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机构介绍
首页
院长专栏

导语

 

面对上海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带来的抗疫和物资供给压力,专业人士为抗疫出谋划策。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近日对话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并表示“抗疫不是政府和社区的独角戏,需要加强各层面沟通,形成多种形式的互助行为”。以下为节目对话内容整理稿。

 

以下为《新闻有观点》对话整理稿

 

《新闻有观点》:王院长您好,经常跟您讲公益话题,也经常听您的观点,其实我们好多人好像对公益的理解,就是大家一起去出力,帮助有需要的人。这次节目当中我们讲了一些故事和案例,这些普通人他们其实自己也受困于疫情防控的要求,或者也有物资短缺的难处,但他们通过这些小方法帮助提升系统的效率。所以想问问您这算不算也是一种公益呢?

 

王振耀:这算是一种公益,应该属于中国特色的公益的重要表现。因为中华文明的邻里互助,包括天下为公,就是遇到一些大的灾难的时候,大家都是发自内心的互相帮助接济,甚至在非常封闭的空间里,大家也在想很多有利于邻居、社区,有利于国家的很多小事情,我觉得这个算公益,并且是展现了中国这种天下为公的这样的一种公益品格。

 

我觉得特别好,这展现出很多普通人在疫情的困难中还想到面前的生活要怎么改进,面前的哪些技术还有哪些细节可以改进,这恰恰是我们民族凝聚力非常重要的体现。

 

正是通过这些很小的生活的改进,才会化解我们很多的大问题,很多社会矛盾就是在日常的这种交往中,通过大家的互相理解沟通,很快就会化解了。我觉得这些普通人的这些细腻的行为,它恰恰汇成这样一种巨大的力量,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才能够持续几千年。

 

所以我特别看重这种公益,我过去把这叫做平民公益、平民慈善,其实就是这些普通人很细腻很小的这些行为,很多一点点的奉献加起来可不得了,我觉得这是普通人做公益的一种最好的方式。

 

 

《新闻有观点》:这种故事里面给您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或者您觉得比较特别的是什么?其实我们今天也讲了好几个故事。

 

王振耀:在这几个故事中,我特别能感受到他们是如何想到让社区检测核酸速度更快,各种各样的这些奉献就是典型的为国操劳,为社会操劳,为社区操劳。他们想到的不只是自己,而是想到从技术上来改进,想到如何让效率更高。这就是上海抗疫的上海特色。上海应该说是我们最早的有大工业产业工人的地方,产业工人整体比较强,熟练工也比较多,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

 

他们想到了技术改进,又是带有很强的中华文明的传统,想到的是互帮互学,想到的是普及。我看完这些故事我很感动,我觉得这是社会的活力,这也是我们抗疫工作能够顺利推进,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会依托。

 

 

《新闻有观点》:所以也想跟您聊聊下一步的推进,您刚才也评价说这些普通人他们的这种做公益的方式可能是最好的方式,它让局部效率得到了提升和改善。而且他们也想推广这个事情,比如我们今天节目跟华师大的一位教授聊,他们给自己小区做的这种配送的优化模型地图,其他的小区想用可以跟他联系,他也有一些学生帮助其他的小区正在画地图,但这个时候比如说这些普通人的创举,我们怎么可能让它惠及更多的人,更大的面,有没有更便捷的渠道呢?

 

王振耀:我觉得首先要感谢央广,你在介绍的时候就是在全国倡导这样的行为,其实你们这样的设计就是一种推广,你们也在做公益,坦率的说,这是一个用国家的媒体作为平台来展示这些普通人,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倡导。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渠道,特别重要的渠道,这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优越性的体现,这就是很生动的体现,是大家共同在酿造这样一个机制。但具体在技术上,我还有一些补充性的建议:

 

第一个,我觉得可以运用我们现在的抖音,或者是运用其他的社会媒体的这种手段,用更方便更通俗的形式来传播,掌握现代的手段来发声。

 

第二个,可以运用一些朋友群,简单说说这些好的做法。有的教授们不好意思,就觉得自己的发明可能很小,但是不要紧,我觉得要用现代的这些科技信息技术手段。

 

第三个,我觉得要有一些社会组织、社区组织来传播。我认为应该算是一个社区的重要发明,应该告诉他们可以借鉴,另外也可以作为社区的成就,因为它解决了很多社区具体的问题,通过这样一个组织系统也可以来展示。

