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引领 | “2022年中国乡村儿童发展调查”数据介绍会成功举办
2023-01-30 602

79f86ae7a4bd6ebaa4e6b9dd33275c4e.jpg

搭建乡村儿童发展数据库,助力新时期儿童发展

2023年1月12日下午,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以下简称“公益研究院”)主办,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支持的“2022年中国乡村儿童发展调查”(以下简称“乡村儿童调查”)数据介绍会成功举办。公益研究院邀请多位高校专家,围绕调查的执行情况、初步数据分析、数据库推广和扩展进行讨论。会议由公益研究院助理院长张柳主持,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儿童发展项目部主任问会芳和项目官员董宇文参加。


作为学术支持顾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陆士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刘文利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谢琼教授、《青年探索》副主编王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吕利丹副教授和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范昕副教授等6位专家出席本次介绍会。此外课题组还有幸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李敏谊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白钰副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张娜副教授等3位专家参会。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万国威教授通过书面方式反馈建议。

1.jpg


关于乡村儿童调查



公益研究院儿童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张央就乡村儿童调查的执行情况进行介绍。本调查是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资助,中国公益研究院执行的乡村常住儿童(0-17岁)大规模社会调查,属于多期横截面调查。2022年调查的标准时点为7月1日0时,总共回收问卷12574份,其中有效问卷10946份,其中0-6岁儿童问卷3251份。调查涉及贵州、云南等10个省份,共计83个县(区)1012个村子(社区)。样本框为调查地区所有村子(社区)的常住儿童名单。本调查得到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童伴妈妈”全部项目区的县(区)民政局、乡镇(街道)民政系统和村级“童伴妈妈”的大力支持。北师大统计学院刘诗雯介绍数据初步分析结果,涉及性别分布、年龄分布、地区分布、儿童流动、儿童寄宿、父职参与等内容。

2.jpg


关于乡村儿童数据的使用、拓展和开发



陆士桢教授认为本调查对社会和学界了解乡村儿童发展整体情况有重要意义,应持续进行;同时提出需进行文献回顾研究,界定“儿童发展”定义在明确定义和框架的基础上设计可量化、有逻辑的问题,得到有效数据。


刘文利教授认为确定调查的理论框架非常重要,同时针对乡村儿童和城镇儿童的定义、特征和需求差异进行分析;另外发挥团队中各学科专家的优势,对不同数据进行侧重分析,形成整体报告和趋势报告。


谢琼教授认为调查地区可以适当扩展,考虑纳入新疆、甘肃等地区;同时要着重搭建和拓展数据库将数据运用于政策咨询建议和针对性项目设计,亦可运用于学术研究探索新的理论发现


王军教授重点围绕数据拓展和开发以下建议:利用数据配套发布蓝皮书或报告;搭建数据开发专家组,补充特定群体研究,提升前瞻性;利用《青年探索》杂志平台进行集中发声;打造立足于县域的全国性调查;尝试开拓混合研究,利用样本信息开展典型群体深度访谈。


吕利丹副教授提出调查应着重研究人口宏观环境的变化如何影响儿童发展,并深入研究家庭结构转型


范昕副教授提出调查可补充流动儿童群体,摸清常住、留守和流动等三类乡村儿童的基本情况;此外还可以拓展儿童学前教育经历的问题


李敏谊副教授提出需明确乡村儿童属于地理空间概念还是社会学、人口学概念同时提出父职不等于父亲,并强调避免用母职的内容假定父职概念;此外调查可加强入户的质性研究


白钰副教授提出可以尝试开展追踪调查,将横截面的数据做成可追踪的面板数据,从而进一步识别其中因果关系,影响政策评估


张娜副教授提出追踪调查可以探究儿童发展的样态和轨迹;另外可以参照PISA项目开展专项研究,提升研究品质,回应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加入技术报告,凸显项目严谨性加强混合数据的工具研制和分析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