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观察丨一周公益动态(2023年第9期)
2023-03-15 859

79f86ae7a4bd6ebaa4e6b9dd33275c4e.jpg

一周公益动态

 2023年第9期 | 总第437期 | 2.27-3.05

本周提要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基层治理,优化社区服务。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公益慈善等健康发展。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更高要求。


公益慈善表彰形式日渐丰富,河北省官方表彰并对37个慈善典型授予“首届河北慈善奖”;《中国慈善家》主办、微博联合主办2022年度慈善盛典,颁发九项公益大奖,表彰社会各界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的慈行善举,鼓励、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慈善事业。



主题政策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过去一年,针对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增多,强化基本民生保障。阶段性扩大低保等社会保障政策覆盖面,将更多困难群体纳入保障范围。延续实施失业保险保障扩围政策,共向1000多万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待遇。向更多低收入群众发放价格补贴,约6700万人受益。免除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2022年国家助学贷款利息并允许延期还本。做好因疫因灾遇困群众临时救助工作,切实兜住民生底线。


国务院 | 中共中央 国务院《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推进数字社会治理精准化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规划》指出,要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促进数字公共服务普惠化,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完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发展数字健康,规范互联网诊疗和互联网医院发展。推进数字社会治理精准化,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普及数字生活智能化,打造智慧便民生活圈、新型数字消费业态、面向未来的智能化沉浸式服务体验


四川 | 四川省多市共同签订《川南渝西双城经济圈建设 促进卫生健康事业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

2月27日,四川省泸州市、内江市、资阳市与重庆市荣昌区,共同签订了《川南渝西双城经济圈建设 促进卫生健康事业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将携手打造2小时卫生应急救援圈,即四市区在实现‘120’互通、医保政策互通基础上,实现10公里半径圈的卫生应急救援互通。



捐赠


捐赠 | 淡水河谷向中南大学捐赠581万美元,用于新建低碳和氢冶金实验室

2月24日,中南大学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签订捐赠仪式,约定将向中南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581万美元,用于支持中南大学新建低碳和氢冶金实验室。新实验室总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将专门用于开展低碳和氢冶金相关研究,包括低碳烧结和球团、高效炼铁以及氢气利用等方面的研究,预计将于2023年下半年投入使用,届时将向采矿和钢铁行业所有科研人员开放。


捐赠 | 大北农邵根伙向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基金捐赠

2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基金捐赠仪式举行,捐赠方代表大北农集团董事局主席邵根伙表示,尽微薄之力为中国的粮食安全治理做出贡献,支持人民大学开展高水平的战略研究,培养一批杰出的研究人才和治理人才。



行业动态


会议论坛 | 广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2月13日,广东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动员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统筹部署建设农业强省和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新起点上推动我省“三农”工作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广东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当好示范塑造新优势,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不断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会议论坛 | 各地启动公益行业线下交流活动

第七届中国教育公益组织双年会——教育公益人年聚(2023)将于3月25-26日,在湖南长沙举行,主题为“挑战催生创新 连接创造可能”。由敦和基金会支持,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秘书处携手深圳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将于深圳联合举办“公益慈善基础设施论坛2023”。以“把‘协同’作为方法”为主题,深度聚焦“协同与联结”这一核心话题,探讨在一个良性运转的公益生态系统中,公益慈善伙伴如何通过协作、同侪学习和集体行动,实现共同目标。


会议论坛 |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2月2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有关情况,指出三年多来,我国始终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提出要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加强医疗物资生产保供和统筹调配,不断增强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能力。


慈善信托 | 中国信托业现金管理类最大规模慈善信托落成记

作为截至目前中国信托业规模最大的现金管理类慈善信托,顺德社区慈善信托项目不仅创新了中国慈善新模式,也用五年的实际数据践行了财富向善的初衷。截至2022年底,顺德社区慈善信托累计分配14319万元至德胜社区慈善基金会,用于开展公益慈善项目,其中信托利益分配(慈善支出)12912万元。至今,“和美社区计划”共资助709个项目,签约资助金额共11973.49万元,项目覆盖10个镇街204个村居,占全区村居99%,直接受惠人数超过5.2万人,实际撬动社会、政府资源超过4000万元。


