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 | 王振耀院长阿拉丁夜话“全球动荡,公益未来”
2020-08-11 6711

8月7日晚,王振耀院长应邀参加《阿拉丁夜话》,与阿拉丁控股集团董事长、雁栖湖论坛发起人阳仁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文旅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裴歆悦,《中国慈善家》总编刘婉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大赛优秀选手龚凡,共话 “全球动荡,公益未来”。

1597109561106490.jpg

以下为阿拉丁夜话中王院长发言摘录

与西方相比,中国的公益水平如何定义?

最近几年我们推进了许多中美、中欧等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对话,与比尔盖茨、洛克菲勒家族等慈善家族进行很多交流。我的感受,中国的公益慈善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其实是非常雄厚的,我们只是公益呈现方式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就我国的公益水平而言,我们与西方的立足点不同。两种概念就让中西方慈善展现了不同的品格。西方慈善更强调个人,如慈善家的个人作为,中国慈善家所做的项目则不同。中国“慈善”的基础由来已久,中国“公益”的基础也由来已久。比如,宋朝开封时期以及二战时期中国人对待犹太人的大善就可以印证。

1597109840780166.jpg


慈善与公益的界定

中国目前的公益慈善环境与西方不一样,《慈善法》中尽量把公益和慈善的概念柔和到一起,因为在中国多年的意识形态中,慈善和公益是分离不了。就我们讨论的东方阿拉丁艺术支援项目而言,集团出钱,文化公司出人,能否再增加其他的环节参与?比如与当地政府合作,建立扶贫点等,不只是人员和财力的简单投入。

如何看待儿童的公益教育?

最近公益教育已经纳入大中小学必修课。一方面公益教育还需要人大、教育部、企业社会等推动规范。另一方面,我们需要重新发现公益教育的普遍性。哈佛大学最近提出一个议题,“爱和孝”,所有动物都会“爱”但是“孝”是动物不具备的。而中国对待老龄的“孝”拥有悠久的历史基础,当前“家国情怀”的价值还没有发挥出来 。我们需要探索公益教育的普遍性。

全球动荡,公益未来。我们需要重新发现中国之善,重新发现中国社会存在几千年的公益价值,“阿拉丁夜话”作为文化传承,其实就是公益,其实就是“善”。

文章来源:阿拉丁夜话0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