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机构介绍
首页
理事公益快讯

导语

2010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机构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与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内蒙古林业和草原局等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开启了“内蒙古盛乐国际生态示范区”项目,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总结,形成了一套适合干旱生态系统的系统修复工程方案。2021年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在内蒙古巴林左旗推广旱作农业8万亩,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推广草地智慧管理面积15万亩。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期间。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支持的老牛生态修复与保护项目、内蒙古盛乐国际生态示范区林业碳汇项目、海口五源河下游蜂虎保护小区项目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高光之年。这一年,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促进发展模式转型。这一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相继举行,将世界的目光聚焦在生态领域。这一年,自然保护公益伙伴们秉持守护自然的初心,借助人工智能,建平台、连八方,只为鸟儿飞、鱼儿游、虎豹奔腾。

 

01

解锁自然之力

守护生态系统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坚持系统观念,尊重自然规律,不断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是近十年提出的新概念,尽管目前对于其定义有多种解读,但都离不开尊重自然规律、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之意。2021年,自然保护公益伙伴们合力推广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致力于该理念在中国的落地应用。

 

2021年3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举办“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绿色复苏”高级别交流会,推动各国将其纳入疫后复苏计划和政策,促进发展模式转型,应对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危机。自然资源部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深化合作,共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亚洲中心。6月,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北京联合发布《IUCN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标准》《IUCN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标准使用指南》中文版,以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10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成立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国际标准委员会,推荐中国专家加入委员会。

 

为了借助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多重效益,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携手政府智库、社会组织、企业和社区,通过开展政策研究、实地示范等多层次、多维度的工作,全面解锁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核心价值。大自然保护协会河南项目从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性保护理念出发,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基础,通过技术示范,探索适合当地的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模式。目前,该协会已协助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修复6000亩退化湿地,协助加强管护能力,合作建设总面积1500多亩受损生态系统(森林和湿地)生态修复综合示范园区,并与河南省林业局、河南丹江湿地保护区管理处等单位合作建设绿色农业技术示范区。同时,协会还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有关专家合作,全面分析了造林、森林管理、农田养分管理等三个重要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路径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潜力,测算了潜力总量和成本,为政策制定和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图片

大自然保护协会河南丹江项目人员正在开展坡耕地径流监测。杜卿 摄

 

基于各地的项目实践,大自然保护协会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视角撰写浙江省钱塘江源头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实践、云南滇金丝猴全境保护案例,并分别入选自然资源部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发布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和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文明论坛上发布的《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

 

在内蒙古巴林左旗,大自然保护协会依托系统修复工程经验,开展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从中总结的“水源涵养、集雨截流、旱作节水、提高水资源生产力”“水四步”模式已被认可并推广,其中旱作农业推广8万余亩,当地社区自行推广超过3万亩。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大自然保护协会依托盛乐国际生态示范区项目经验,形成了一套适合于干旱区半干旱区退化土地修复的系统修复工程方案。

 

02

借助人工智能

云中觅豹寻鸟

 

2021年4月中旬,一支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和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管理局张掖分局组成的联合调查队,在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的祁连山国家公园展开了为期一周的雪豹样线调查。腾讯为此迅速组建内部技术团队,为雪豹栖息地——祁连山国家公园规划设计了一套包含红外相机数据 AI识别、巡护数据协同管理的数据平台。9月,基金会带领腾讯技术志愿者再次进入祁连山国家公园,根据一线工作者的实际使用效果,测试产品并进行优化。“红外图片识别系统可以帮助保护区快速辨识物种,同时归类存档;巡护数据管理系统可以帮助保护区管理日常巡护数据,关联红外相机照片。”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马尧说,这些可以减轻基层管护员数据采集的工作量,把一线调查者从繁琐的记录、标注、识别工作中解放出来。2021年11月,世界自然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和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作,针对祁连山雪豹种群调查情况,运用全球雪豹种群评估指南的调查方法开展了野外调查。相较传统方法,该调查法能够减少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并提升调查的准确率。据悉,该调查项目计划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布设160台红外相机,覆盖大约4000平方公里的雪豹栖息地样区,并以此推导出整个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雪豹数量。相机布设工作预计将在2022年2月完成,并约于5月~6月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图片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技术团队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布设相机追踪雪豹。

