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 | 2022两会养老之声集锦
2022-03-11 4082

聚焦两会 · 养老服务

 

01

老年社会保障

 

司富春:应继续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全国人大代表

养老金是“养命钱”,也是退休老人重要经济来源。“人总有一天要退休。”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司富春对记者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这让我很感慨。”

他说,养老金自2005年以来18连涨充分表明国家对老年人生活的保障力度不断提高。“我们在与人口老龄化‘赛跑’”,这个过程中“应继续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鼓励支持更多行业进一步优化在养老健康领域的布局,从而提供更多符合老年人需求和承受能力的创新型养老产品”。

 

 

梅亦:加快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第六险”的立法进程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

3月6日,《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获悉,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梅亦提交了“关于促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对于促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梅亦建议:

一要加快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第六险”的立法进程。在法律层面,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包含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制度,暂未包括长期失能人员的保障制度。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弥补社会保障体系空白的制度安排,是新时代增强人民福祉的重要措施,为解决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第六险”的法律定位问题,需要在立法上发力,加快《医疗保障法》立法进程,将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立法内容,明确其法律定位、实施主体、筹资机制、保障范围、监管责任,推动长护政策法定化、长护制度法制化、长护治理法治化,实现长期护理保险有法可依。

二要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可持续发展。第一,要明确实施主体。长护险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社会系统问题的制度安排,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单纯依靠医保部门推动和医保基金支撑难以持续,迫切需要压实各级党委政府责任,统筹各方力量和资源,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长期护理保险稳健发展。第二,健全筹资机制。资金筹集应体现互助共济、责任共担的原则,建立健全财政补助、个人缴费、单位缴费、社会捐助等多边资金筹资机制。建议国家层面予以明确,由各级政府牵头,统筹资金筹集渠道,建立起由财政资金、人社部门的养老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民政部门的困难救助资金、卫健部门的公共卫生资金、社会慈善机构的慈善捐赠基金、彩票公益金、医保部门的医保基金、医疗救助基金等多边投入的资金筹集机制,保障长期护理保险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要明确保障范围。建议参照国家医疗保障待遇清单的做法,研究制定长期护理保险待遇清单,以清单的方式明确待遇支付的边界,厘清与医疗护理、家政服务等的界限,明确长期护理保险的可支付范围和不予支付范围,为建立公平适度的待遇保障机制提供遵循。

四要加强基金监管。长护险是独立制度,建议可参照社会保险基金有关制度,在基金上单独建账、独立核算。对服务提供机构、评估机构等主体切实履行监督责任,完善协议管理和监督稽核制度,建立科学评价和进退出机制,保持打击欺诈骗保高压态势,构建全领域、全流程的基金安全防控机制。

 

 

盛颂恩:在全国推行高龄津贴普惠制度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浙江工业大学教授

盛颂恩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在全国推行高龄津贴普惠制”的提案。在他看来,推行高龄津贴普惠制度恰逢其时。“老年法明确提出,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增加老年人的社会福利,目前八十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大多在20世纪退休,收入普遍较低,实施高龄津贴普惠制度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七普”数据显示,我国八十周岁以上人口已达3580万人,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仍在加速,“越来越多的高龄、失能老年人急需更多的关爱和扶助。”

为此,盛颂恩建议从国家层面扩大高龄津贴享受范围,将政策修改为八十周岁以上高龄老人均享受高龄津贴的普惠制度,全国统一名称、发放标准和渠道,适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的相关规定。

 

 

孙洁:

建议取消个人税延养老险6%收入限制

应提高企业年金强制性 促进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

 

建议取消个人税延养老险6%收入限制

孙洁将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多份提案,其中一份提案为“关于取消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6%的收入限制条件”,在此提案中,孙洁建议,改变现有按月收入6%和1000元孰低的扣除方式,适当提高延税额度,将个人投保商业养老保险支出作为专项扣除项目简化操作流程,提高政策吸引力,扩大政策受益人群,充分发挥税延养老试点的作用。

 

应提高企业年金强制性 促进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发展

孙洁建议,为加快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要增强年金强制性,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后研究提高企业年金强制性的可行性,提高年金覆盖面。

孙洁认为,虽然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但总体看发展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发展不充分,总体覆盖面过低的问题。

因此,孙洁建议,应提升企业年金强制性,扩大覆盖率。

具体来看,第一,优化制度设计, 推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协调发展。养老保障体系设计应立足于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共担的目标和理念, 企业年金和税延养老保险正是企业和个人作为养老责任主体的体现。在进一步做实缴费基数的基础上,可探索研究降低基本养老保险费率和缴费比例,减轻企业和个人的缴费负担, 为企业 (职业) 年金, 商业养老保险释放更多发展空间。

第二,加快调整企业年金机制, 扩大企业年金缴费来源,协调企业养老保险整体发展。一是根据经济发展和企业负担情况,适当降低基本养老金缴费比例,将降低的基本养老金缴费部分转移至企业年金,这样既不增加企业的总体负担,又能够调提高企业年金的缴费比例,解决其缴费来源,为施行企业年金的强制性创造可行的条件。二是参考职业年金的政策设计和配套制度安排, 优化企业年金相关政策和配套制度, 促进企业年金加快发展, 减少未来两者之间的差距和不均衡的风险。三是建议商业团体养老保险享受企业年金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 促进企业养老保险整体协调发展。

第三,简化加入企业年金程序。简化程序方面,可以取消备案审批,采用注册制,简化企业建立、管理企业年金必须履行的程序,缩短企业办理企业年金事务所需时间。可以由企业自主决策企业年金方案制定、变更或终止等,在参加人员范围、缴费规则、分配差距、归属规则等方面由企业自行制定,无需通过集体协商。对国有企业或其他非私营组织的要求可维持现状,不作调整。试点企业年金自动加入。如果未来能够施行企业年金强制性加入,则可以进一步施行自动加入机制。选取几个发展情况各不相同的城市试点企业年金自动加入,试点期限可设置为3-5年,以观察试点情况。根据试点情况,研究确定全国推广可行性及推行政策及措施。(经济观察报)