基层慈善 | 专业服务助推基层“善治” 曹家渡街道居民区设立社会工作服务室

3月1日,上海市静安区曹家渡街道召开以“专业服务助推基层‘善治’”为主题的综合社工站推进会,对本年度综合社工站建设工作部署、专家库组建以及居民区社工室授牌。街道在现有综合社工站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社区设立社会工作服务室,深化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机制,引导多元主体在一定结构下和机制下民主参与,平等合作,共同解决社区问题。


基层慈善 | 北京市丰台区花乡街道举办慈善工作站启动仪式

2月28日,北京市丰台区花乡街道慈善工作站顺利落成,工作站将按照慈善工作站建设方案要求,努力发挥好基层慈善平台作用,重点开展覆盖医疗、养老、法律援助、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方面的五大类公益项目,持续挖掘慈善资源,开辟捐赠通道,为社会企业提供可靠的奉献爱心平台,为辖区群众提供暖心的公益服务,努力提升花乡街道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志愿服务 | 民政部印发《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

3月2日,民政部印发《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民政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志愿服务 | 上海发布2022年志愿服务发展新情况

上海发布2022年志愿服务发展新情况,问卷调查显示:上海志愿者高度认同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疫情防控志愿者普遍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以实际行动弘扬城市精神品格;参与疫情防控使志愿者在主动融入大局中彰显自我价值;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阵地资源整合到位,受到志愿者和市民普遍好评;文明实践活动日渐融入日常生活,“理论宣讲”“道德实践”“文化配送”深受群众欢迎;激励嘉许、政策支持、法制保障分别是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市民对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最大期待。


志愿服务 | 首部助残志愿服务蓝皮书发布

3月2日,我国首部《助残志愿服务蓝皮书:中国助残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2)》在北京发布。中宣部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副主任张其胜在致辞中表示,助残志愿服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满足残疾人物质精神需求的有益补充。要持续提升助残志愿服务的专业水平,为残疾人提供多方面和个性化志愿服务,健全助残志愿服务组织培育机制,发展壮大助残志愿者队伍,动员各行业优秀人才成为助残志愿者,广泛开展助残志愿者培训,探索助残志愿服务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径。


社会工作 | 共青团中央拟会同相关部门制定《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规范》

3月1日,在最高人民检察院举行“迎两会 新时代检察这五年”系列第六场新闻发布会上,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副部长李迪介绍,共青团作为党联系青少年的桥梁纽带,认真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赋予的职责,全面参与包括司法保护在内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2023年1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关于加强共青团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对进一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强共青团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李迪介绍,近年来,全国各级团组织参与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方面的工作,主要从“抓教育”“建机制”“强队伍”三方面入手。下一步,共青团中央将在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持续推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同时会同相关部门推动出台《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规范》国家标准,以此促进未成年人司法社工的规范化水平,将工作做得更细心,让孩子们更暖心,让社会更放心。


社会工作 |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学会发布关于国际社会工作日相关活动通知

国际社会工作日是全球社会工作者的共同节日,2023年3月21日是第十七个国际社会工作日。今年国际社会工作日的主题是“借共同社会行动,尊重彼此的多样性”,它源于《新生态社会世界人民宪章》,并认识到变化是通过我们多样化的富有领导力的社区在当地发生的;它强调社区通过采取强有力的行动,实现包容性的社会转型。


表彰奖励 | 首届河北慈善大会成功举办

近日,以“依法兴善 情暖燕赵”为主题的首届河北慈善大会举办,对37个慈善典型授予“首届河北慈善奖”,发布了“河北省慈善总会丛台酒业爱心基金”“福彩献真情 爱心助学子”“代理爸妈助养计划及暖阳社区发展公益基金”3个慈善项目并举行现场签约仪式,共吸纳爱心资金5000万元。


