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全国慈善信托发展报告发布,北京市位列第一!
2022-03-24 1790

导语

 

自2016年9月1日《慈善法》实施以来,北京市慈善信托实现稳步发展,2021年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慈善联合会与中国信托业协会联合发布《2021年中国慈善信托发展报告》显示,北京市2021年度新增慈善信托财产达2.2亿元,名列全国第一。2021年,全国唯一的亿元级慈善信托“中信信托2021芳梅教育慈善信托”在北京市民政局指导下完成审核备案,现已进入实施阶段。中国公益研究院连续多年参与北京市民政局慈善信托监管和服务体系完善工作。

 

慈善信托在充分尊重委托人意愿、专业化运作慈善项目以及实现信托财产保值增值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相较于捐赠、设立基金会等传统方式,具有委托人个性化参与度高、设立灵活便捷,财产独立安全等制度优势,逐渐成为助力第三次分配的新锐力量,为社会公众、高净值人群等多方主体参与慈善活动提供更多元的选择。北京市慈善信托在全国范围内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并呈现出规范化、品牌化、基层化、创新化的特点。

 

注重全国性示范

推进规范化发展

 

2016年3月《慈善法》公布后,北京市发布《北京市慈善信托管理办法》,为国家层面和其他地方制定相关政策文件提供重要参考;

 

2020年制发全国首个《北京市慈善信托备案指引》,从备案流程、备案要点、注意事项等方面加强规范;

 

2021年,率先推行慈善信托合同示范文本,推进业务操作的规范化进程;

 

2022年完成《慈善信托评估规范》立项,通过标准化手段推进绩效评估工作,发挥北京市慈善信托的示范引领作用。

 

注重全流程监管

助推品牌化发展

 

建立慈善信托全流程监管体系,探索“政府监管+第三方评估+社会监督”的综合监管模式,净化本市慈善信托发展环境,吸引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委托人在北京落地慈善信托,助推形成本市慈善信托的品牌效应。

 

一是建立专家评审机制,组建慈善、法律、税收、金融等各领域的专家队伍对备案事项事前评审,全程保障慈善信托各方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

 

二是建立年度报告机制,发布《北京市慈善信托年度分析报告》,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监察人、受益人等利益相关方的监督、评价作用,全力保障慈善信托的高效透明;

 

三是建立绩效评估机制,从规范管理、慈善绩效、资产管理及社会评价等四方面开展综合评估,推进《慈善信托评估规范》标准化进程,客观评价慈善信托运作成效和各受托人履行能力,在完成全流程监管的同时形成业态的良性竞争。

 

注重回应群众关切

深入基层发展

 

北京市慈善信托不仅关注高净值人群的慈善意愿,更关注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通过引领信托公司开展调研和业务指导,完成全国首单基层互助慈善信托审核备案,将慈善信托这一全新方式植入大兴区魏善庄镇赵庄子村,发挥慈善信托高效透明的优势,解决村民互助善款的实际问题。

 

2022年,印发《北京市街道(乡镇)慈善工作站试点建设工作方案》,鼓励街道(乡镇)将“慈善互助基金”通过慈善信托的方式管理使用。

 

注重攻坚克难

坚持创新化发展

 

北京市慈善信托稳中求进,探索多种慈善信托的创新路径,实现了多个“全国第一”:

 

完成全国首个慈善信托评估规范立项、设立全国首单群众性互助慈善信托、设立首单获得中华慈善奖表彰的慈善信托、出台首个地方性慈善信托管理办法、制定首个慈善信托备案指引、构建首个慈善信托绩效评估机制。

 

全国首单慈善组织担任受托人、慈善组织与信托公司担任双受托人、类股权信托、基层互助信托等试点创新均在北京有序开展,这些创新突破不仅体现了首都慈善事业的良好成果,更发挥了首善之区的引领作用,为国家制度创新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支持。

 

注重响应国家号召

实现慈善领域全覆盖

 

北京市慈善信托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慈善目的涵盖了《慈善法》的所有领域。服务内容从传统的扶贫济困、助医助学拓展到乡村振兴、环境保护、抗击疫情、航天事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新兴领域,实现与民政工作“三个聚焦”有机衔接,呼应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定位。

 

北京慈善信托依托首都功能定位,以“服务国家战略、满足社会需求”为中心,以“规范引领品牌发展、创新助推政策完善”为抓手,以“专家研判、年报分析、评估标准化”为机制,在政府监管部门、慈善参与主体、专家智库的共同努力下,全面推进北京市慈善信托高质量发展进程。

 


图片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统筹:高华俊

责编:李静 张栋

编辑:张琳婕

新闻编辑:佳佳

文章来源:北京社会建设和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