养老社区,燕园运营近8年,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标准化服务体系。在燕园成功的基础上,养老服务标准体系正逐步推广至其他养老社区,截至目前,泰康之家已经在全国29个城市布局,其中,12城13个社区开业运营,为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在全国大范围的落地推广实施提供了广阔“试验田”。标准化体系建设是高质量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基石,也是未来泰康之家能够在全国更大范围实现更高效管理的重要目标。


北京率先在基层医疗机构建设老年

护理中心,增加基层老年医疗护理

与长期照护服务供给


2022年9月,北京市卫健委制定印发《北京市老年医疗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关于做好北京市老年护理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确定东城区朝阳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8个区的10家医疗机构为2022年北京市老年护理中心建设单位,增加基层老年医疗护理与长期照护服务供给。


1.明确老年护理中心主要任务,强化功能定位。为失能、失智或长期卧床人员提供日常护理照顾,辅以简单医疗措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2.明确老年护理中心建设标准,促进标准化管理。从床位设置、专业设置、人员配置、基本设施、基本设备和管理六方面规范护理中心的基本标准。


3.明确老年护理中心管理规范,推动专业化服务。从机构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监督管理4方面规范护理中心,提高医疗护理服务水平。



广东全省“大配餐”服务网络逐步建立,

多主体服务格局基本形成


广东省积极推广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大配餐”经验做法,经过3年的努力,全省“大配餐”服务网络逐步建立,服务内容得到拓展,服务载体持续强化,服务格局基本形成。


1.起步时间早。2016年广州市以开展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大力推进长者饭堂建设,将长者饭堂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件民生实事。2018年广东省印发《关于推广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大配餐”经验做法的工作方案》,将广州的“大配餐”工作经验在珠三角地区全面复制推广。场地选址就近就便,整合各类资源确保服务可及性和易及性,构建起“中心城区10-15分钟、外围城区20-25分钟”的主配餐服务圈。目前广州长者饭堂已实现镇街、村居全覆盖。


2.社会参与渠道多元化,服务效能优化。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助餐配餐服务,拓展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如江门市在财政补贴的基础上,支持企业冠名,汕尾市依托基金平台对外募集资金。在满足特殊困难老年人助餐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拓展服务,由特殊老年人向全体老年人过渡。根据老年人照顾需求制定个性化菜单、探索发展智慧配餐服务、拓展养老服务功能,服务效能不断优化。


3.运营监管到位,各地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覆盖食品生产、配送等各环节的安全监管机制,做到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如广州市健全民政、市场监管和各区政府之间的协同合作机制,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强化日常巡查和督导,加强执法检查和明察暗访,开展对食品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膳食安全质量的抽样检测,委托第三方开展服务评估,建立助餐配餐服务准入退出机制,确保食品安全。


万科物业发布首个《空巢老人物业

指南》,积极探索物业+养老的

模式


2022年9月,深圳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联合万科物业发布《空巢老人物业服务指南》,是物业行业首创。《空巢老人物业服务指南》选取万科物业在全国所服务小区范围内13万空巢老人,深度解析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指南主要在基础服务、增值服务和延伸服务方面展开探索与尝试:


1.基础服务方面,指南倡导对服务人群进行分类,建立台账进行精细化管理。指南将人群细分为60-69的花甲老人、70-79的古稀老人、80岁以上的耄耋老人,根据不同年龄段提供组合式服务。如鼓励花甲老人和古稀老人走出家门,引导其组建不同的兴趣爱好社团、开展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对耄耋老人通过上门拜访和代买跑腿等方式上门服务。万科物业每个小区建立专门的老人信息台账,包括空巢老人年龄、性别、居住状态等基本信息,以及兴趣爱好、紧急联系方式等关键信息。同时推进物业服务由粗放型动向个性化精细发展,为老人指定专属出行手册、步行或公交线路图等。


2.增值服务方面,从跑腿代购、养老助餐、生活缴费、健康义诊等层面保障空巢老人基本生活和健康所需。主要由物业针对古稀老人、耄耋老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联合周边商铺、食堂或外卖平台解决用餐问题,开展专项行动使空巢老人生活缴费得到保障,结合周边社区医院、诊所共同开展义诊活动或健康讲座,通过智能设备和智能家居使用指导,使老年人更好拥抱数字生活,创造空巢老人主动与外界连接的机会,鼓励其走出去。