 

 

魏后凯:发挥基本保障功能 建议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魏后凯在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表示,全国城镇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几乎是每年调整一次,而全国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上次调整时间是2020年7月1日,从每月88元涨到了93元,至今已快接近2年,因此我们呼吁国家要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他还表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在增加覆盖面的同时,也应不断提高保障的水平和统筹的层次,进一步加大中央和省级统筹力度,提高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做好保险资金筹集、营运管理和增值工作,尽快实现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

 

 

穆可发:建议加快国家《养老服务条例》立法进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安徽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

近日来,穆可发正在打磨自己的四份提案,为参加全国两会做准备。他非常关注养老问题,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议加快国家《养老服务条例》立法进程。他建议,对现行的各类政策、资金、项目等资源进行统合,制定养老服务领域纲领性文件,提高文件的统筹力和时间跨度,围绕纲领性文件,逐步细化配套政策,完善标准规范,推动政策落实。他的这份建议也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鲁晓明:

老龄事务需统筹规划布局,建议整合涉老服务管理职能

建议将老年教育促进法纳入立法计划,呼吁多措并举发展老年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

 

建议设立国家老龄事务部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鲁晓明表示,现行的管理体制不一定完全适应老龄化的趋势。现在老龄事务的问题分散于发改委、民政部、人社部还有卫健委等部门,多头管理,客观上存在“条块分割、难以协调”的问题。对此,为了加强老龄事务的服务管理,他建议设立国家老龄事务部,将分散在各部门的涉老服务管理职能进行整合,由国家老龄事务部统筹老龄工作的规划与政策设计、事务推进、政策实施、老龄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等工作,解决老龄事务当前面临的问题。

 

建议将老年教育促进法纳入立法计划,呼吁多措并举发展老年教育

我国老年教育发展还面临着难以涵摄入传统教育体系、不能适应老龄化的发展等困境。为此,鲁晓明建议,将老年教育促进法纳入2023年、2024年立法计划,确立老年教育基本规则,加快老年教育顶层设计,制定《国家中长期老年教育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将《老年教育促进法》纳入立法计划,确立老年教育基本规则。

鲁晓明表示,应针对老年教育的不同特点,明确各方权利义务,为发展老年教育提供稳定的制度支持,保障老年教育平稳健康发展。

 

 

陈保华:建议国家为养老服务立法,提升老年生活品质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陈保华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养老服务工作存在的诸多突出问题,建议国家为养老服务立法,针对有关共性问题用法律规定加以规范和保障,体现养老服务待遇的公平性,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提高群众的获得感。

陈保华提议,“把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提升为法律规定,针对有关共性问题用法律规定加以规范和保障,把养老服务纳入法制化轨道,以促进全国养老服务高质量均衡发展,体现养老服务待遇的公平性,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提高群众的获得感。”

同时,议案稿指出,要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特别是人才队伍)建设,尊重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劳动,提高其报酬待遇和社会地位,并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等,从切身利益和社会地位提升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袁亚非:建议把婚育养老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全国政协委员、三胞集团董事长

本次两会上,袁亚非提出的三个议案中有两个与养老有关:《关于建立中国特色婚育养老保障体系的提案》和《关于推进智慧养老标准化建设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的提案》。袁亚非提出,要把婚育养老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上来解决。

袁亚非认为,应该将婚育养老工作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建议参照农业、粮食安全,由五级书记齐抓共管婚育养老工作,逐层压实责任。另外,他还建议在“十四五”期间重点加快推进居家社区智慧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支持优质养老服务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他建议对已建成的托育养老机构施行“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机制,对于违法违规和连续不达标的机构,强制性退出,将机构、负责人、实际控制人、高级管理人员列入到行业准入“黑名单”,并共享到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平台。他还提出,要将婚育养老服务提升到“慈善公益”的力度。他建议鼓励慈善组织和非营利机构在街乡社区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开展婚姻、托育、养老基本服务。

尤其是在养老的问题上,袁亚非提出应当推进智慧养老标准化建设,支持优质养老服务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首先,应当推进智慧养老大数据标准化建设。而在大数据标准化的基础上,接下来要进一步推动解决方案标准化建设和服务监管标准化建设。

 

02

社区居家养老

 

孙维:关于解决当前我国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

截至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居家养老成为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方式。然而从实践看,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我国养老服务缺乏上位法,养老标准尚不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和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二)社区居家养老人才队伍不足,服务水平不高,内容不够丰富和多样化。

(三)社区居家养老机构盈利能力较差,人力成本较高,管理和运营经验不足。

为更好满足广大老龄群体的社区居家养老需求,探索兼具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实现我国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和产业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完善社区居家养老领域法治和标准体系建设。

(二)优化服务供给,加强社区居家养老人才队伍和服务品质建设。

(三)丰富服务主体,落实政策支持吸引社会力量进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

 

 

张琳:

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建议对养老服务机构制定规范的准入门槛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精算研究所所长

 

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在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行动中第2条社区养老服务行动中提到,支持一批社区建设连锁化运营,规范化管理的示范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提供失能护理、日间照料以及助浴助洁助医助行等服务,建成一批示范型城乡老年友好型社区。

张琳指出,目前社区居家养老虽然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但在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中却是最薄弱的环节。

为完善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升社区居家养老的市场化运营和服务供给水平,张琳建议:

一、完善基础卫生公共服务。二、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的侧重点应逐步从护理服务转向预防保健。三、完善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四、促进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专业化和规范化。五、加大对居家养老的宣传力度。六、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清单。七、丰富服务主体,吸引社会力量进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

 

建议对养老服务机构制定规范的准入门槛

在调查走访中,张琳发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仍然存在场地缺乏、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张琳建议,应促进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国家应逐步出台相应政策和法规对养老服务机构(企业)制定规范的准入门槛,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资本、配套设施、服务内容和人员配置进行严格的审查,并在其经营过程中进行定期检查。政府资金应该由补供方向补需方转变,以刺激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

