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 | “自杀问卷”风波里我们还看到了这些
2021-11-30 2276


“最近一周,为了自杀,你的准备行动完成得怎么样?”

“最消沉、最忧郁的时候,你是否因为预计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抓紧处理一些事情?”

……

上海市某区在大范围开展中小学抑郁筛查时,使用了包含四十道左右自杀相关题目的问卷。这件事引爆了家长群,部分家长认为心理测评用词过激,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导向。

很快,该区教育局之后做出了回应:相关科室对问卷内容审核把关不严,引发学生困惑和家长担忧,对此致以诚恳的歉意,并全面停止此问卷的调查行动。

该次针对4-5年级的心理状况调查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国外权威的线上心理学字典对‘Beck自杀意念量表’的定义和目标人群都指向有自杀风险的病人”,并且一股脑将所有问题展现在孩子面前,并未使用“折叠、递进或者引导”等方式。

网上就该事件的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已经展开了非常多的讨论,家长、心理专家、教育者……

这次我们换个角度,从儿童保护的视角上又能有哪些方面的思考呢?



24.6%的抑郁检出率

国家需要保护受伤害的孩子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

近几年,我们屡见青少年轻生的报道,目前15-29岁人群第二大死亡原因是自杀

当青少年抑郁问题成为社会问题时,国家需要发挥监护职能,动员学校、社会的资源的向该问题倾斜。

卫健委、教育部发布多项政策和举措,去回应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频发的问题,得到了家长的广泛拥护和叫好:

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

2021年7月,教育部进一步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

最近,教育部还在官网中公布了对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的详细答复,其中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但此次上海某区面向小学生的心理状况筛查,却因为使用量表不严谨和收集方法的不专业,触碰到了家长们敏感的神经,惹得全网质疑。

刚刚伸出的“国家亲权”的“触角”,瞬间抽回。

国家亲权思想,是指当青少年(未成年)的父母没有适当履行其义务时,国家理所当然地介入其中,代替不称职或无计可施的父母,以未成年人监护人的身份行使亲权,这样国家也就拥有了与父母一样的权利来制约和维护孩子的行为。”



坚持“国家亲权”

是儿童保护关键的一环


诚然,上海某区的这次问卷调查中,存在诸多不专业的问题,家长们的担心和提出的建议,合理且必要。

但在日益严重的青少年抑郁问题上,这种由教育系统(国家层面)的介入,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

我们看到“国家亲权”在不同家庭类型下起到的不同效果:

1、面对那些监护能力有限的家长,国家亲权是合理的补充。

有些家长打着“为了孩子好”的“维权过度”行为,以非专业的角度看待一些他们不理解甚至恐惧事情,进而干预了正常的儿童教育和保护工作。

前两年“性教育课本”事件,家长将课本上的图片,片段式截取放到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最终影响到了一套优质性教育课本的正常教学使用。

有些家长以为自己已经足够了解孩子,足够尽到父母的职责,但却在孩子的某些方面完全忽视了。

前段时间,四川的男孩坐在空荡的水泵房反复割腕,最后爬上实验楼5楼平台的栏杆,结束自己的生命。可在他的父母眼里,有着永远的疑惑。“孩子成绩不错,性格开朗,之前没有发现任何异样。”

我们相信,大部分家长都尽力在扮演好家长的角色,但因为社会环境、家庭、家长自身等原因……太多可能会影响到家长们的判断,让家庭教育出现死角。

此时就需要国家发挥亲权职责,对家庭教育进行补充。

2、对于监护缺失、或已造成侵害的家庭,国家亲权是最后一道防线。

一些家长因为自己教育理念的缺失,还在奉行着“棍棒教育”、“打骂教育”,让孩子全无自尊、自信,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还有极少部分的家长,将自己生活的不如意、不顺心全部怪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施暴、虐待。

江苏的朱某,总因为家庭琐事及学习问题,遭到父亲及其女友掐拧、抽打。某次,其父先后两次使用棍棒、鱼竿支架击打朱某左小腿致伤,后因治疗不及时,导致伤口溃烂感染。最终,该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以虐待罪分别被判处监护人有期徒刑,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孩子不只是属于家庭,更属于国家”,“国家亲权”,正是在关键问题中需要发挥作用,引导家庭、学校、社会打破恶性循环,撕开一条“裂缝”。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让国家、社会将有机会深入地参与到家庭教育之中,更全面的保护儿童的健康成长。

所以,切实有效“国家亲权”的方式、方法,需要相关领域的政府、专家、从业人员不懈努力、不断去摸索。


专业化加持儿童工作者

让“国家亲权”落到实处


基层面向儿童的工作者,是国家亲权实施的抓手。

此次事件提醒我们,在面向儿童的工作都要以“服务的精准、有效”为目标,任何筛查和评估过程一定要谨慎、且专业。

如何能够让家长放心的将监护责任与国家分享?如何让家长心服口服的接受国家监督?这需要以下方面,让儿童工作者不断加强专业度的训练和提升:

1、保障工作流程的专业性

2、使用工具的专业性:

3、工作人员能力的专业性;

4、对结果处理的专业性

5、提供服务的专业性(即结果的应用)

除了已经显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儿童家庭监护缺失、儿童暴力伤害识别等等,都面临着别难、隐藏深等特点。

我们呼吁,每个层级、每个地方的政府,坚定“国家亲权”的落地探索,在保障专业性的前提下,甚至需要强势介入

目前,各地政府也均已开始探索各类针对儿童保护领域的专业化工具和培训开发和研究。

正如,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正在与深圳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合作研发的,“深圳市家庭监护风险评估”工具和评估人员能力建设课程,就是在家庭监护能力评估方向的一次率先尝试

此项研发举措,希望能够有效提升家庭监护评估专业度,让儿童工作者能够依托工具和专业培训,保护儿童免受儿童家庭监护风险的威胁。

后续还将推出关于该评估工具详细解读的内容,欢迎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