表彰奖励 | 2022中国企业慈善公益500强榜单发布,榜首美团年投慈善公益达146.5亿

近日,以“财富与责任——企业的价值”为主题的2022中国企业慈善公益500强榜单发布,入围企业慈善公益总投入为632亿元,入围门槛首次达到1000万元,均实现大幅提升。其中美团公司慈善公益投入达146.5亿元,成为榜单发布以来首家慈善公益投入超140亿元企业。


表彰奖励 | 中国慈善家联合微博举办2022年度慈善盛典以传播推动“人人公益”

2月28日,由《中国慈善家》主办、微博联合主办的“坚韧的力量·2022年度慈善盛典”在北京未来剧院举办。微博首次以联合主办方的身份深度参与到这次盛典。盛典为过去一年在公益慈善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机构,颁发了年度人物、年度公益之星、年度榜样机构、年度责任品牌、年度公益传播之星等九项公益大奖,旨在激励更多个人和社会力量参与到慈善事业当中。“莫言同心”公益项目发起人、作家莫言,西湖教育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文化书院院长陈越光等7人获得《中国慈善家》2022年度人物,三位年轻的艺人丁真、郭俊辰、姚琛获得年度公益之星,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壹基金等20家机构获年度榜样机构。花蕾计划等获得“年度优秀案例”。


宣传与培训 | 民政部举办2023年全国社会事务工作培训班

2月20日至22日,民政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举办全国社会事务工作培训班。民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詹成付出席开班式并讲话。培训班强调,各地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民政工作会议部署贯彻到2023年社会事务工作各领域、全过程,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守正创新,优化服务供给,提升基本社会服务能力,深化社会治理,兜准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宣传与培训 | 福建省民政厅开办社会工作培训班,促进“闽宁牵手”和“山海协作”

近日,由福建省民政厅主办的全省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高级研修班和社会工作督导人才培训班开班仪式在泉州市惠安县举行,本次培训班也是深化促进“闽宁牵手”和“山海协作”推动社工合作交流的重要举措。省民政厅在支持新疆昌吉州举办社工考前辅导和提供网上课程的基础上,还邀请新疆优秀社会工作者和乡镇(街道)社工站驻站社工来福建访学参训。在闽宁合作的大背景下,两省区联合实施闽宁协作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牵手计划”。


人才培养 | 山东财经大学“乡村振兴学”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

近日,由山东财经大学组织申报的“乡村振兴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教育部成功备案,获准正式招收研究生,这是国内首个“乡村振兴学”二级交叉学科,将致力于培养学生掌握乡村振兴学交叉领域的基础理论,具备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理论及专业技能为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等部门的政策制定和管理工作输送人才。


医疗卫生 | 各地积极探索罕见病治疗筹资机制 多层次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近年来,国家医保局立足基本医保“保基本”的定位,逐步将疗效确切、医保基金能够承担的罕见病药物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各地在商业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等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今年一月,江苏省通过《江苏省医疗保障条例》,要求对罕见病用药保障资金实行省级统筹、单独筹资,建立由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和社会慈善组织等参与的多渠道筹资机制。


医疗卫生 | 第16届国际罕见病日,多家公益机构发布罕见病相关调查报告,进行公益倡导

2023年2月28日是第16届“国际罕见病日”,今年的主题是“Share your colours”点亮你的生命色彩!2023年2月25日,在罕见病日到来之际,病痛挑战基金会和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Frost & Sullivan,简称“沙利文”)继2022年第一份报告之后,再次联合发布了《2023中国罕见病行业趋势观察报告》。《报告》旨在回顾梳理中国罕见病在诊断、用药、保障、特医食品及创新服务等方面的发展,概述这一领域在过去面临的问题和取得的进步,并对中国罕见病综合服务体系提出展望,希望对中国罕见病领域的政策制定者、倡导者、相关机构从业者、罕见病病友以及广大社会关注人群有所助益。2月28日,基于2023年1月深圳国际公益学院与腾讯公益联合展开的“罕见病公众认知调查”,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发布《罕见病公众认知调查报告》。项目组发现,罕见病于公众来说,缺乏认知,科普需求大;于病患者来说,用药与支付始终是核心难题。


社会保障 | 3.5亿职工“救命钱”如何用?

