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公益素养报告发布暨案例分享会成功举办 专家为零零后重新定义慈善教育和生命成长
2022-06-06 1658

儿童公益素养报告发布暨案例分享会成功举办

专家为零零后重新定义慈善教育和生命成长

 

2022年6月1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北京老牛兄妹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老牛兄妹基金会”)主办的儿童公益素养报告发布暨案例分享会成功举办。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和执行院长高华俊、老牛兄妹基金会理事长牛犇、海南亚洲公益研究院执行院长黄浩明和副院长曾晶、达美诺慈善学院发起人李颖生等出席发布活动。北京益公公益基金会理事常学勤、万达集团品牌文化及公益活动策划负责人吕敏、健坤慈善基金会理事长乔迁、上海融乐公益基金会项目主管董菊、四川省妇女儿童基金会理事长王洁琼、易善总裁陶泽做了案例分享。

 

主办方以网络直播的方式发布了国内首个儿童公益素养教育发展报告和相关案例,并连线北京、上海、成都、太原、厦门等地的专家,交流案例经验,探讨如何提升儿童公益素养。央视频、凤凰网、触电新闻的实时数据显示,本活动直播观看人数超过31.4万。

 


家族基金会和高校智库联手,用“公益素养”引领儿童成长新风向

 

2021年,老牛兄妹基金会支持中国公益研究院开展“儿童公益素养提升计划”,旨在通过慈善启蒙和公益行动提升中小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和领导力,同时也为社会培育认同现代慈善理念、具有责任感的未来公民。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开展儿童公益素养教育意义重大。”牛犇指出,老牛兄妹基金会一直积极探索与儿童素质教育和家族慈善相关的议题,开展了多项研究倡导活动和创新实践项目。该项目的价值,一是帮助儿童更好地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护地球环境;二是助力千家万户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培育更好的下一代,让他们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三是助力学校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提高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最后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公益研究院执行院长高华俊表示,各国发展无不采取“儿童优先”战略,儿童公益素养教育将“善”作为儿童成长的核心价值与行为准则,系统纳入校内校外教育,有利于从根源上减少“精致的利己主义”现象,培养有理想、有信念、有抱负、正能量的新一代,将为确保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人力资源和不竭的动力。另外,从慈善事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公益慈善教育采取从娃娃抓起的战略,是中华慈善文明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由之路,也符合慈善事业的发展规律。

 

国内首个儿童公益素养教育报告出炉,专家称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公益研究院助理院长、政策规划师程芬代表课题组发布《重新定义成长——儿童公益素养教育发展报告》。据介绍,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定义,“儿童”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报告》按教育阶段重点关注幼儿园到普通高中阶段的学生。围绕“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中的“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两类指标,课题组从认知、态度、行为能力三个维度构建了“公益素养”的模型框架、首次界定了“公益素养”概念。

 

报告从需求与供给两端,梳理社会各界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场域开展公益素养教育的创新实践。研究团队发现,国内面向儿童的公益慈善教育和实践活动越来越受欢迎。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道德品质,近六成被调查者带孩子参加过公益慈善类活动,九成有较强意愿接受儿童公益教育。但是,时间、渠道和可信度是三大瓶颈。“有些家长认为当地缺乏相应的活动资源,或活动流于形式,可持续性不强;部分家长还担心自己缺乏甄别公益慈善活动的能力;另外,受新冠疫情防控影响,部分家长也提出参加线下活动安全问题的顾虑。”

 

儿童公益素养3.png

被调查家长认为开展儿童公益慈善教育的主要挑战

(来源:中国公益研究院调查)

 


课题组考察了美国和法国的儿童慈善教育经验,发现国际上在推动儿童公益素养教育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并有成功先例。“反观国内,面向中小学生的公益慈善教育服务方兴未艾,但也面临对需求回应不充分、体系化不足、专业化不高、可持续性不强等瓶颈和挑战。”程芬说,“未来亟待强化顶层设计、凸显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战略地位;发挥联合优势,推进儿童公益慈善教育地方实践;搭建资源平台,完善儿童公益慈善教育竞争机制。”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名誉理事长、海南亚洲公益研究院执行院长黄浩明教授认为,儿童公益素养报告是一份“全景扫描、客观分析、中外比较、案例真实、具有较高社会价值”的研究成果。他说,“儿童公益素养教育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事业;政府和社会都应在改善儿童公益素养教育的支持环境方面作出努力和行动;社会组织需要提升参与儿童公益素养教育的专业运作能力。”同时,他建议“未来的研究可以结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儿童权益公约的具体内容,全面匹配国家发展战略,动员社会力量尤其是社会组织参与儿童公益素养教育的各方资源,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达美诺慈善学院创始人李颖生表示,国内的公益教育是一个被忽略、被低估的教育场景和机会,目前还有很多系统性、结构性的挑战。“这个报告的发布,具有里程碑意义。”

