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盘点 | “十四五”开局之年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回顾及走势分析
2022-02-21 6296

一、2021年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亮点

(一)第三次分配列入基础性制度安排,公益慈善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等文件,提出鼓励引导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家向上向善、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探索各类新型捐赠方式等新要求。第三次分配列入基础性制度安排,为公益慈善事业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与更高的定位,公益慈善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2021年,我国慈善组织继续发展壮大。根据民政部2021年第三季度民政统计数据,全国共有社会组织90.2万家,其中社会团体37.4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51.9万个,基金会8733家。另据2021年民政部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的数据,全国登记认定慈善组织9288个。

 

(二)慈善法修订工作启动,地方慈善立法有序推进

2021年全国两会结束后,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启动慈善法修订工作:3月26日,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在北京召开慈善法修订工作专家座谈会;6月,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托民政部、北京师范大学等五家单位,开展起草慈善法修订草案(建议稿)及收集行业意见等工作,探讨第三次分配理论、财税政策、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慈善募捐与网络慈善等议题,研究提出新发展阶段慈善法实施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对策。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陕西、山东、山西、湖北、湖南等11省份出台慈善法配套地方性法规或规章。

 

(三)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持续深入参与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

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除了在扶贫济困、扶老救孤等传统慈善救助领域持续发力,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农村厕所革命、垃圾分类和基层治理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21年2月,北京市累计动员1.4万余家社会组织开展垃圾分类活动3.8万次,覆盖334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湖北省慈善总会“幸福家园”村社互助项目实施三年,累计筹款突破5.4亿元,激活全省17个市、州村社互助基金超1.3万支,发布村(社区)慈善募捐项目近7000个,参与村(居)民超20万。

 

(四)慈善捐赠、社会互助等成为中国特色医疗救助体系的有效补充

《“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关于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的意见》等文件提出构建重大疾病救助工程,发展壮大慈善救助,促进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发展和平台间慈善资源共享,促进三重制度综合保障与慈善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等协同发展、有效衔接,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99公益日期间,疾病救助领域项目共获得超过10亿元企业和公众捐款;近三年,200余家慈善组织年均募集资金及药品总额超过300亿元,水滴筹、轻松筹等个人大病筹款平台年均筹款总额均超过100亿元。慈善救助和医疗互助已成为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有效补充。

 

(五)慈善信托向品牌化发展,助力家族向荣、财富向善

2021年,全国范围内单笔规模最高的慈善信托“中信信托·2021芳梅教育慈善信托”在北京市民政局备案,财产规模20001万元,委托人为张一鸣、龙岩市慈善总会,用于推动福建龙岩教育水平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平安信托、平安普惠、平安租赁等子机构或联营公司,通过平安集团生态协同成立国内首只碳中和慈善信托“平安碳中和绿色金融发展慈善信托”,积极响应国家“3060”碳中和目标,探索“金融+公益+碳中和”,打造特色公益金融模式。

2022年1月18日,中国慈善联合会与中国信托业协会首次联合发布《2021年中国慈善信托发展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累计慈善信托备案达773单,财产规模达39.35亿元。其中,2021年设立慈善信托共计227单,财产规模5.71亿元,较上年增加32.48%。从信托目的来看,慈善信托除关注扶贫、教育、环保等传统慈善领域外,新增乡村振兴等领域,充分展现了慈善信托的灵活性优势。

 

(六)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应急救灾,充分发挥专业化优势

在河南及山西洪灾、东北及内蒙古雪灾应对中,社会力量积极捐赠物资。此外,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救援队伍、各级慈善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充分发挥了社会化、专业化和群众性优势,与政府密切合作、协同救灾,在一线开展应急救援、防疫消杀与灾后重建等多方面工作。