3.在居家安全、老年人友好型社区建设、互助养老方面展开延伸服务探索。通过技防设施保障空巢老人居家安全,开发了一批智能设备,研发摔跤救命神器等智能设备,开展应急处理培训保障社区老人居家生命安全。通过AED配置、文娱活动场所开辟和园区适老化改造层面构建老年人友好型社区。并借助时间银行养老模式鼓励互助养老。


山东持续落实补贴措施鼓励支持

校开设养老服务专业


2022年11月,山东省发布拟对7所设立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院校给予680万元补贴的公告。山东全省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起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在职继续教育相结合、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山东省在培育养老服务人才方面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支持院校开设养老专业课程起步时间早。早在2014年山东省就发布了《关于对院校设立养老服务专业补助资金申请审批的公告》《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关于对院校设立养老服务专业补助资金申请审批的公告》将“本省行政区域范围内经教育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设立养老服务专业、连续招生两年以上、能够开展正常教学的高校”作为申请补助对象。《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增设养老服务和管理专业,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专业人才,扩大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


2.给予院校奖励政策持续时间长。2014年发布的《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明确指出,“从2014年起连续3年,完成招生计划要求、连续独立招生和开展正常教学的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院校,完成招生计划要求、连续独立招生和开展正常教学的,省财政给予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每年奖励名额不少于6所”。据监测山东省已在2014年、2015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1年、2022年先后合计补助36处院校。


3.养老人才支持体系全面覆盖。山东省积极落实养老人才褒扬政策,对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本科、专科(高职)、中专毕业生分别给予2万元、1.5万元、1万元一次性入职奖补;对取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技能等级的养老护理员,分别给予3000元、4000元、5000元一次性岗位技能补贴;加大褒扬激励力度,开展养老服务领域“齐鲁和谐使者”选拔工作,每2年选拔一次,在4年的管理期内每人每月享受政府津贴1000元,先后有155名养老护理员入选。



积极老龄化暨老年人价值开发公益

项目启动展开


2022年7月,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支持,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学术指导,智睿养老产业研究院承办,“积极老龄化与老年人价值开发”公益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主要通过搭建“耆智老人”贡献智慧、发挥价值的平台,探索老年人价值开发模式,在积极老龄社会建设进程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具体开展做法如下:


1.建立工作组织机制,明确开发方向。成立项目指导委员会和项目办办公室,建立项目执行与决策机制以及每日进展报告与沟通机制。明确以项目办公室为核心枢纽的建设,以信息平台为依托,以知识型老年人为主体,推出各类产品,发展形成百千万人规模参与的积极老龄社会支持平台。


2.开展一批分组试验,孵化老年示范项目。自2022年9月组建10个专家示范组,分别为民生观察组、文稿编写与文化教育组、国际慈善组、养老新议组、智慧传承组、单位模式居家养老服务推进组、文博讲堂组、中日养老交流组、市县医疗卫生服务组、生命关怀组,涵盖养老、教育、社会组织、文化等领域,截至3月底,项目涵盖120名专家,累计开展工作推进会及专题活动50余次。


3.开发信息平台,提供展示、学习、交流服务。项目办开发“耆睿时代”小程序,依托智睿养老产业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及视频号,推出上线7批各类促进老年人积极生活并能奉献社会的知识型、社会服务型产品,推进建立积极老龄社会的示范典型、知识与信息技术平台支撑的枢纽平台。


4.开展积极老龄化研究,促进理念传播。通过国内外案例研究、调研问卷、分组试验,总结老年人积极参与及智慧价值开发现状、面临的问题及需求,形成《老年人价值开发理论及实践研究报告》,积极传播积极老龄化研究理念与实践成果。


江苏无锡牵头制定实施国内首个智慧

养老团体标准,率先在全省建设四级

互联的全市智慧养老平台


无锡市打造“原居安老”养老服务模式,高标准实施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实现城乡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全覆盖,以紧抓“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第三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通过科技服务助力养老的智能化和便捷化发展,构建养老服务多元化体系。


1.发布智慧养老服务标准,推动机构养老智慧建设。2022年1月,由无锡民政局、江苏中科西北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同起草制定了国内首个智慧养老团体标准《机构养老智慧管理系统建设规范》,标准提出机构养老智慧管理系统的架构,建立横向物联感知控制层、网络通信层、计算存储层、数据融合层和服务融合五层体系,资源交换、安全保障两个纵向支持体系的机构,并给出系统架构中各要素的技术要求。团体标准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养老服务信息化水平,无锡市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打造多层次智慧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更方便贴心的服务。