其次,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的侧重点应逐步从护理服务转向预防保健。

第三,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清单。

 

 

张国新:建议出台独生子女家庭针对性养老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第一代独生子女已步入不惑之年,他们的父母也迈入老年,这批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张国新建议,制定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规划,将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作为专题予以重点考虑,加大相关政策倾斜力度。

张国新说,老年人就医陪护是一个大问题,医疗费用也是一项重要的家庭支出,如遇大额医疗费,自己又无退休保障的,就需要子女补贴,难免造成家庭经济困难。

独生子女夫妻衍生出的“421”或“422”家庭结构,意味着2个年轻人要负担4个老人的赡养和照料。而正值青年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在单位是“中流砥柱”,在家是“顶梁柱”。繁重的工作、生活压力让很多独生子女夫妻疲于应付“上有老,下有小”的局面。对于身体日渐衰退的父母,年轻人无法腾出足够的时间来悉心照料。

张国新建议,完善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四位一体”的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模式。要分层次建立国有养老院,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可优先入住,并对高龄和“失能”老人实行免费养老。要大力鼓励发展社会机构养老,不断完善居家养老体系,强化社区服务功能。由财政、残联、人社、卫生部门成立“生育慈善基金”,专款用于独生子女伤残、失独家庭的养老补贴。(东方网)

 

 

曹晖:建议打造以社区为核心的新型养老共同体

全国政协委员

曹晖表示,目前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与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相比,我国在构建养老服务体系上的资源投入仍存在较大差距。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的养老功能正在弱化,社区已成为开展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重要支点。

他建议,充实基层力量,发挥社区的养老枢纽作用,在社区行政机构中增设养老职能、功能模块,向上对接民政、财政、发改等政府职能系统,向下对接社区老年居民,向外对接商业化养老专业机构。

发展智慧养老,大力推进社区养老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建立开放、安全、普惠的养老服务一体化信息平台,打通社区公共服务机构和专业医疗机构、商业养老养护机构联动合作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医养康养一体化整合,同时要将“适老化”理念充分融入到社区和居民住宅的规划、建设和改造中。

鼓励社企联动,多形式、多渠道引导各类养老服务主体进社区提供服务,大力培育包括企业、个体户、公益组织在内各类养老服务主体,为其进入社区提供养老、适老服务创造便利条件,并在财政、税收、工商、规划等方面予以鼓励和支持。

加强老年人教育,对现有的老年大学进行升级改造,设置更为丰富、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的专业化课程,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老年大学进社区”,鼓励社会力量开办面向老年人再就业技能、兴趣发展等方面的公益性教育机构,倡导和支持开设相关心理课程,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郑秉文:

建议加大国资划转力度,弥补养老金缺口

建议尽快对养老金投资管理人数量进行扩容

多措并举推动适老化改造进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

 

建议加大国资划转力度,弥补养老金缺口

郑秉文在今年两会上就“国资划转加大力度和提高透明度”议题提出建议。

郑秉文表示,预计从2035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枯竭开始到2050年,各年当期收支缺口简单加总后高达86.8万亿元。基于上述分析,为充实和扩大全国社保基金储备规模,郑秉文建议,尽快探索优化国有股权合理分红机制。他还表示,考虑到目前划转规模和分红太少的情况,建议研究加快划转速度、提升划转比例、减少豁免划转范围的可行性。郑秉文认为,充实全国社保既是国资管理,又涉及民生工程,应提高透明度,让1.68万亿国资划转的范围成为透明账、明白账;同时,为完善管理方式和提高管理效率,建议尽快落实“国发49号文”提出的制订国有资本运作管理办法。郑秉文建议,今后通过资本运作将集团层面的股权下沉到上市公司,逐渐将非上市公司股权的账面资产置换为上市公司股权。

 

建议尽快对养老金投资管理人数量进行扩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的一份提案中建议,尽快对养老金投资管理人数量进行扩容,简化投资管理人资质的审批程序,不断完善对现有投资管理人的评估,引入更多的市场决定机制因素,完善准入/退出机制。

 

多措并举推动适老化改造进程

适老化改造是居家养老的前提,但是目前居家适老化改造还处于起步阶段,多名委员建议,应该多措并举推动适老化改造的进程,加强科技助老的力度,增强老年人居家生活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郑秉文认为:第一我们在融资端要采取多元化的融资,第二个建议我们基层政府应该积极介入,协调在加装电梯当中引发的一些居民之间的纠纷,推动加装电梯的进度,第三个建议我们能不能在全国搞一套包括加装电梯在内的适老化改造的一套标准,供我们施工方、地方政府、居民的选择。

 

 

黄晓渝:完善医疗护理上门服务体系 提升居家养老质量

全国人大代表、阳江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如何才能有效解决居家养老存在的难题?黄晓渝深入调研,倾听群众诉求,提出了关于完善医疗护理上门服务体系提升居家养老质量的建议。

她认为,可完善医生护士在社区医院的多点执业制度保障,盘活闲置资源,建立社区医院与老年人家庭医疗契约服务关系,增加“上门出诊”“定期家访”“医疗护理服务购买”等灵活模式。为社区居家养老群体建立专门健康档案,增加失能老人家庭护理费用纳入“社会保险”的政策,并分层次培养养老医疗护理人才。

黄晓渝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将“智能可穿戴远程监测”纳入医保支付,全面启动健康管理新模式的建议,支持互联网医疗服务可持续发展。

结合公立医院体制改革,黄晓渝建议,把设置医疗辅助人员岗位纳入公立医院体制改革,指引医疗机构设岗建制,并针对岗位需求确定培养方式和培训制度。

 

 

皮剑龙:不能让老年人的世界越来越小 建议社区居家养老引入适老化出行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

皮剑龙带来了一份关于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中出行服务供给的提案。皮剑龙注意到,居家养老生活中,老年人出行不便,成为了老年人从社区到社会、加强社会参与的瓶颈。

