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保经验专题|“保护好每一名儿童” ——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建设经验交流会
2022-08-01 1213


2022年,是实施《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和国家“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今年“六一”儿童节,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满1周年。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中国儿童福利与保护政策报告2022》(简称《报告》)指出:“保护好每一名儿童,让儿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一环。”


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如何进一步健全?该研究院近期主办的中国儿童福利与保护宣传月(2022)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建设经验交流会上,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及基层工作者梳理了近年来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关键问题,剖析各地的创新做法,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六位一体”保驾护航

“一年来,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六位一体’格局构建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民政部儿童福利司副司长李婉丽说。

她指的“六位一体”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确立的政府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网络保护工作体系。

回顾过去一年,法律要求的“六大保护”“四梁八柱”制度框架和体系全面确立,中央政府有关部门配套文件和各地配套实施办法等一系列专项制度集中出台。


李婉丽说,过去1年来,政府保护工作不断夯实,未成年人保护协调机制全面建立,各方面投入在持续增加。据了解,目前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机制正在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工作协调机制实现全覆盖。从投入来看,2020年我国儿童福利支出达到历史最高值68.2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4.3亿元。“制度+投入”的保障,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家庭保护令、督促保护令的推行保障了儿童的权益;困难儿童分类保障、困难家庭帮扶工作的开展也彰显了国家制度的温暖。”李婉丽说。事实上,家庭教育促进法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为“国事”,也是未成年人保护的“幸事”。


“双减”政策出台的背景下,学校保护更加全面深入。随着教育综合改革强调学校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的全面规范,这意味着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协同治理的新时代正在开启。另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是,学前教育向普及、普惠、安全、优质的方向发展。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普惠性幼儿园有24.5万所,农村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6%,我国学前教育正逐步实现“幼有善育”。


从旅馆接待未成年人入住“五必须”到规范演艺练习生招募以及未成年人文身治理,社会保护工作的触角在不断地延伸。随着基层儿童工作服务实现全覆盖,66.7万儿童主任专业化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司法保护方面,强制报告揭开了2800多起侵害未成年人隐蔽案件。最高检、全国妇联和关工委印发《关于在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全面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意见》,是最高检第一次参与制定家庭教育的相关政策,也是《家庭教育法(草案)》公布后,全国妇联第一份关于家庭教育的政策文件,明确家庭教育评估的结果可作为司法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一年,网络保护扎实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治理更加深入。《报告》指出,通过进一步健全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规政策,推动政府相关部门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监管责任,压实网络服务提供者主体责任,深入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等具体举措,我国儿童网络安全环境得到显著优化。


地方探索

在一些基层地区,未保体系建设工作中不乏创新做法和亮眼成效,探索出了有益的经验。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于去年6月结合新修订的未保法,启动了依托清远市社会福利院推进地级市未保工作的探索,通过24小时服务热线运营、个案介入、县区督导等方式逐步推动全市各区县探索实现未保机构能力建设工作的目标。


佛冈县的试点建立了联席会议、摸底排查、临时监护、个案管理分级等10项制度。以个案管理分级制度为例,主要针对监护情况较差、父母不在家且无委托照料人、遭受临时困境、监护侵害的4类儿童,确保及时发现。


“当这些儿童被发现以后,社工通过电访、上门探访了解困境儿童情况,并对孩子情况进行等级评估。高风险的被列入一二级个案,由未保中心社工跟进,三级个案则由社工指导儿童督导员联动儿童主任跟进。低风险无等级则不需要开案,由儿童主任按照定期探访机制定期开展关爱工作就可以了。”广东省清远市社会福利院(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儿童部部长李姣说,“以前,儿童遇到问题时,由监护人或者关心他们的人找社会组织和相关职能部门去解决;现在,只要向我们任何一个部门或成员单位、社会组织发出求助,我们就可以启动联席会议,确保资源投放。”


山东省泗水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主任梁磊介绍,通过精准赋能,当地已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4个中心:综合协调指挥中心、队伍培训服务中心、信息收集处理中心、工作档案管理中心,为全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在这一工作体系中,社会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托泗水县微公益协会“微爱1+N”项目品牌,与县妇联联合打造了“微爱妈妈陪伴成长”,与团县委联合打造了“希望小屋”“希望成长营”,与县传承中心联合打造了“微爱·传承”项目品牌,形成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的未保品牌联创共建模式。


江苏省张家港市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中心副主任刘英介绍,该市构建起了政社协同的未保工作模式,建立健全了困境儿童发现干预机制和困境儿童分级服务机制。


今年16岁的小军与年迈的祖母共同生活,因其母亲远嫁,多年来对小军不管不问,2021年12月,小军的祖母向法院提出撤销小军母亲监护权的诉讼,经法定程序,法院裁定小军母亲的监护权撤销,并将他的信息转到了民政局。


区镇儿童督导员核实小军信息后,由村社区的儿童主任协助小军祖母办理了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补贴的申请,小军被纳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每月可领取基本生活费补贴2450元,同时享有医疗救助、慈善助学等政策保障。未保中心的社工跟进服务,着力改善小军的成长环境。


