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 | 人类研究与科学
2023-02-22 392

79f86ae7a4bd6ebaa4e6b9dd33275c4e.jpg

3254.jpg


2023年2月17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举办了第十一期读书会活动,黄浩明教授主讲,研究院全体专家、同事参与分享学习。本期分享主题是“人类研究与科学”,重点分享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艾尔·巴比的著作《社会研究方法》,本书从社会理论基本范式到学科报告撰写,从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到各种复杂技术方法,既适合专门研究人员,也是其他相关学科科研研究人员的必备参考书。


黄浩明教授主要介绍了著作中研究概论的第一章内容:人类研究与科学,指出社会研究的主旨是如何发现社会真实;当通过直接的经验了解事物时,我们会做观察,并从观察中找到规律性的模式。


一个好的社会研究者,应该充分掌握以下四种社会研究的辩证关系。这四个主要而又相互关联的区别,构成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基础。


第一,个案式和通则式解释。个案式解释企图针对特定个案进行全面了解;通则式解释是对许多事例进行概括性的,也是表面的了解。


第二,归纳与演绎理论。归纳理论是从个别观察中寻求一般模式,演绎理论则根据一般理论预测个别事件。传统科学的潜在逻辑似乎隐含着决定性因果模型,其中,个体没有选择,尽管研究者没有明说、我们也不必全信。


第三,决定论还是能动论。一些研究者着重于能动论,认为研究对象是能动的、有选择性的。自由意志和决定论是古老的哲学议题,人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体现了其取向的冲突性,有时候会主张自由意志,有时候却展现出依赖性。


第四,定量与定性数据。定量数据是数字形式的,定性数据则不是。面对不同的研究项目,两种类型的数据有不同用处。


最后,黄浩明教授总结了本次读书会的关键点,即探索中的错误解决方案,过度概念化,选择性观察和非逻辑性推理。

读书会

读书会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的读书学习活动,旨在适应社会政策国家级智库建设需要,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培养员工自觉读书习惯,促进研究团队健全专业知识体系,及时跟踪前沿知识,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增强科学思维、创新思维、现代思维、国情思维,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社会政策咨询服务水平,打造与国家一流智库相匹配的高素质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