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引领 | 健康养老政策逐步聚焦,地方创新举措强化服务供给
2020-10-09 3048

要点

2020年7-8月,我国养老服务业呈现出4大特点

· 中央高度重视“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工作,黑龙江、宁夏等多省市编制本地养老服务业“十四五”规划;

· 中央有关部门从适老化改造、智慧健康试点和人才培养多维度推动养老产业发展,共出台7项与养老服务有关的政策文件,主要涉及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智慧养老应用试点、养老服务纠纷处理等方面;

· 多地出台更加细化、更具针对性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文件;

· 江苏、陕西、浙江、湖北根据本省情况,重点部署养老人才培训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监测发现7-8月全国养老服务业3个创新案例

· 浙江杭州“老青互助”等多举措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在帮助老年人获得更多日常生活协助的同时,缓解了年轻人在杭州的住房压力;

· 江苏南京养老托育项目可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有效降低了养老服务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建设成本;

· 山东青岛家庭在街镇一级引入具有医保和长期护理保险定点资质的养老机构,通过家庭养老床位提供更加专业、更高质量、可负担的失能失智照护服务。

健康养老政策逐步聚焦 地方创新举措强化服务供给

2020年7至8月,国家共出台7项与养老服务有关的政策文件,主要涉及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智慧养老应用试点、养老服务纠纷处理等方面。从内容上看,前述文件更加深入地回应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的要求。同时,有关部门还对社区医院建设和下半年民政服务机构安全防范做出了新的部署。

一、党中央高度重视“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多省市制定“十四五”养老服务业规划

8月上旬,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8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听取专家代表就“十四五”规划编制等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根据中国公益研究院监测,黑龙江、宁夏、河南漯河、安徽宣城等省市在编制“十四五”民政事业规划的同时,也在积极邀请社会力量编制“十四五”养老服务业规划。

二、国家从适老化改造、智慧健康试点和人才培养多维度推动产业发展

此次印发的《关于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是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的基础上对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推进方向;《关于开展第四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的通知》延续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实施“互联网+养老”行动的要求,继续推动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的试点示范;《关于规范养老机构服务行为做好服务纠纷处理工作的意见》是我国首次出台的关于养老纠纷处理的规范性文件,更深入和具体地回应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持续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的要求。此外,在“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这一方向上,《关于全面推进社区医院建设工作的通知》对社区医院建设提出了更规范的要求。

三、多地密集出台养老服务相关政策文件,政策方向更加细化、更具针对性

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7月到8月,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共出台17项有关养老服务的政策文件,区域主要集中于上海、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其中北京、大连由于疫情形势的变化,加大了对养老机构疫情防控;上海、江苏进一步规范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管理制度,率先开启《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的本地化应用;福建、四川强调建立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安徽合肥、贵州关注智慧养老的实施和发展,借助世行、法开行资金提升本地智慧健康养老的系统化、集成化水平;福建福州、广东佛山、宁夏不断推进养老服务发展、体系建设和质量提升,对本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政策性指引。另外,吉林推进“文养结合”,上海进一步深化养老顾问制度建设,深圳明确养老服务投资扶持政策清单,重庆印发老年健康和医养结合的管理工作规范。

四、江苏、陕西、浙江和湖北养老人才培养工作突出

(一)老年人能力评估受到高度重视,老年人能力评估师成为新职业

2020年7月,人社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发布了9个新职业,其中包括“老年人能力评估师”。根据人社部对新发布职业的介绍,老年人能力评估师是“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生活活动能力、认知能力、精神状态等健康状况测量与评估的人员”。至此,包括医护人员在内,我国共有13个与养老服务相关的人才资质。

(二)江苏、陕西养老人才培养力度突出,计划三年培养18万名养老护理员

近年来,全国多个省份持续推进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工作。根据中国公益研究院的监测,2020年8月,江苏和陕西出台养老护理员培训3年行动方案,湖北通过互利网开展养老护理员技能培训,浙江认定首批省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

2020年-2022年,江苏省将着力推进养老护理员、养老机构负责人和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培训工作,计划培训养老护理员13万人,专兼职老年社会工作者6700人,对所有养老机构负责人轮训一遍,全面提升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认定40家省级养老护理员实训基地,承担具体培训任务。为疫情影响,各基地优化培训方式,通过在岗培训、线上培训等方式,推动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提质扩面。

由陕西省民政厅、省人社厅、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养老护理员职业能力提升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今明两年陕西省将完成5万名养老护理员培训任务,到2022年实现所有养老护理员经职业技能培训后上岗的目标。陕西省已确定22家培训机构作为省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其中西安市5家,西安以外其他设区市和杨凌示范区、韩城市、西咸新区分别有1至2家,主要根据当地人口基数和老年人口规模设置。