“小军的案例体现了张家港市通过精准排查、主动发现、分类保障等工作机制,在全市建立未成年人保护线的成效。”刘英介绍,2021年,《张家港市困境儿童个案管理分级服务实施办法》出台,细化了个案管理分级服务的流程,未保工作进一步机制化。


在点评上述地方创新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邓锁指出,基层未保工作正在体系化、组织化和规范化发展,未保机构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应夯实基层基础

在总结过去1年未保工作经验和展望未来时,李婉丽提出要夯实基层基础。基层是未保体系的重中之重,关系到每一名儿童的安全和未来。此次交流会上,参会嘉宾聚焦了两个问题:一是机制建设;二是人才队伍建设。


“我们要努力地打造以地市级和县级未保机构、乡镇街道未保工作站、村居委会为主阵地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民政部门和其他部门要协同发力,各方社会力量要广泛参与。”李婉丽说,“未成年人保护是全社会的责任,其中,社会组织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希望更多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们加入未保护工作中来,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提出,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建设中,县级的工作是关键也是枢纽。为此,民政部开展未保示范县创建工作将切实助力各地的未保机制建设。以未保机构为中心的政社协作机制非常重要。这个机制通过协调政府、社会、专业机构等资源能帮助区县综合应对各种复杂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据了解,早在2010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民政部联合发起“中国儿童福利示范项目”,选取了5个省的12个县120个村开展儿童主任的试点工作,致力于解决基层儿童福利和保护的服务递送问题,这一经验被广泛推广。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儿童保护处处长朵拉建议,下一步的儿童保护工作,应坚持在民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有效协调。

她还建议提供预防处置综合服务,实现早发现、早转介,并全面采取个案管理方法。制定清晰规划并建立个案管理标准工作流程是行之有效的举措。


“为畅通服务转介渠道,应建立强大的社会工作站和儿童保护中心,但应明确界定其职责范围,确保实现资源优化。”朵拉说。

12年前的儿童主任试点,如今已“遍地开花”,基层儿童保护工作者是儿童福利递送“最后一米”的关键,也是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最后防线。李婉丽表示,下一步要加强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的队伍建设,同时积极培育发展服务未成年人的社会组织,努力地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于未成年人的社工志愿者工作队伍。


“建设和完善基层儿童服务人才体系,是提升我国儿童福祉水平,构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公共服务体系的前提之一,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途径。”《报告》指出。


迈向普惠

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建成5.5万名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66.7万村(居)儿童主任的基层儿童工作队伍,基层儿童工作服务实现全覆盖,成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的主力军。另一方面,以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童伴妈妈项目”为代表,社会力量助力县级横向联动机制建设,扎根一线建立留守、困境儿童监护网络,探索创新儿童福利服务递送模式。该项目已覆盖10省106县1379村,惠及近75万名儿童,项目的重心已从基本保障转向儿童发展。


这是儿童福利与保护体系完善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执行院长高华俊指出,去年,我国人均GDP超过了1.2万美元,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国儿童福利与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他认为,我国正在向建设普惠型儿童福利迈进。“普惠型儿童福利需要比较发达的行政力量和专业社会服务,需要发展普惠型儿童津贴、建设儿童友好型的城市和社区,同时也要求建立全社会普遍参与的儿童保护体系。”


迈向普惠意味着软硬件的全方位提升。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对未成年人保护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例如,2021年,国家发改委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70亿元,支持养老和托育服务体系建设,聚焦扩大养老托育服务有效供给,将新增示范性婴幼儿托位6万个;又如,截至2021年5月,全国27.4万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被纳入保障范围。


另一方面,未成年人保护领域出现了更多政策创新以及软件建设投入。例如,2021年,河南漯河率先创建儿童社工培训基地,社会力量成为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儿童大病医疗救助、乡村儿童发展重要补充。


此外,儿童友好环境建设迎来实质性推进阶段。到2025年,全国范围内将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到2035年,预计全国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超过50%,100个左右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儿童友好城市。


从保障到发展,儿童成长的环境在不断完善。《报告》认为,未来应建立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适应的儿童福利与保护制度体系,实现“七个化”:一是普惠化:强化儿童人人共享福利与保护的现代化制度理念。二是制度化:推动配套政策法律体系顶层设计现代化改造优化。三是均等化:扩大儿童津贴范围至全体儿童,强化家庭支持服务。四是便捷化:抓好县域儿童福利与保护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基层服务可及性。五是社区化:以社区为中心、基层人员队伍为抓手,及时回应儿童家庭紧迫需求。六是专业化:促进儿童工作人才培养及服务专业化,成立儿童社工教材与培养体系建设委员会。七是智慧化:广泛应用大数据技术,快速提高未成年人保护精准化水平。


此外,儿童福利立法也已不再遥远。民政部正在各地开展儿童福利立法调研,其在回复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时表示,将“坚持儿童有限、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不断深化对儿童福利立法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研究,积极推进儿童福利立法进程。有学者表示,“十四五”是儿童福利立法的重要窗口期。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统筹:高华俊

责编:李静 张栋

编辑:简方宬

文章来源:人民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