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篮球日 | 运动向善:公益界如何携手体育共创美好生活?
2020-12-22 1934

微信图片_20201221171900.jpg

“你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12月20日,云南昆明,在2020希望小学篮球季“中国人寿杯三区三州邀请赛”活动结束之际,作为该项目的评估负责人的我,通过调查问卷向小球员提出了上面这个难免俗套的问题。


已回收的120个答案却令人惊喜。这些受益于姚基金项目的孩子,很多都表示要“像姚明叔叔”一样,“会打球”、“有爱心”、“为贫困山区孩子提供打球平台”、“能影响别人”……


种瓜得瓜。我相信,在这些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像篮球季这样的体育公益项目,已经给孩子们种下了“体育精神”和“公益情怀”的种子。


放眼当下的全国公益圈,我们欣喜地发现,不只有姚明和姚基金在通过篮球帮助青少年成长。在CPRI的校友圈,发掘体育运动的特质来实现特定公益目标的项目也比比皆是:最近备受关注的纪录片《棒!少年》呈现的就是孙岭峰培养一群“事实孤儿”通过打棒球逆天改命的经历;以残障儿童为服务对象的金羽翼,近期也开设了篮球训练营,帮助智力障碍的孩子进行大动作训练并感受同伴融合。


实际上,体育运动除了“强身健体”,还在心理健康、教育和个人发展、经济发展、幸福社区建设、外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因此,在慈善发达国家,体育运动常常被用来进行社会倡导或解决社会问题。比如美国有一个名为positivetracks的体育公益组织,推出“运动向善”(Sport for good)的慈善募捐项目,内容非常简单而富有创意:提供一个在线平台,鼓励运动爱好者为某个特定的慈善机构或项目发起募捐活动。他们将单项运动与社会议题进行配对,比如:踢球——癌症;投篮——反饥饿;跑步——社会正义;骑行——动物权利保护;游泳——清洁海洋;滑雪——教育;网球/板球——防止自杀;登山——气候变化;闪避球——减灾救灾等。这个项目获得Beyond Sports 2018年度全球奖之最佳合作者奖项。


说到Beyond Sports,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全球性体育公益组织,2009年在美国注册为基金会。Beyond SportGlobal Awards(超越运动全球奖)是这个机构最有影响力的活动,旨在庆祝、支持、提高认识并为利用运动帮助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的方式提供资金。2019年,该奖项设置指向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包括良好健康与福祉、优质教育、性别平等、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可持续城市和社区、和平与社会公正等。成立至今,这个基金会已经为世界各国的300多个组织提供了310万美元资金和超过950万美元的长期战略支持。2020年,随着全球大流行和体育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该奖项名单从往年的夏季推迟到12月15日才公布,奖项也大大减少,但Beyond Sport仍然坚持致力于利用体育的力量来治愈社会并创造积极的变化。


利用体育的力量来回应社会挑战似乎也成为国际性体育组织的共识。除了国际奥委会设立专门委员会来支持公益项目,国际群众体育协会(TAFISA)在2017年也公布“使命2030”计划,宣布要在2030年来临前的12年内,通过展现全民体育和全球体育运动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克服以下12问题的贡献,以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TAFISA“使命2030”瞄准的问题和12个主题目标

社会问题

使命目标

1.   恐怖主义,内乱,家庭暴力…

2.   男女机会不平等…

3.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缺乏受教育的机会…

4.   对“与众不同”的人缺乏理解、宽容和欣赏…

5.   游戏消失,导致身体上的无知,孤立,疾病…

6.   加速度的城市化…

7.   人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8.   丧失当地传统知识和遗产…

9.   腐败,不公平竞争…

10.社区解体…

11.疾病和随之而来的医疗费用猛增…

12.资源和财富分配不公…


1.    和平、发展与伙伴关系

2.    性别平等

3.    教育

4.    社会包容

5.    游戏与体育素养

6.    活跃城市

7.    环境

8.    文化遗产与多样性

9.    治理、领导力和诚信

10.社区与志愿服务

11.健康与幸福

12.经济影响和资源


回到我国,“体育公益”也日益成为一个主流。根据中国公益研究院的慈善月度分析报告,截至2018年3月,在各级民政部门注册、机构宗旨中明确表示支持体育公益事业的基金会已经超过70家。此外还有一些大型基金会设有体育相关的专项基金,作为常设机构在儿童体育教育、青少年运动员培养、退役运动员保障等方面发挥作用。从筹款的角度,慈善赛是一个典型的筹款活动,但是除了姚基金明星慈善赛,其他有影响力和高水平的赛事依然鲜见。相反,“步行筹款”这种接地气的活动成为近年来非常热门的活动。由于这类活动更加人性化、趣味化,参与程度较高,更能让公众接受,正逐渐成为各大基金会力推的公众参与项目,比如香港乐施会的“毅行者”、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善行者”、上海联劝“一个鸡蛋的暴走”、上海真爱梦想的“20KM徒步禅”、深圳壹基金的“为爱同行-公益健行”等。


但是总体来说,相较于国际组织高屋建瓴的大格局和系统设计,国内体育公益还显得自发和零散,缺少一个总体统筹和设计倡导的引领者角色。这需要体育界和公益界相互破圈、协作、融合。现在,时机已经来临,我们期待两大部门顺应“体育+”和“公益+”趋势,一方面是体育行业引进公益方法,让体育运动更有趣、更具社会性,从而提升社会各界对体育多元价值的认知和认可,吸引更多资源来发展体育事业,让每个人享受体育带来的益处。另一方面,建议公益界引进体育运动、让体育成为公益圈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植入体育精神,让慈善组织更有活力和魅力,让“快乐公益”与体育精神相通,在物质援助的同时,强调自愿参与、施受互益、精神力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