 

观鸟虽然小众,却有意趣地连接着一群生物爱好者。2021年,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运用智能科技,以《中国鸟类观察书册》为主要参考,研发了一款“观鸟君”微信小程序。程序使用者在野外或动物园看到感兴趣的鸟类,只要一拍,“观鸟君”就能进行识别、科普,还能创建观鸟日记与人分享。目前“观鸟君”正在进行第二期产品内测和评估,即将正式上线。

 

202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与华为公司共同发起了“科技守护自然”项目,开展了海南长臂猿的鸣声监测和传输试点,为后期的云存储、AI声纹分析以及协助建立海南长臂猿声纹数据库做准备,从而为研究及保护行动提供科学依据。

 

图片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与华为公司在海南省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举行“科技守护自然”全球旗舰保护地挂牌仪式。

 

在云南,大自然保护协会将人工智能用于滇金丝猴保护。该协会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众安保险合作,开展猴脸 AI识别、滇金丝猴自然中心教育、滇金丝猴巡护员公益赠险、滇猴友好社区产品等项目;同时,完成了1.6万平方公里滇金丝猴潜在适宜栖息地的初筛,在云岭自然保护区拉沙山—龙马山165平方公里区域完成了无人机航拍监测和空间分析。

 

03

加强能力建设

助力生物保护

 

2021年,生物多样性成为生态领域的关键词。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随后,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明举行。这一年,公益伙伴们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也竞相践行。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代表处与战略合作伙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继续在东北虎、豹监测与栖息地保护,反盗猎能力建设,缓解人兽冲突,跨国境合作和提高社会公众意识等方面开展了紧密的保护合作。最新数据显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野生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已由2017年试点之初的27只和42只分别增长至50只和60只,监测到新繁殖幼虎10只以上、幼豹7只以上;东北虎、豹向西已扩散到吉林蛟河、舒兰一带,向北已扩散至密江饶河一带。2020年~2021年,致力于资助中国民间环保公益组织成长的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支持的任鸟飞民间保护网络,帮助了全国36个公益伙伴在38个地块开展了鸟类栖息地巡护、鸟类监测、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等工作。留住长江的微笑项目助力在长江流域广泛推行协助巡护制度,使协巡点从9个增加至300余个,协巡员从百名突破至万名。2021年基金会“诺亚方舟”项目组在前4年的经验积累中,摸索出近似自然的绿孔雀孵化人工干预措施,带来了36只小绿孔雀的出生。在亚洲象保护中,2021年基金会募集近500万元资金,将用于在西双版纳开展1537亩亚洲象栖息地及廊道的优化工作。基金会开展的“海龟回家”项目,与中国海龟保护联盟等单位合作,截至2021年底累计放归300多只被救护的海龟,并利用卫星追踪其中20只的洄游路径。2021年,大自然保护协会与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德阳、绵阳、阿坝州分局等多个伙伴单位联合成立了大熊猫小种群保护联盟,共同开展科学巡护联合监测、栖息地修复与廊道建设、保护地网络建设、信息库建设、友好社区共建、科普宣教体系建设、志愿者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协会在都江堰持续开展龙溪—虹口保护区外围栖息地监测,选定100亩大熊猫潜在栖息地作为修复示范,支持当地社区进行生物多样性修复。

 

04

引导社区参与

连接乡村振兴

 

2021年4月,在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新回龙镇下洞村,一场由村民组织的活水公园(人工湿地)种植活动暨落成仪式举行,村民们与合作机构和企业的代表、志愿者一起,为刚刚建成的人工湿地种植了风车草、美人蕉、睡莲等水生植物。

 

图片

保护国际基金会“百村计划”试点村下洞村人工湿地。

 

图片

保护国际基金会“百村计划”试点村立溪村村民正在进行水质快速检测。

 