皮剑龙建议将出行服务纳入居家养老服务中,让老年人在社区就能获得充足的、个性化的出行服务。同时,要推行交通出行适老化服务,降低数字化出行使用门槛,推进在社区建设暖心车站等数字化出行适老设施,让数字化出行普惠老年人群体。

 

03

机构养老

 

赵国祥:在养老机构设心理服务中心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师范大学教授

“养老,既要养身,更要养心。”赵国祥建议,在养老机构设立心理服务中心,制订养老机构心理健康服务标准,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保障老年人安享晚年。

制订服务规范。研究制订养老机构心理健康服务标准,将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场所设施、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等纳入养老机构开业标准。将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对养老机构心理健康服务活动进行补助支持。

加强人才培养。制订政策鼓励养老机构引进配备专业人才,明确专职人员配备标准,吸引心理学、精神医学、社会工作等专业人才加入养老机构工作,鼓励社会专业人才长期前往养老机构从事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心理服务技能培训。

深化服务内容。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设立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中心,推动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研究。加强对养老机构心理健康服务督导管理,深化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制订政策鼓励医院、高校、社区心理服务部门对养老机构心理服务工作的支持帮扶。(大河报)

 

 

雷冬竹:建议鼓励公立医院举办养老机构,推行医养一张床

全国人大代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亿,占18.70%,与2010年相比上升5.44个百分点。随之而来,老年病在我国呈现持续增长趋势,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

针对这个情况,雷冬竹建议:由政府主导,鼓励并扶持公立医院举办养老机构,推行医疗养老一张床,通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公益性和普惠性有机结合,让医养结合真正惠及民生。

 

 

聂鹏举:加快推进养老院建设,促进养老服务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

他同时表示,目前机构养老专业医护人员短缺,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如何加快推进养老院建设?聂鹏举建议,从国家层面扶持和鼓励民营企业投入,给予养老院开办企业税收减免措施,免费提供养老院的建设用地,减免养老医疗设备增值税,给予养老院补贴等优惠政策;创造健康的盈利模式,吸引更多资本进入,促进养老服务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聂鹏举还表示,要加快培养老龄化社会急需的医护人才,卫生和教育部门应研究、制定政策,鼓励医学院校或中职卫生学校开设老年医学和老年护理学专业;免养老行业的从业人员个人所得税,从而提升养老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薪资及福利待遇,提升养老行业的竞争力和服务质量。

 

 

孟丽红: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开办养老式医院

全国政协委员、祈福集团副董事长

孟丽红在提案中建议,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开办养老式医院,促进养老服务内容的多元化。

孟丽红建议,针对老年人患病率高、病程漫长、医疗服务依赖性大的特点,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开办养老式医院,在提供衣食住行等基础服务之上,增加提供先进的医疗保养和娱乐服务,保障老年人身心健康。此外,孟丽红还建议大力推动养老用品的适老化、标准化。

 

 

俞金尧:建议为独生子女家庭专设失能养老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2022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俞金尧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独生子女的父母,在年轻时响应政府号召实行计划生育,做出了奉献和牺牲,现在年迈而一些人又失独、失能或半失能,生活上比普通的、生育多子女的老人困难更大,应该对他们特别关注。”

他建议,应该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和独生子女家庭失独、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较多的城市,建立专门的养老和养护机构,或在现有养老照护机构中设立专业的部门来负责接收这些老人。

 

04

农村养老

 

罗来昌:让70%以上的农村老人都上得起老年大学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坊镇进顺村党委书记

“村里有了老年大学,还要老人上得起才好呀!”近日,罗来昌介绍了他今年将带上全国两会的建议。罗来昌认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日趋个性化、多样化,老年大学延伸至农村,可以填补农村老人群体精神文化生活的“空白”。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作为土生土长的进顺村人,罗来昌扎根乡村35年,见证了进顺村的转型、发展、进步。2018年,人大代表履职以来,他深入基层听民声,履职履责解民忧,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和乡村文化,让村民“口袋”富起来的同时,“脑袋”也富起来。

今年,罗来昌将向大会提交《关于强化乡村文化平台建设发挥乡村文化善治作用的建议》。他认为,乡村最多的就是留守老人儿童,搭建有地方特色、创意的乡村文化服务载体和平台,让优秀文化进村入户、入脑入心,更好地满足七亿多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征途上尤为重要。

“如果全国70%以上的乡村老人都上得起老年大学,留守在农村也变成了一件幸福事儿。”罗来昌说。

 

 

徐睿霞:加强农村牧区养老工作 让“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徐睿霞建议加强农村牧区养老工作。

徐睿霞建议,一是将养老服务纳入地方党委政府考核指标体系。将农村牧区老龄工作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位置,各级政府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创新投入机制,逐步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建立专门的老龄工作管理服务机构,统一负责本地区养老服务保障体系的规划、建设、实施和养老服务行业管理工作。

二是政府进一步优化社会再分配结构,提升转移支付对农村牧区养老的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养老金标准和相关补贴标准,对高龄及困难老人适当给予倾斜,提高对老年人口的经济支持。探索和创新农村牧区土地养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增加老年人口的资产性收益。

三是以促进城乡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因地制宜构建和完善农村牧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加强集中养老机构建设,发展家庭互助式养老,建设与高水平医疗机构远程实时互联互通的农村牧区医疗康养服务机构,建立非营利性的助老服务机构。引导当地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积极参与农村牧区养老事业,拓展养老资源供给渠道,健全养老服务网络,丰富养老服务内容。

四是丰富农村牧区老年人口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对老年人口的关注和关心力度。让“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成为美好现实。为老年人创造“老有所为”的机会,探索发展一些适宜老年人参与的产业,使其闲暇时通过兼业的方式取得一些经济收入,同时丰富农村牧区老年人口晚年生活。

五是建立留守家庭安全互助会,普及用火、用电安全知识,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在农村建立结对关照制度。选择有富余时间和能力、有爱心的党员群众担任安全员,定期走村串户,消除安全隐患。

