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社会政策研讨|残疾人社会保障与信息化建设有力推进
2021-05-20 1921

月度社会政策研讨|残疾人社会保障与信息化建设有力推进


导语

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成功召开,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残疾人托养、康复、社会保障、教育、就业、无障碍、体育文化等8项领域提出41项提案议案。内容包括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持续衔接、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心智障碍者职业教育等方面。

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发布,提出开展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残疾人托养照护面临多项挑战,最为突出的是,残疾人托养和照护需求与供给存在显著缺口。

十四五期间,要重点完善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体系;探索建立评估机制,支持专业托养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关注农村残疾人托养服务。


一、聚焦全国两会,残疾人提案引关

(一)41项残疾人提案涵盖无障碍、就业、康复服务等8项领域

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召开。根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残疾人托养、康复、社会保障、教育、就业、无障碍、体育文化等领域提出41项提案,无障碍、就业支持、社会保障、康复服务提案数量较多。

图片


其中,涉及无障碍领域的提案9件,主要包括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无障碍环境设计、信息无障碍建设等;涉及就业支持方面的提案8件,主要包括心智障碍者职业教育、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等;涉及社会保障方面的提案6件,主要包括将残疾人事业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失能群体兜底看护、罕见病群体医疗保障等;涉及康复服务的提案6件,主要包括人才队伍建设、医学政策支持、精神卫生防治等;涉及教育支持的提案5件,主要包括自闭症患儿教育、特殊教育立法、人财物投入等;涉及托养服务的提案3件,主要包括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残疾儿童公益托管机构、孤独症康养中心建设;涉及辅助器具方面的提案2件,主要包括辅助器具医保、适配补贴制度;涉及体育和文化领域的提案2件,主要为博物馆美术馆残疾人服务和体育法的修订。

图片


(二)残疾人事业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持续衔接

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十四五期间,我国城乡和区域残疾人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农村残疾人在教育、就业、医疗、康复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还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赤峰市星之路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校长王欣会提出将残疾人事业纳入乡村振兴规划,统筹整合各类社会助残公共资源,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充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自治、法治、德治’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加强完善落实好残疾人各项优惠政策,有效保障农村残疾人全面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持续衔接,重点要提升残疾人生存的综合能力,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教育和医疗服务。该提案引发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与推进乡村振兴衔接关注和重视。


(三)多项提案聚焦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

2012年6月13日,国务院通过《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行政法规,标志着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步入了法制化轨道。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已不能充分满足广大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无障碍需求,有4位代表委员建议尽快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为促进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此外,还有代表和委员提出设立市级出行无障碍综合服务平台,在无障碍出行信息服务方面鼓励引导地图企业开发无障碍出行地图,推进聋人沟通无障碍服务平台和公交导盲系统建设,便利残疾人、老年人出行。

图片


(四)以心智障碍者支持性就业为代表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引关注

代表和委员们围绕支持残疾人就业不同方面提出了9件议案,在今年全国两会残疾人领域提案数量占比最高。比较突出的是心智障碍者支持性就业方面的提案,如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湖南省委副主委、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杨伟军建议构建教育、托养、康复和就业四位一体的职能培训,建立政策奖励扶持制度、建立良性商业生态鼓励制度、鼓励家庭成员参与机制、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大力推进心智障碍者支持性就业。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严慧英建议采用多元化办学形式,普及心智障碍者中等职业教育,鼓励培智学校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素养养成体系。可以看出,残疾人通过教育获得就业或创业能力,从而实现他们的个体发展和社会融合,构建以残疾人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帮助残疾人补偿缺陷、发掘潜能、提升技能和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图片


二、《纲要》发布,关注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

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全文发布。与去年相比,《纲要》突出了残疾人的发展能力,内容更为精准贴合残疾人发展现实需求。在社会保障方面,完善重度残疾人医疗报销制度转为帮助残疾人普遍参加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由全面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转为动态调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就业方面,由完善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转为优先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康复服务方面,由建设康复大学转为建成康复大学,促进康复服务市场化发展;无障碍建设方面,今年明确提出补贴110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