下洞村及其相邻的立溪村是保护国际基金会(CI)“百村计划”的第一批试点村。作为珠江三大水系之一的东江,是广东、香港等地4000多万人的母亲河,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水源地之一。但东江流域分布着众多农村社区,面临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利用、管理方面的诸多挑战,保护国际与合作伙伴在东江启动了以农村社区为主体的水环境治理项目“百村计划”,引入资金、技术和管理方法,为村民提供人工湿地搭建、维护、近自然恢复、开展乡村文化体验和自然教育等软硬件支持,希望探索出易操作、可复制、易推广的水源地农村社区污水治理方案。

 

如今,由村民参与建设和管理的这一人工湿地,每天可处理生活污水15~25吨。村里的管理小组也会定期对其水质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经过处理后,人工湿地的出水水质基本可以达到一级 A类标准。该基金会计划,在未来五年继续调动资源,将“百村计划”推广至东江流域的更多农村社区。“这是白鹤,这是小天鹅……”2021年11月的一个周末,在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多宝乡马影湖畔樟树许村的候鸟书屋,几个孩子正津津有味地翻看着几本湿地及候鸟保护图书。

 

都昌县素有“候鸟天堂”“中国小天鹅之乡”的美誉。每年9月中下旬到来年的三四月,约有20多万只候鸟来鄱阳湖都昌区域越冬。2020年,保护国际启动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社区先锋项目,樟树许村是项目试点村。候鸟书屋作为先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村里一栋废弃的民居,以最低碳的方式进行整修,于2021年2月启用。如今,书屋内藏有400多本自然类书籍、绘本,书屋还不定期推出湿地和候鸟主题的自然教育课程,保护区附近的中小学生是这里的常客。

 

除自然教育外,候鸟书屋也是护鸟宣传、社区培训和议事、访客中心等多功能的社区公共空间。仅2021年,书屋就接待了1600多人次的访客,为当地发展观鸟经济增添了新的活力。

 

05

合作研讨探路

促进共同成长

 

为了避免生态系统的“公地”悲剧,非政府组织和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往往事半功倍。202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参加自然资源部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期间主办的海洋生态保护论坛,联盟总部及亚洲区专家分享了红树林保护恢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相关经验;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合作开展长江经济带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项目,与国内专家合作召开森林景观恢复与生态系统服务研讨会,翻译并出版了《森林景观恢复潜力评估方法指南》;与北京林学会、北京交通大学建筑学系合作,在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小窝铺村开展水源地保护,包括植树、混农林业、河岸缓冲带及绿地建设、社区基础设施改善等。

 

为将国际通用的保护行动规划方法应用于当前保护地规划管理,2021年,大自然保护协会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合作启动了《保护行动规划应用与实践》指南开发工作,希望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进程中,将国际通用的保护行动规划方法在保护地规划和适应性管理中进行本土化改进。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积极拓展新的国际网络,2021年先后加入“商业自然联盟”和“生物多样性与金融伙伴关系”国际平台,推动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和商业力量参与国际层面的自然保护承诺与行动,助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

 

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期间,公益伙伴们争相登场,提升政策和社会影响力,促进共同成长。其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与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生态文明论坛之“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态保护修复”分论坛,来自国际组织、国家部委、地方代表、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企业和学会等相关单位100余人参会。大自然保护协会全球首席执行官詹妮弗·莫里斯、全球首席对外事务官琳·斯嘉丽分别通过视频的方式,分享了协会的生态保护修复方法和全球实践案例。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开发的雪豹智能识别及监测数据管理云平台获选COP15非政府组织论坛“全球生物多样性100+案例”,展示了保护雪豹的决心和优势。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携手多方伙伴主办“基金会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论坛,就未来十年基金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与角色、提升海洋管理有效性等展开对话与研讨。

 

图片

COP15期间,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携手多方伙伴主办“基金会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论坛。

 

来   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文 字:赵 婧

编 辑:赵 蕾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统筹:高华俊

责编:李静 张栋

编辑:张颖姿

文章来源:老牛基金会

正文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