据河南省民政厅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8月8日,河南省各级慈善组织、红十字会共接收捐赠款物85.88亿元。截至2021年10月13日,山西省民政部门和各级慈善组织接收捐赠款物累计2.75亿元;全省参与一线救援的社会组织数量有96个,其中专业救援队71个、志愿服务组织11个、社会工作服务机构4个、行业协会6个,直接参与一线救灾的人数达5401人,动用各类救援装备1428台。

灾害发生后,广大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链接各方资源,因地制宜开展了很多公益项目。如,河南洪灾、通辽雪灾发生后,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展以工代赈项目,发挥受灾群众能动性,参与灾后重建,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受灾村民因灾致贫的问题。

 

(七)企业积极参与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建设及乡村振兴等议题

截至2021年底,共有30家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为慈善组织提供公开募捐信息发布服务,其中21家平台由企业运营,7家由基金会运营,1家由社会团体运营,1家由民办非企业运营。截至2021年11月底,30家平台年度募集善款总额为87.5亿元,带动7.7亿人次参与捐赠,较2020年20家平台年度募集善款总额的82亿元增加5.5亿元。

2021年以来,在全国工商联等部门的带动下,黑龙江、重庆、云南、河北、内蒙古等省份陆续启动“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动员民营企业通过公益帮扶和投资经营相结合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例如,截至2021年11月,河北省共有1.41万家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投入资金166.35亿元,惠及180.29万脱贫人口,帮扶1.9万个村。腾讯公司继投入500亿元启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后,再次增加500亿元资金,启动“共同富裕专项计划”。阿里巴巴集团启动“阿里巴巴助力共同富裕十大行动”,将在2025年前累计投入1000亿元,助力共同富裕。

 

二、2022年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趋势

(一)修订后的慈善法有望出台,公益慈善法律政策体系将更加完善

慈善法修订草案有望于2022年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慈善法修订工作在完善顶层设计的同时,也将回应近年来互联网慈善、应急慈善、社区慈善等领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促进社会主体更顺畅地开展公益慈善事业提供根本性的法律保障。此外,为鼓励企业主体发挥更大价值,推进我国财富结构和形态“向善”转型,在公共政策的顶层设计上,遗产税、赠与税、房产税等税收政策以及社会组织管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慈善信托行业监管等配套措施有望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二)亿元及以上捐赠频现,慈善捐赠迈上新台阶

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以后,生产力高度发展,福利制度逐步完善,保障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大众的慈善心和公德心将会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出现喷发。尤其对富裕起来的人群来说,投身慈善的需求更加迫切,他们也希望为财富找到更好的出路。例如,福耀玻璃创始人曹德旺通过其创办的河仁慈善基金会捐款100亿元筹建福耀科技大学;中静新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出资3.5亿元人民币,成立浙江工商大学英贤专项基金;大北农集团董事局主席邵根伙以个人名义向厦门大学捐赠1亿元,等等。

在新发展阶段,向好向善已经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追求。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公共服务的建设,企业等各方社会力量需要与政府及社会多进行良性互动,将自身的理念、使命与社会的需求对接融合,充分发挥企业基金会和家族基金会的灵活性优势,进行一系列的社会创新,以期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三)社会服务需求成为慈善发展动力,社区慈善将是慈善领域下一个增长热点

“十四五”规划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壮大志愿者队伍,搭建更多志愿服务平台;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完善基层志愿服务制度,大力开展邻里互助服务和互动交流活动,更好满足群众需求。

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大众基本生活的物质性消费需求能够得到系统满足,社区治理、养老服务、弱势群体关怀等生活服务性消费的需求开始全面升级。在一些发达国家,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的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10%,公益慈善事业创造价值达到GDP总量的5%,与之相比,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潜力巨大。未来,公益慈善事业可以通过进一步与社区街道、居委会等基层治理体系结合,加强民生领域的互动合作,提供经常性的社会服务;在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的同时促进社区慈善的发展,在解决社会问题、激发社区活力和提高社区凝聚力等方面尝试走出一些创新道路。

 

主笔

■ 王海伦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

慈善研究中心高级政策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