 

多样化儿童公益主题案例集中亮相,彰显素养教育新理念新趋势

 

案例研究是儿童公益素养项目的一部分。中国公益研究院的项目团队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面向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发起专题案例征集活动,通过邮件申报、自荐、他荐、网络搜索以及个案访谈等方式,共搜集了相关活动案例近百个。为了深入挖掘可复制、可推广、可优化、可迭代的案例,研究团队从项目模式、知识开发、特色亮点、受益规模、推广价值等维度对所有案例进行了内部专家推选,分五个类型甄选了16个案例予以集中发布。

 

儿童公益素养6.png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特约顾问叶慕亚发布了儿童公益素养教育项目系列案例,包括2个经典案例(中华慈善总会·慈善文化进校园和北京益公公益基金会·中学生领导力)、3个示范案例(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少年公益学院;中国扶贫基金会·小小公益传播官;中华慈善总会·万达儿童公益音乐会)、4个成长案例(四川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小小公益慈善+”;北京市协作者·公益少年营;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达美诺青少年基金;健坤慈善基金会·青少年公益梦想)、3个新兴案例(上海融乐公益基金会·青少年公益启蒙;远行客·与青少年共创社会影响力;北京益行者·青少年公益素养发展平台)和4个观察案例(顺德区慈善会·惠妍教育助学基金;杭州有材伙伴·未来乡村公益夏令营;深圳无国界爱心教育·小家长项目;黄冈市现代社会组织研究中心·农村留守儿童社工第二课堂)。

 


 儿童公益素养8.jpg

主办方邀请六个案例代表进行了交流。经典案例代表常学勤介绍了中学生领导力项目。“学生所做的项目,不仅仅是贡献出自己的钱、时间和精力,而是要想方设法组织社会资源去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答案,需要学生创造性地去解决。”常老师介绍,目前,加入项目的实验学校已分布至全国29个省市区,修课学生数万人;全国中学生领导力展示会已连续举办十二届,一批批中学生受益于领导力课程和项目学习,进入高校后又带动同伴成为志愿者,通过服务展示会、中学生领导力体验营,回馈社会,继续践行“用行动改变世界”的承诺。

 

 

其他案例代表也分享了其项目对“儿童成长”的价值。“万达儿童公益音乐会就像一座桥,这边是城市里的孩子展示才艺,圆梦公益,从小种下一颗爱心的种子;另一边是处于困境的孩子学习才艺,圆梦音乐,从小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 吕敏介绍,五年来,万达儿童公益音乐会走进200多个城市400座万达广场,超23万名儿童参与,募集善款超400万元(主要来自参与活动儿童个人及家庭),这些善款列入中华慈善总会万达义工爱心基金,先后帮扶了丹寨苗乐团、北京大兴行知学校蒲公英梦想合唱团、蒲公英中学打工子弟、天津小海豚听障儿童合唱团等团体。

 

 

健坤慈善基金会·青少年公益梦想计划则有意在三年内跟3000家学校合作征集1万个中小学生的公益梦想。“今年,在疫情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我们已经向北京35所学校1000多人、全国100所学校发出了征文通知,预计收集3000份作品。”乔迁说,这个项目会带来三个方面的好处,一是帮扶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解决社会问题,二是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植入一颗公益、利他的种子,培育社会责任心,三是增进父子两代人的情感认同和价值传承。

 

 

“青少年公益启蒙”是上海融乐基金会于2020年发起的青少年公益教育项目,分为“益向未来”和“益动年少”两部分。“益向未来”为青少年举办公益启蒙研习活动,为13-17周岁的中学生提供公益课程教育;“益动年少”强调公益实践,鼓励青少年们用自己的视角去发现身边的社会小问题、制定行动方案,融乐基金会为优秀方案提供资金支持、帮助落实项目实施。董菊介绍,项目已经贯穿社会、学校和家庭,项目发起人也在进行海外推广,具有一定的国际化潜力。

 

“小小公益慈善+”是四川省儿童少年基金会于2014年发起的公益实践教育创新项目,曾在2017年的第六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上喜获金奖。“我们的愿景是面向未来培养少年儿童的爱、责任与勇气,使命是开创家庭共创式的素质教育。”王洁琼介绍,该项目不断优化迭代,从1.0版的嘉年华模式到2.0版公益街、3.0版创客社群,到2020年疫情影响下进化到4.0版推出“少年儿童社会实践研究中心”。

 