值得注意的是,《纲要》特别提出开展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十三五期间,7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如期脱贫,残疾人事业发展未来要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强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开展重度残疾人照护托养服务是预防“因残致贫”等现象出现的重要保障路径。《2020年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持证残疾人3681.72万人,从目前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的发展来看,还面临一些矛盾和挑战。


(一)残疾人托养照护需求与供给存在显著缺口

截至2019年末,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9941个,22.4万人接受机构托养服务,93.9万人接受居家服务,实际托养残疾人116万人。残疾一级(极重度)483.75万人,残疾二级(重度)1111.12万人,仅与483.75万人的一级极重度残疾人相比,托养人数不到30%。

图片


(二)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地域发展不平衡

从残疾人口分布地区来看,残疾一级、二级人数最多且过百万人口的依次为河南(132万)、四川(120万)、山东(115万),安徽(102万)共4省,共469万,占全国重度残疾人的29%,近1/3的水平。从全国托养机构分布来看,排名前五的省份为江苏(1965个)、浙江(1423个)、广东(1354个)、上海(836个)、安徽(432个),其中,江苏、浙江、广东三个省份占了全国近1/2的托养机构。但从托养人数来看,数量最多的前五省分别为:浙江(53万)、北京(59万)、天津(45万)、四川(43万)、上海(42万),北京、天津、上海托养机构数量未进入全国前五,但托养人数却排在全国前五之列,发达城市托养需求和能力更突出,中西部残疾人托养照护需要尽快发展。


(三)持证残疾人呈现老龄化特点,残疾人和老年人服务资源亟待融合发展

在持证残疾人年龄方面,0-14岁年龄段98.59万人,15-59岁年龄段共1989.98万人,占比54.1%,60岁及以上年龄段人员,共1593.15万人,占比 43.3%,可以看出,老年残疾人口从2012年的24.9%增长到2019年43.3%,增长了18.4%,老残趋势日益凸显。分省来看,2019年,上海市持证残疾人中老年人占66.8%,北京达到54.8%,老龄化较突出。

图片


(四)城乡社会服务资源不均衡矛盾突出

在持证残疾人城乡分布方面,农业户口持证残疾人2905.83万,占比78.9%;非农户口持证残疾人775.89万,占比21.1%。相对于城市社区,农村残疾人数量多、比重大,居住区域分散,加之受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导致农村残疾人缺少公平享受社会服务的机会,农村残疾人服务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更为突出。


三、残疾人托养照护发展趋势

(一)逐步完善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体系

托养服务对象需求具有多样性、连续性和发展性,托养服务对象本身也具有多层次、差异化的特点,重度残疾人基本生活照护,主要还是由家庭照护、上门服务形式的居家服务提供支持,日间服务更多回应残疾人多元化的需求,对于老残一体、一户多残等特殊家庭结构,更需要寄宿托养服务。从多元需求的融合发展出发,需要完善以家庭服务为基础、日间服务为支持、寄宿服务为补充,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现代社会治理要求相适应的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体系。


(二)探索建立以残疾人托养服务需求识别与评估为核心的评估机制

现行政策主要从户籍、残疾证、残疾类型、居住地、年龄段等方面界定了托养服务对象的基本规范性条件,而较少从现实照护需求和经济负担程度上进行界定,未来要探索建立以残疾人托养服务需求识别与评估为核心的评估机制,加快建立托养服务需求统一评估机制及托养服务评估员队伍建设。从托养服务需求出发,促进托养工作精细化管理。科学预测托养服务需求类型、程度和数量,指导服务对象选择最适合的托养服务,指导服务机构建设及提供精准化服务,系统加强服务规划与管理。


(三)促进专业托养人才队伍建设

《2020年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康复机构在岗人员26.4万,业务人员18.9万,康复服务人员队伍还需加快发展。要加快制定关于托养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项指导意见。鼓励托养机构根据需要配备生活照护、康复训练、心理辅导、职业培训与教育、社会工作等专业人员,优化托养服务人才培养、使用、激励、评价的政策及激励机制。


(四)重点关注农村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问题

农村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比较薄弱,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依然是未来残疾人服务的难点。要通过多种方式扩大托养服务供给向农村倾斜,强化面向农村残疾人托养服务的专业人才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岗位设置,重点推进农村贫困重度残疾人生活照护工作,切实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