 

 

孙承业:把促进乡村老年健康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

“不断提升乡村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是应对人口深度老龄化、实行乡村振兴的根本策略。”孙承业表示,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融合,对乡村老年健康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孙承业表示,农村人口快速老龄化和代际失衡已成为乡村振兴最为突出的问题。

他建议,把促进乡村老年健康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中,加强乡村老年社会保障和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多部门联合工作机制,多层面推动乡村老年健康服务与社会支持,在扩大乡村患病老人治疗和救助医保覆盖面的同时,重点加强老年疾病预防和控制,减少疾病及残疾的发生,减轻疾病医疗负担及长期照护负担,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其次,加强乡村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推动乡村的健康老龄化工作。

再次,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推动乡村积极老龄化。

最后,传播健康理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05

为老服务

 

余梅: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梨树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余梅代表认为,做好养老工作意义重大,必须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

 “下一步,我们社区将积极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余梅代表建议,国家通过租赁或回购居民房、整合公共性用房、对有条件的社区实施新建奖补等方式,进行服务功能的配置,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场所,5年内达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点全覆盖。同时,打通专业养老机构向社区居家养老延伸服务的通道。专业养老机构有专业的队伍和服务标准,有利于促进养老服务的规模化,既保障质量又能降低成本,具有营运的可持续性。

 

 

于旭波:构建完善的现代养老服务体系迫在眉睫

全国人大代表,通用技术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

“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核心是运营能力,而运营能力的核心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从多渠道扩充养老护理服务人员数量、加强养老护理服务人员职业教育和专业能力建设、提升养老护理服务人员职业价值认同感等方面加强养老护理服务人员队伍建设。”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于旭波表示,构建完善的现代养老服务体系迫在眉睫。

 

多渠道扩充养老护理服务人员数量

“要多渠道扩充养老护理服务人员数量。”于旭波建议,推进落实养老护理服务人员培养计划。加快推进人社部、民政部等部门开展的养老护理员培养培训示范点建设、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提升行动等落地落实,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专业资质企业等方式,加快推进养老护理人才培育基地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于旭波表示,类似的政府支持政策可以持续在全国推行,由各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的本科和大中专毕业生,按比例给予一次性或月度补贴,增加养老服务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保持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的稳定性。

此外,于旭波还呼吁降低报考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门槛,通过减免学费、专项奖助学金、生活补助等激励政策,吸引学生报考养老服务类专业。“以北京为例,要适度扩大招收京外生源,采用定向招生、联合培养等多种方式面向京外省份适当调整招生计划。”

 

加强养老职业教育专业能力建设

“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养老护理专业人才校企互动培育机制。”于旭波建议,支持院校联合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和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和技能就业培训机制,加强养老护理服务人员培训体系建设;支持高等本科和中高职院校建立长效机制,聘请养老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同时支持高等本科和中高职院校讲师到养老服务机构带教,提升一线护理服务人员服务技能水平。

 

提升养老护理服务人员职业认同感

于旭波表示,养老护理人员和医疗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相差悬殊,导致报考养老护理专业的学生数量远远低于医疗护理专业的学生数量,造成行业需求旺盛但人才缺乏的“供需失衡”局面。

对此,于旭波有两点建议。一是恢复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可全国通用。通过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提升养老护理服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职业资格证书全国通用可有效促进行业人才跨区域发展和交流。二是建立养老护理员人才注册及评价体系。由民政部门统一出台对养老护理员培养的规划,明确培养方式、资格证书、培养规划、晋级渠道、权利保障和义务履行等事项。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层面养老服务人才信息库,通过各省市区县民政部门统一归口管理,建立完善养老护理服务人员信用评价体系,规范养老护理服务人员职业行为。

 

 

张冬云:健全体系提升质量,推动养老事业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加大养老事业投入,健全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努力让广大老年人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冬云继续聚焦养老问题,为推动养老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顶层设计破题解决养老服务难题

张冬云认为,观念和机制是重点,应该从顶层制度设计层面,着力构建5个体系或机制。

构建养老服务法律政策体系。加快养老服务立法进程,出台养老服务发展纲要性文件,以中央名义出台养老服务发展中长期发展纲要,与立法内容相衔接,形成养老服务发展法律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

完善养老服务发展考核体系。建立养老服务考核机制,将养老服务发展纳入国务院大督查和对地方党委政府考核内容。

建立养老服务财政保障体系。参考教育、医疗等行业财政支出情况,建议中央层面研究测算当前中央财政、中央彩票公益金、中央预算内投资等用于养老服务支出的总额,整合相关资金项目,探索建立合理的国家财政性养老服务支出机制,明确刚性支出比例,保障养老服务发展经费需要。

从供给端,建设“兜底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选择”的服务供给体系。

从需求端,建立个人自付、政府补贴、保险共济的支付保障体系。

 “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让每位老人都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养老服务,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更有尊严。”张冬云说。

 

推进公立培疗机构转型为养老服务设施

大量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投入大,困难多,如何解决养老机构数量少的难题?张冬云建议,加快推进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培训疗养机构转型为养老服务设施。

但在实际推进中,此项工作还存在政策落实缺乏刚性要求、培训疗养机构改革情况复杂,改革难度相对较大的难题。

为此,张冬云建议:中央部委层面在转型的条件和标准、转型路径、转型后机构运营管理等方面出台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加大推进力度。

在中央、省级层面分级成立国有养老服务运营平台,统一承接划转资产以形成规模效益。

对培训疗养机构转型发展养老项目加大资金支持,将把培训疗养机构转型发展养老项目列为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并引导金融机构为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黄细花:推行“时间银行”缓解养老供需矛盾

全国人大代表

黄细花建议,推行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创新互助养老新模式,以破解当前越发严峻的社会老龄化难题。黄细花建议,为更好地推行“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要制定“时间银行”管理制度机制;同时要加大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知晓率、参与率和支持率;还要积极推进“时间银行”信息化建设,通过“互联网+养老”模式,让“时间银行”真正为养老服务。