儿童公益素养17.png

青少年公益素养发展平台源自2021年清华X-lab未来教育创新挑战营的“最具社会价值项目”,前不仅刚发布中国首部中学生公益实践白皮书。作为公益从业者,陶泽表示“特别希望跟教育者做更多的沟通,把公益实践和回馈他人的行为纳入到青少年的德育、美育、素质教育的培养中。”

 

与会专家表示,这些项目“丰富多元,非常棒”,不仅彰显了公益教育的新理念、新趋势,也为寻找公益参与机会的家庭和青少年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意义、影响力、可持续发展等关键词重新定义成长和公益

 

儿童公益素养18.jpg

“当我们谈论青少年成长的时候,其实是在表达,不管他未来做什么,取得多大的成就,我们都希望他健康快乐、内心丰盈。这方面,公益教育确实能发挥很大的作用。”达美诺慈善学院创新人李颖生(Helen Li)从空间、时间、当下这三个维度分享了“公益参与如何支持青少年成长”这一命题。她介绍,经过一百多年的演化,美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青少年慈善支持系统。美国青少年的机会非常多,想不参加公益慈善都很难。新冠疫情期间,美国北卡州的高二女生Katie Chai了解到医务人员防护设备严重不足,很快就组织了团队,设计建模,用3D打印机打印防护面罩,分发到医院。他们借助设计思维的方法,仅用3天就出了原型,5天出成品,同时开展募款号召更多人参与。最终她和老师伙伴们一起制作了10万多个面罩,分发到了13个州。

 

而在中国上海,2020年春天,达美诺青少年资助项目的高中生选择了青少年心理健康作为资助的方向,通过互联网触及了500多个捐赠人并募集了5万多元善款,资助了两个项目。而这个项目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很多捐赠人因为募款视频才了解到青少年抑郁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很多人因此第一次给公益项目捐款。

 

“这两个案例说明今天的青少年对公益慈善的兴趣和回应方式和过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研究表明,Z世代是史上最关注影响力的一代。当孩子已经不需要为了生存而努力的时候,他们的动力来源就面临挑战,很多人因此丧失目标、躺平、抑郁。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青少年成长中心主任戴蒙博士和团队从90年代就开始对1200名美国青少年进行跟踪研究,发现真正有目标感的孩子大概只有20%。戴蒙博士发现,培养目标感任何时间都不晚,但青春期是一个关键的时期,而且公益慈善是培养青少年目标感重要的途径之一。

 

 

达美诺慈善学院见证了很多孩子的变化。曾经,一群六年级学生参加劝募,需要在超市说服陌生人买食品捐给食物银行。这些小学生刚开始特别紧张,项目组就让他们先去找肯定会拒绝的人,学习接受失败;同时设计了一个小牌子,统计被拒绝和被支持的次数。这个设计把拒绝变成了不放弃、不断尝试的努力。最后21个孩子共被拒绝177次、获得75次支持。活动结束后,每个参与者热情爆棚,觉得失败没有什么可怕,而且也见证了慈善的力量。

 

“这就是在公益慈善的场景中,帮助孩子树立成长性思维,积极成长。”李颖生认为,公益慈善教育有其他教育场景不具备的优势,能帮助青少年获得很大的价值感。“今天,青少年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公益教育能够提供很好、很重要的解决方案。”

 

“不只是青少年的成长需要重新定义,整个青少年公益教育领域也是一个全新的、等待被定义的命题。”李颖生建议,公益慈善领域需要站在未来的角度重新定义公益。  

 


提升儿童公益素养,需要家校社协同和全社会联合行动

 

儿童“双减”之后的时间用到哪儿,是家校社的共同关注。尤其是公益慈善有着利他的独特性,如何保障供需之间的有效对接和目标手段的微妙平衡,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社会之间达成共识。

 

“提升儿童公益素养,需要四个突破:一是行动;二是参与;三是升华;四是机制。”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教授在总结发言中强调,公益界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创新力提供了丰富案例示范,未来需要促进更多行动;孩子是这个过程中的行动主体,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寓教于乐,激发他们的潜能;升华就是各界要看到儿童公益素养这个命题的深远意义,它不是简单的道德教育或利他活动,而是对儿童个体成长、家庭家风建设和国家发展、社会进步都有价值;培育儿童公益素养的长效机制至关重要,未来要有更高层面的规划,统筹政府、社会、家庭、国际等更多资源,联合学校、家长和公益组织,专业教育机构等更多力量,集合协同、有序竞争、错位发展,形成良性的儿童公益教育生态和家校社协同共育的长效机制。

 

上述研究成果将从6月6日起通过网络公开发布。有兴趣的读者可通过中国公益研究院公众号后台留言或登记联系方式索取报告全文和相关案例信息。


文章来源:中国公益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