目前,全国已有99%的统筹地区开展了普通门诊统筹。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改革后,各地在职职工个人医保未来划入部分将“缩水”近一半,退休职工的个人账户划入金额统一为每月50至200元。近1/3省会城市从2023年1月1日起或之后执行职工医保新政,其中不乏过渡期延长至2024年的地区。同一省份范围内的不同城市,由于基本养老金平均水平不同,退休人员个人账户的划入金额也略有差异。


社会保障 | 海南社保卡“一卡通用”案例在全国复制推广

2022年,海南大力推进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工作,覆盖37个部门的514项一卡通应用逐项实施。早在2019年11月29日,《海南省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服务管理条例》由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全票通过,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全国首个社会保障卡领域法规。近年来,海南省突出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在养老待遇、医疗补助、社会救助等民生待遇补贴发放以及身份信息识别、查询服务、证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鼓励开发其在智慧城市服务、社会便民服务等民生领域的应用功能。


社会保障 |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34570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624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98328万人。年末全国共有683万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3349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435万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全年临时救助1083万人次。全年领取国家定期抚恤金、定期生活补助金的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827万人。年末共有社区服务中心2.9万个,社区服务站50.9万个。


应急救灾 | 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

2023年5月12日为全国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以“防范灾害风险 护航高质量发展”为主题,5月6日至12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要工作包括:1.组织做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各项活动;2.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借助广播、电视、网络等多媒体载体,利用户外大屏等街头平台,通过公益广告、专题节目、集中采访等多种形式扩大宣传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3.深化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应用,科学划定本地区灾害设防标准,加大普查成果科普宣传推广;4.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处置保障能力和水平,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建设,开展各级各类应急预案评估与修订,充分利用物联网、遥感、视频识别、5G等技术提高灾害监测感知能力;5.统筹协调多方参与,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健全完善专家参与防灾减灾政策规划制定、项目论证、风险普查、灾害调查、科普宣传等方面制度机制。


应急救灾 | 3月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较复杂

经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等会商研判,3月份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较为复杂,全国大部地区3月份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华北、华南、西南局地森林草原火险等级高;西南东部、华中等地洪涝风雹灾害风险增大;云南等地干旱可能持续;西藏、东北等地低温雨雪灾害风险较高,我国沿海和近海海域可能出现1次灾害性温带风暴潮过程和3~4次灾害性海浪过程;西南、中南、西北等部分地区地质灾害可能分散发生。


应急救灾 | 今年西安计划建设209个应急避难场所

3月2日,西安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委员会检查组一行对未央区、高新区和西咸新区应急避难场所开展了实地检查。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秦文明广场有效避难面积15000平方米,可为6000人提供30天以上的安置,人均避难面积大于2.5平方米。高新区人才公园避难场所面积约20600平方米,按每人2平方米计算该应急避难场所可容纳6866人,设置有应急棚宿区、应急物资发放区、应急指挥中心、医疗救护等功能区。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学校有效避难面积9000平方米,可为6000人提供10天以内的安置,人均避难面积为1.5平方米。整个区域设有应急棚宿区、应急物资供应区、应急医疗救护区等区域。当天,针对三处应急避险场所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检查组立即提出整改意见。


应急救灾 | 川大灾后重建学院等发布《土耳其地震自救互救手册》

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联合华西医院等部门编写了《土耳其地震自救互救手册》,旨在帮助土耳其灾区人民度过灾难的阴影,提升应急技能。手册包括1.被困废墟如何自救与求救;2.低温环境下保护自己的关注点,包括穿着、避难所、失温自救、冻僵急救、饮酒禁忌;3.准备家庭应急包,其中应包含应急饮食类、通信照明类、救护防护类、防灾生活类等四类用品等内容。


环境保护 |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进展报告(2022)》发布

2月28日,由国家电投和国经中心联合编写的《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进展报告(2022)》在京发布。《报告》认为,未来我国“双碳”支持政策体系将更加完善,不同地区和行业的碳达峰路径进一步差异化、明细化。短期内,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能源资源供给压力作用下,仍需遵循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做好“先破后立”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