 

 

于欣伟:加快发展助老志愿服务,协同应对人口老龄化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民革广州市委会主委

于欣伟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制定和实施助老志愿服务管理办法、老年人志愿服务队伍管理制度等制度法规,探索建立助老服务质量的第三方评估制度,推动服务标准化;在全国层面搭建一个统一、高效的助老志愿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充分协调联动社会各类主体和资源;在社区试点并推广“积分兑换”“时间银行”“好人优待卡”等激励回馈机制,吸引更多公民参与;建立各级助老志愿服务队伍和服务基地,制定各级基地标准以及对应的支持措施,鼓励志愿服务组织协同医院、养老院等机构开展培训合作项目,保障服务以专业水准满足老人精细化、精准化的服务需求。

 

 

黄改荣:人人参与就是积极的老龄观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

黄改荣介绍,老年人身上有丰富的知识和资源,在许多方面依然具有优势。所以我觉得老年人自身要有乐观的心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而社会也应该积极地看待老年人,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实现老有所为,在大家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没病痛、不孤独、有乐趣的老年生活一定是幸福的,我认为人人参与就是积极的老龄观。同时要科技助老,鼓励企业大力研发助老养老方面,尤其是在5G健康智慧管理方面,都会给老人带来一个非常方便、非常科技化比较高的一个健康服务,包括健康指导。

 

 

焦斌龙:让空巢老人有所依、有所乐、有所为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山西省委会副主委、山西省审计厅副厅长

焦斌龙提出建议,要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保障老有所养。加快发展社区照料服务,打造社区托老所,解决社区空巢老人就餐、盥洗、复健需求。高度重视老年人医疗保障及医疗服务,加强对老人预防、家庭护理、医疗咨询、健康指导等方面的医疗服务。

  “加强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义务,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和社会责任。”焦斌龙认为,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需求,需要强化子女法定责任,创造条件推动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关于“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的规定,为此,应该做实探亲假制度,出台鼓励子女与父母同城就业、就近就业等政策。要强化社区服务责任,通过组织活动等搭建沟通情感,减轻孤独感的平台,促进邻里之间串门、聊天等交流关怀,建立定期不定期上门探访制度。强化社会服务,组织亲情关爱志愿者结对帮扶,特别是在春节等传统节日,为空巢老人提供健康保健、心理抚慰等服务。

在老有所乐方面,焦斌龙建议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按照一定比例在社区配建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及老年文体活动场所。建立社区老年文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让社区单位承担在社区老年文化教育建设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比如将图书馆等向社区免费开放,方便老人就近、就地学习和开展文体活动。

 “我们还应充分发挥低龄健康老人的优势,为有劳动意愿的老人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和创新创业指导等服务。”焦斌龙说,“一些老人有丰富的经验和闲暇时间,我们也应该利用这个宝库,引导老年人以志愿服务形式参与基层民主监督、移风易俗、民事调解、文教卫生等活动,在社区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家风传承等方面的活动,充分发挥老年人的积极作用,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感。”

 

 

刘丽:多措并举助力养老服务业

全国人大代表、合肥蜀山区刘丽健康咨询中心总监

刘丽建议,各地在政策的指引下能够给予养老服务机构公共配套设施优惠。同时,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进入社区,助力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可持续发展。

刘丽介绍说,她在实际工作中以老年人服务需求为导向,根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按照业务形式分为三养:养心、养老、养生。从经济上设定,养心无偿服务、养老低偿服务、养生有偿服务。她建议,政府部门在政策层面持续加大对于养老服务业扶持的力度。她建议各地在政策的指引下能够给予养老服务机构公共配套设施优惠,降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成本,同时,对水、电、气等日常运营成本支出,能够配套优惠政策。

 

 

江浩然:加强社会力量参与老龄化事业,推动适老性服务的落地

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江浩然分析认为,适老服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适老服务保障体系仍不完善;社会资本参与水平参差不齐;适老服务模式不够丰富;多场景适老服务不够贴心。

针对以上问题,江浩然在题为《加强社会力量参与老龄化事业推动适老性服务的落地》的提案中谈到:

(一)加快建立适老服务制度。(二)明确社会力量参与适老服务标准。(三)不断拓展适老服务范畴。(四)大力推广创新型适老服务模式。

 

06

智慧养老

 

张云勇:打造智慧健康养老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联通党委书记兼总经理

多位代表委员表示,应当打造智慧健康养老平台,为银发族人群提供“食、医、健、护、乐”一站式的优质养老服务。

 “建议鼓励电信运营商作为智慧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联合产业链协同好各方资源,共同推动数字技术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能力优势与助老养老应用场景的融合创新。”全国政协委员、云南联通党委书记兼总经理张云勇提出。

电信业适老化改造是其中重要一环。张云勇表示,应为银发族人群提供能感知、有温度、更便利的电信产品和服务。此外,应通过适当的引导或补助,让银发族更好享受智慧健康养老服务。

 

 

丁梅:打通养老“数据孤岛”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天津市委会副主委

丁梅认为,应打通养老“数据孤岛”,制定智慧养老相关的标准规范,综合施策推动适老化改造,提升老年人智能化体验。她建议,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为主力、社会公众为基础的三级联动机制,制定智慧养老服务标准与规范,合理规范养老行业中上下游企业的养老设备供给、统筹社会公众老年人群的数据统计,将二者有机结合融入政府规范范畴。同时,政府作为“大数据的最大拥有者”,应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同,加快推进老龄人口数据库与基层社会治理平台、“银发”智能服务平台的对接,以数据先行提升智慧养老服务水平,提高基层工作人员为老服务工作效率。

 

 