 

我知道有好多社会组织也参与了整个抗疫行动,如果这些社会组织都知道的话,知道的更多,传播得更广,然后这样就能来形成一个网络状的这样一种学习机制。我觉得像这样一个小小的发明就能很快地在全社会得到传播,然后大家就会学起来,我觉得还有很多细腻的办法、细腻性的创造,让这样一些行为和这样一些项目取得更大的社会价值。

 

 

《新闻有观点》:您刚才讲到了多渠道的传播,确实可能大家都可以发力来做这个事情。其实也想问问您,比如说今天讲的故事是一些民间的力量,普通人想要补缺补位或者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个时候我们的基层政府有没有可能在这个基础上去做好一些事情,或者说您觉得他们应该发挥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王振耀:基层组织尤其是基层政府或者说地方政府,比如说我们一般会说到区政府、街道、居委会,就是社区层面的组织其实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这是两方面的对接。其实上海是最早在城市里面做这种现代化的基层治理体系的探索的,我觉得上海在全国过去很多年都是走在前面的,其实20多年前他们就在做各种各样的探索。

 

我觉得现在完全可以把抗疫工作和原来的治理体系、社会参与结合起来,因为抗疫开始的时候大家会紧张,但是持续时间一长,它其实是需要很多机制性的调整,既有大的国家的体制机制,但同时更多的是一些基层社区、基层街道居委会来善于注意发现一些典范,类似这样的典范我估计在上海还会有千千万万个。如果我们的街道居委会把它纳入到基层治理体系,其实可以用很多这种我们过去多年行之有效的基层治理体系来加以升华,加以推广,加以对接,组织各种各样的群众性的活动,让我们当前的疫情防范更有效,把社会凝聚力强化起来,这样在应对疫情的时候就会更有力量。

 

同时我也觉得社会组织方面也要注意和街道居委会加强配合,形成一种互补,把这些真正立足于中国大地、立足于社区居委会的这些群众的力量、社会的这种积极参与,汇合成巨大的抗疫力量,从而让政府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来开发,来引导来升华,通过很灵活的方式来对接社会资源,通过发现和表扬,跟外界多加联络,这样它就能形成一种很大的社会资源的动员能力。

 

 

《新闻有观点》:确实这个动员能力是我们在这个时候更需要的,就像您刚才说的,可能基层的这些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社区都可以发挥作用。其实我们探讨疫情防控下的像您说的普通人的公益,包括把公益怎么去放大,探讨这个话题的背景肯定是大家在这个过程当中都非常不容易。所以您刚才说到了社会动员,我最后也想问问您,您有没有什么建议给我们这些配合疫情防控现在生活常态也已经被改变的普通人?大家这个时候可以去配合点什么去做点什么?

 

王振耀:从武汉抗疫的时候,其实有很多普通人的故事都是让人落泪,我认为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这样一个大的宏观气氛中,我们普通人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在社区里面,大家可以用微信来互相改变过去大家社区里面往来不通的情况,这些教授们已经给我们做了一些榜样,需要加强社区里面的沟通,形成多种形式的互助行为。

 

因为我们有一个很大的社会资源,就是邻里互助,邻里互助再加上主动的参与,比如说到居委会申请当志愿者,到居委会主动动员发挥自己的特长,不要让居委会唱独角戏。

 

干部们在这种时候常年值班,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也回不了家,他们的情绪也需要舒缓,我们普通人都可以主动地想一想行动起来,在社区范围内组织起来。其实上海有很多社会组织,让社会组织和社区之间也形成有效的对接,从而形成多方面的社会纽带社会网络,把平时很有效的一些运行机制转化为疫情应对的这种社会资源。

 

我觉得我们每个人应该说都能为疫情贡献,其实在家里就能够形成一种很大的社会洪流,就是每人奉献一点点,其实它会形成一个巨大的社会力量。武汉抗疫的时候大家也都说再大的困难除以14亿就会变成很小,再小的奉献乘以14亿,那就是巨大的力量。

 

以上海为例,我们巨大的困难除以两千多万人,它也会化为很小的困难很好克服。再者,很小的奉献乘以两千多万,它会是多么大的社会资源,我觉得事情很多,需要我们这个时候行动起来。

 

专家:王振耀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

文章来源:中国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