2.率先在全省建设四级互联的全市智慧养老平台。打造智慧养老服务精准服务、高效管理、安全保障、健康保健、助餐服务“五张网”,建成各类智慧养老服务机构超过200家,率先在全省建设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互联、标准统一的全市智慧养老平台,有效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为全市老年人提供精准、高效的养老服务,成为省内唯一城市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养老)。


上海长宁区探索健全老年认知障碍

分级照护体系,构建认知障碍全链

条服务模式


上海市长宁区是第二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地区,也是典型的深度老龄化中心城区。按照“优质+均衡”三年计划要求,长宁区创新探索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聚焦“四个率先”,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认知障碍全链条服务模式,打造老年认知障碍分级照护体系。


1.率先开展大规模社区筛查,厘清底数提升转诊比例。2018年以来,长宁区与上海颐家养老服务中心、上海尽美长者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合作,选取了5个试点街道约3万名老年人,开展全国首个最大规模认知障碍社区筛查,摸清长宁户籍老年人认知障碍发病率为7.2%,为建立认知症照护服务体系提供支撑,显著提升了认知障碍群体的就诊比例。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扩大至全区所有街镇后,长宁区持续采取高风险对象筛查方式,完成认知障碍风险测评5.75万人,探索建立老年认知障碍健康大数据,为构建配套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2.率先实现友好社区建设全覆盖,完善认知障碍家庭支持功能。着力打造“专区+社区”的老年认知障碍照护服务格局。2020年,长宁区在全市率先实现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街镇全覆盖。各街道依托认知照护领域专业社会组织承接健康教育、社区干预等服务内容,整合长护险、认知障碍照护机构、适老化改造、康复辅具社区租赁等政策资源,提供针对性照护建议和专业服务的转介对接,更好发挥友好社区建设对家庭的支持功能。依托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载体构筑家门口的“记忆守护”空间,实现“记忆苑”“记忆家”等社区认知症家庭支持中心,形成了以居民区为风险自测筛查点、网格为服务支持点、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为照护枢纽点的社区认知障碍照护三级服务体系。


3.率先制定认知障碍领域标准体系,提升友好社区建设效能。长宁在全市首创发布“一导则、两标准、一指南”,率先建立认知障碍领域标准体系,有力推动认知障碍友好社区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发展。“一导则”即《长宁区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建设导则》,将围绕基本建设、公共设施及住房建设、支持网络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文化环境建设等5个方面,打造老年认知障碍友好城区“工作样板”。“两标准”即《长宁区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标准》《长宁区社区和居家认知障碍照护规范》。“一指南”即《长宁区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实践指南》,旨在总结提炼试点经验,为进一步深化友好社区建设提供精细指导。


4.率先完善配套政策扶持,推动认知障碍服务设施发展。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认知障碍照护服务需求,长宁区先后出台《长宁区认知症友好型社区建设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推进长宁区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工作的通知》等配套政策文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全托型、日托型认知症社区托养服务设施,并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日常运营补贴等扶持,着力搭建社区认知障碍全链条照护服务体系。在试点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不断推广试点经验扩大受益面,争取财政支持并积极撬动社会资源,累计注入资金千万元。



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为“协同

养老”提供样本


作为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的试点单位,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于2022年先后被评为国标五星级养老机构,荣获“老年综合评估专项示范基地”“河北省省级劳务品牌”。目前河北燕郊的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三期工程正在建设中,设置4694张床位,将进一步提升承接京津冀地区养老养护需求的服务能力。


1.养护中心为“协同养老”提供解决方案。为了解决京津冀三地养老服务供需突出的情况,近年来三地积极推进养老服务协同发展。作为“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试点项目”,被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全国老龄办遴选为“首批国家养老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作为行业典范面向全国推广”。截至目前养护中心共入住5000余人,其中98%为京籍老年人,养护中心为疏解北京地区的养老压力做出了突出贡献。


2.跨区域合作机制是“协同养老”的基础保障。建立跨区域协同治理机构和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京津冀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小组。明确各方权利、责任和义务。健全相关规定,加强区域合作,签订合作协议,解决养老方面的供需矛盾。


3.政策协调对接是“协同养老”可持续的必由之路。2017年北京发布《京津冀区域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政策跟着户籍老人走。推进公共服务共享,如养护中心率先实现与北京医保、运营补贴互联互通。作为第一批京津冀养老工作协同发展试点单位之一,养护中心首开京冀异地医保实时结算的先河,解决了京籍老人异地养老就医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