刘文贤:尽快制定智慧养老行业标准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民盟重庆市委副主委

“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规范统一的智慧养老行业标准体系,建立完善与之配套的服务监督和评估机制、法律保障机制等制度规范,强化质量评估和监督检查,实现制度体系和标准规范运行的系统化、有效化和可持续。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数据合作平台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业务的信息共享,促进资源整合优化。”刘文贤表示。他建议,政府还可以设立智慧养老产业发展引导专项基金,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PPP合作、税收减免、信贷优惠等扶持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或民间资本参与其中。探索建立老年健康管理先行试验区,将健康管理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释放老年人的消费需求。探索建立使用者付费制度,构建政府、社会和家庭共担机制,促进智慧养老产业可持续发展。

刘文贤认为,强化智慧养老产品研发设计和培育智慧养老专业人才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结合产业发展情况和行业需求,持续更新《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搭建产品及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加强智慧健康养老市场培育,引导企业坚持以养老市场需求为中心,在产品研发、业务推广和模式创新等方面加大投入,开发普适性的智慧养老技术,设计便捷的智慧养老产品。支持智慧健康养老领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产业技术支撑和公共服务体系。此外,还应建立并完善养老服务业人才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采用院校培养、政府依托基地培养、校企合作、校政合作、医企合作、社会组织培养、专业培训机构培养等多种模式,加强养老专业人员培养。

 

 

昝圣达:开发智能养老机器人帮忙陪爸妈

全国人大代表

昝圣达认为,目前,养老陪护智能机器人研发在世界上尚无明显进展,我国应加快开展养老陪护智能机器人的立项研发工作并尽早实现产业化,通过养老陪护智能机器人替换自然人上岗,缓解国内老龄化社会存在的照护难题。这是对国家面临现实考量与高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他认为,老龄化日趋严重带来的养老人力难题亟需缓解,而机器人技术发展奠定了研发养老陪护智能机器人的技术基础,同时养老陪护智能机器人的产业化运用,将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极大的产业支撑。

他认为,我国加快发展养老陪护智能机器人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已经基本具备,为此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切实提升对发展养老陪护智能机器人产业的认识;二是尽快组织专项战略研究;三是尽快建立研发专门班子。

他表示,目前国际上虽有香港汉森公司推出了类人机器人,但仍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与养老陪护机器人的“高智能”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完全可以抢抓先机,不必等待国际上发展成熟后,我们再亦步亦趋,追赶超越。建议借鉴航天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尽快建立牵头抓总部门,明确发展规划与目标,通过财政拨款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办法解决研究经费问题,组织重要院所、高校等国家队和AI智能以及各方面技术领先的核心企业,共同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集聚各方面的科技精英集中进行攻关,尽快实现养老陪护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完全突破并产业化应用,到时完全可以通过购置或租赁的方式为需要的老年人提供照护服务。

 

 

李金波:建议加强智能家居适老化改造,破解老年“数字鸿沟”,助力老人智慧生活

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家用空调创新中心主任

李金波在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会重点关注加强家居适老化改造的话题,提升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和居家生活品质。

李金波提出,企业应重视在老龄产业方面的技术和服务更新,为老年人消费者提供适老便捷、安全健康的产品以及精细化的服务。

李金波提出了多项建议,包括结合城乡差异、因地制宜,制定家庭适老化改造标准,建立智能家居适老化改造示范区;建立和完善“智能服务型社会组织”的管理机制,切实营造老年人智能生活有益环境;各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制定智能产品适老化设计标准。

 

 

郑坚江:建议建设“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奥克斯集团董事长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快,存在老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养老服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郑坚江认为,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基础相对薄弱;养老服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专业养老服务人员极度匮乏。

对此他建议,探索未来社区建立“驿站”养老模式,包括建立以未来社区为最小单元的“驿站”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引进与培育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和人才。

 

 

刘庆峰:以人工智能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

刘庆峰在今年两会提交了8份建议,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并进一步降低生育负担。其中涉及医疗养老的建议如下:

一、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慢病管理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建议

具体建议如下:

1、建议国家卫生健康委基于智医助理在提升基层诊疗能力和慢病管理服务质量中已经取得的成效,在安徽召开全国现场会。

2、建议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智能语音外呼作为公共卫生服务手段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3、建议国家卫生健康委、医保局出台人工智能慢病管理相关应用相关管理规范评价标准及考核要求、并将基层人工智能精细化慢病管理服务纳入医保收费目录。

 

二、推进医疗机构间检查结果互认,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建议

具体建议包括:

1、建议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针对影像检查结果互认,设立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检查结果质控的标准体系,加快推动检查结果互认落地。

2、建议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在全国推广安徽经验,加快数字影像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广,加速落地影像检查结果互联互通。

 

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推进老龄守护

1、针对养老护理人员短缺现状,加快推进康养机器人的成果转化,在康复训练和安全监护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2、推动陪伴机器人专项课题研究,尤其加强科技创新和产品支撑,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实现陪伴关爱。

3、以健康状况取代年龄约束,扩大老年文化服务和健身服务供给,营造优待、善待老年人的良性氛围

 

 

杨蓉:建议打造社区智慧养老平台提供精准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太原市金刚里社区民警

杨蓉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推进社区智慧养老平台建设,建立健康养老数据标准体系,将健康数据与养老数据融合互通,形成统一信息资源库。

 

07

养老产业

 

潘碧灵:规范完善“三大机制” 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

今年全国两会,潘碧灵递交了18件提案,主要涉及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其中养老是他最为关心的议题之一。

 “当前的养老服务政策缺乏对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明确区分,在政策的实施和相关工作实践中缺乏合理统筹,容易出现偏差。”潘碧灵建议规范完善“三大机制”,避免养老服务事业托底的有限性和养老服务产业的过度市场化带来的弊端。

一是建立细致完整的养老服务差异化供给机制。

二是建立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

三是建立严格动态的养老服务购买评价机制。

 

 

赵冬苓:建议注重养老配套设施建设 将养老产业当作朝阳产业来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