8月,湖北省启动2020年养老机构护理员职业技能线上培训项目,全省1610个养老机构(含农村福利院)、9000多名养老服务工作者通过互联网学习养老护理技能。浙江认定首批7个省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其中3个是民营性质培训机构或养老服务企业,4个是公立医院或学校。

五、2020年7-8月养老服务业三大创新案例

(一)浙江杭州“老青互助”等多举措推动居家养老服务

7月,杭州长庆街道开始试水“老青互助”养老新模式,即从孤寡、独居等困难老人的实际生活情况及主观意愿出发,调动辖区单位年轻群体的积极性,以驻家生活互助的形式,形成年轻人、老年人居家结对的创新养老服务模式。“老青互助”养老模式指独居的老人免费给年轻人提供居住场所,年轻人则为老年人提供日常健康照看和简单的生活协助,两者同住在一个屋檐下,互相关怀、互相帮助。具体来看,杭州“老青互助”养老模式创新和亮点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

第一,“老青互助”通过住房共享的方式,缓解了年轻人在杭州的居住成本压力,为年轻人在杭州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可负担的住房条件。

第二,“老青互助”为老年人的社交与日常照料提供了更多支持性资源。相比于以往的“独居养老”,“老青互助”模式下的老年人在白天依然可以选择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服务,在晚间和周末则有一同居住的年轻人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交和基本照护的选择。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独居老年人的日常风险,降低了独居老年人在突发情况下无人照料的可能性。

(二)江苏南京养老托育项目可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8月,南京市出台《关于社区养老、托育、家政服务建设项目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的通知》。通知提出在南京市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中,符合《南京市公共设施配套规划标准》等规范要求,经规划资源部门核准,用于提供床位养老、社区养老院、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站)、老年人日间照护(日托)、老年人助餐点、0-3岁婴幼儿照护(育儿园、亲子园)服务等用房,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具体来看,南京这一做法的创新和亮点体现在3个方面:

第一,2014年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减免养老和医疗机构行政事业性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后,尽管各地多次出台有关扶持政策、减免相关费用,但鲜有省份、城市出台减免养老服务设施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的文件。

第二,随着城市地价的不断攀升,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成本也不断增长,南京免征养老、托育项目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有效地缓解了养老服务设施开发、运营方的成本,为更多养老服务供应商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便利条件。

第三,此次南京市《关于社区养老、托育、家政服务建设项目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通知》的政策执行期为2019年6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即在政策出台之前一年多时间内建设的养老服务设施也可享受配套费返退政策。

(三)山东青岛家庭养老床位破解居家社区医养难题

2019年12月,青岛市出台《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鼓励失智老人及其家属或监护人与街(镇)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签署三方协议,当协议涉及医疗服务、护理服务、康复服务、生活照料、助餐送餐、精神慰藉、助洁助浴等项目中三个以上内容时,则老年人家中可视为“家庭养老床位”。2020年8月,青岛60家街道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集中开业。至此,青岛已建成并开业运营这类养老服务中心82处,签约家庭养老床位4949张,吸引了40家知名养老服务品牌参与运营。到今年年底,全市将建成街道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98处,覆盖全市所有城区街道。具体来看,青岛市这一做法的创新和亮点体现在3个方面:

第一,青岛市在街(镇)一级引入具有医保和长期护理保险定点资质的养老机构,建立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在社区一级,将原有的城市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转型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作为整个街(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牵头者和提供方,具备中央厨房、照护设备提供、康复辅具租赁、长短期托养等功能,同时,对家庭养老床位服务质量开展监管。中心对服务站实行连锁化、品牌化、标准化运营和管理,并通过服务站签约家庭养老床位,入户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改变了以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应商服务能力不强、服务提供不聚焦的情况,提升了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质量,满足了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照护需求。

第二,引入具有医保和长护险资质的养老机构后,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支付能力得到提升。以往由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应商不具备医保或长护险使用资质,失能失智老年人的照护支出较高,对老年人及其家属来说压力较大,导致购买意愿不强。引入具有医保和长护险资质的养老机构后,老年人及其家属可以在家使用医保或长护险,其支付压力得到了缓解,购买意愿也得到了提升。

第三,青岛是国内最早统一民政、医保、卫健部门失能失智老年人评估标准的城市之一。在其他城市的养老服务实践中,多个失能失智老年人的评估标准共存的局面一直是困扰各地养老服务发展的主要阻碍之一。此次青岛统一失能失智老年人评估标准的做法,使得养老服务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进一步增强了老年人在获取失能失智照护服务时的支付能力,有效地促进了更多专业养老照护服务供应商参与市场竞争、提升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