赵冬苓在小组会议发言时表示,建议将养老产业当作朝阳产业来发展。

赵冬苓认为,养老产业在中国需求量很大,威海、烟台等城市可以认真考虑发展养老产业,尤其要注重相关的配套设施的建设。她介绍,自己为了电视剧《老家伙》的剧本写作,到泰康之家燕园参观时,发现它最大的特色就是附带了一个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二甲医院,做到了医养结合。赵冬苓说,中国作为一个刚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要将养老产业当作朝阳产业来发展。

 

 

谢卫:公募基金应助力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交银施罗德基金总经理

作为基金行业从业者,谢卫将在今年全国两会,就我国公募基金助力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提出建议。

谢卫建议优选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基金公司先行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鼓励基金公司持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金融产品,优先将具有低波动、收益相对稳健、风险相对可控特点的,包括目标风险基金在内的养老产品体系作为行业参与个人养老金市场的重点产品予以支持。同时建议行业形成合力开展个人养老投资的宣传和引导,将基金投顾业务与个人养老财富管理需求的应用场景有效结合,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对于一个新兴领域,行业在养老类产品设计、养老投资人才培养等方面也缺少专门政策支持,存在产品本身养老属性不够突出、养老投资人才稀缺等问题,不利于行业进一步推动个人养老财富管理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谢卫认为,应坚持稳字当头,优选机构参与个人养老金市场。其次应优选产品,提升行业个人养老金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谢卫建议,行业应合力深入开展投资者教育、打造行业的个人养老金服务体系。

 

 

谢文敏:建议促进社区居家养老产业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首义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谢文敏将提交《关于加强社区居家养老产业发展的提案》。谢文敏建议,社区开展对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指导,组织开展老年人健身活动,开辟适宜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为辖区内特殊老人(低收入、高龄、独居、残疾、失能、农村老年人)提供符合需求的养老服务。对接专业养老服务企业,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助餐助行、紧急救援、精神慰藉等服务。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号召志愿者参与,与老年人协会等社会组织配合。

此外,谢文敏表示,应培育综合化、专业化的社区养老服务企业。鼓励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多方面服务,包括生活照料、物质支援、心理支持、整体关怀等专业、安全、便捷服务。

谢文敏还建议,应加强服务监管,建设全国养老护理员信息和信用管理系统。她还建议,对养老企业设置的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减轻老年人负担。

 

08

人才培养

 

刘金接:建议加大养老服务资金和人才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人大农委主任委员

3月6日,《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获悉,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人大农委主任委员刘金接提交了“关于加大养老服务资金和人才保障的建议”。

“我国人口老龄化还伴随着家庭空巢化、独居化、小型化、少子化,需要长期照护的老年人比例不断攀升,对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和供给结构将带来深刻影响。当前,我国养老服务在资金投入、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困难和短板。”刘金接表示。

对此他建议,

一、中央财政设立养老服务专项资金。

二、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刘金接建议从四个方面着手,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养老服务人才有关制度设计。二是加强人才教育培训。三是落实养老护理员政策待遇。四是健全人才激励褒扬机制。

 

 

杨震生:为养老护理员营造成长空间

全国人大代表、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院长

加强对养老护理人员的培养、壮大养老护理人才队伍,这是杨震生近年来一直呼吁并努力践行的事。他在广泛调研中发现,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年龄偏大、技能偏低已成为行业的普遍现象。在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的背景下,社会对居家照料、上门服务、专业养老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呈日益上升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增强养老护理服务人员的荣誉感、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吸引年轻群体进入养老服务队伍至关重要。

初心不改,使命在肩。在近期的调研和实践中,杨震生对加强养老护理人才的培训培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建议,要扩大养老护理人才培养规模、提升培养质量,尤其要进一步发展养老护理职业教育;要探索养老护理人才奖励政策,关心支持养老护理员成长,定期组织养老护理员技能竞赛比武活动,为他们营造不断成长的空间;要打开养老护理人员的成长晋升通道,使养老护理成为有体面有尊严的职业,使更多年轻人能走进来、留得住。

 

 

代俊峰:科学制定养老从业人员发展规划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

代俊峰建议,要科学制定养老护理员队伍发展规划,扩大养老从业人员队伍。其中,对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应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可参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建设发展规划,从护理员队伍的数量规模、专业要求、分级分类、培养教育、权益保障和服务监管等方面,明确提出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并出台政策法规确保其有效落实。

代俊峰建议,民政等部门要鼓励养老机构科学设置专业技术岗位,重点培养和吸纳医师、社会工作师等相关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构建多元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人社、卫健等部门要鼓励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转岗养老行业,鼓励家政服务人员、医院护工和就业困难人员从事养老服务。乡村振兴部门要制定相应帮扶措施,在易地搬迁安置点公益性岗位开发中配设养老护理员,重点从脱贫户、农村留守妇女中挖掘人力从事养老服务。

代俊峰建议,建立一批养老行业实训基地,支持开展养老护理知识技能进家庭、进社区活动,为失能老人家庭护理人员开展照护知识和技能培训,逐步将失能老人的子女亲属吸纳到养老护理人才队伍中来。

代俊峰建议,建立统一的养老服务评价标准,建立养老行业准入标准,由地方民政部门定期组织对养老机构的服务进行评价,对不合格的养老机构进行停业整顿或撤销证照等处罚。要建立养老从业人员黑名单制度,养老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如存在违反道德及人文素养要求,或存在虐待老人行为的,经查属实的纳入黑名单,同时列为失信人员,影响个人征信。

 

安阿玥:增加护理人员的多层次培训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肛肠科主任

安阿玥建议,多元化培育养老人才。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对有能力的专科学校、高等院校和养老机构进行等级评定,分类实施不同级别的养老护理员培训;根据养老护理员自身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分层培训;对于为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失智老人服务的护理人员,可增加一定的专科培训,使其提高护理技能。

“加强社会支持和认可也非常重要。”安阿玥提出,养老机构必须按规定对新入职养老护理人员进行入职培训,入职后也要定期组织继续教育和在岗教育。政府部门应积极宣传我国养老政策和养老护理员职业,吸纳人才。

 

 

来源:以上数据均来自网络

 

中国公益研究院2022.3月更新报告.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