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机构介绍
首页
院长专栏

 导  读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企业反应迅速,积极加入抗疫战斗:捐物资、捐资金、捐技术,各企业第一时间响应。如今疫情趋于稳定,经济复苏,“企业责任”仍在继续。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接受了腾讯新闻“中国益公司”采访,他指出企业的公益行为,不仅纾困解难,更体现了社会品格和民族精神。他同时提到,企业善行获得正向回馈,远大于企业付出。这种良性的社会机制,对企业发展和社会提升,有多重正向作用。

受访人/王振耀  采访人/丁山

2020年伊始,中国迎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原有秩序,学校停课、工人停工……

特殊时期,举国上下合力抗击疫情,中国企业反应迅速,积极加入抗疫战斗:捐物资、捐资金、捐技术,各企业第一时间响应。如今疫情趋于稳定,经济复苏,“企业责任”仍在继续。

关于此次疫情,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告诉腾讯新闻“中国益公司”,企业的公益行为,不仅纾困解难,更体现了社会品格和民族精神。他同时指出,企业善行获得正向回馈,远大于企业付出。这种良性的社会机制,对企业发展和社会提升,有多重正向作用。

此前,王振耀曾担任多年民政部救灾救济司、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历经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以及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拥有丰富应急救灾及慈善管理经验。

以下为王振耀采访实录,为方便阅读,稍有编辑整理。

1 企业抗击疫情体现公共精神

半年前,疫情刚开始,企业就自觉行动,从全球各地采购口罩,运输到医院,发放给民众,要克服很多困难,包括进海关、联系飞机等。企业捐赠物资,为抗击疫情尽了全力。

此外,这次捐赠大家体现了合作精神。过去企业要捐物品,跟政府联系就行,但这次疫情限制比较多,也需要企业与企业间建立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所以,这次企业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合作,既和政府合作,也和社会合作,还有国际合作,建立了多种公共联系。

再就是,企业捐赠技术,展现出各种各样的活力。企业要在春节休假期间,尽快恢复生产,协助社会托起半边天,充分体现了企业的力量和作用。

所以,我认为这次疫情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企业捐出来的既是物资,又是智慧,体现了一种非常负责任的公共精神。

2 政企关系改善,促进商业转型

这次疫情企业捐赠,我认为改变了企业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过去复工复产都是政府重要的责任,企业有很多商业行为,官员怕被扣上腐败的帽子,所以与企业的联系并不是很紧密。但这次疫情后,特别在中央号召下,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得到非常大的改善。

企业为疫情做出这么多贡献,大众心理也开始关照企业,政府也是一样的。企业和政府与社会形成一种密切合作,像家人一样。我认为它是一种更好的商业逻辑:企业挣钱为大家,大家也会考虑企业,这种模式促进了中国商业的转型。

这次疫情,企业收到的正向回馈,远大于企业的付出。三到五月,中国出口了1000多亿元的医疗物资,整个社会都在积极应对复工、用工荒的问题。

我一直提“善经济”,就是商业向善,融合了社会公益和商业逻辑。就像这次疫情中,企业持续投入,并得到正向反馈,对企业发展和社会提升,有多重正向作用。

3 科技将与慈善公益紧密结合

还有一个特点,科技的应用,与社会发展实现了紧密对接。

10多年前,救灾设备的水平不高,但这次就结合得非常紧密。我们要感谢企业,比如北师大校门口就实现了非接触式测温,不再需要人工。这一次,科技与政府、与社会的需求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这次科技在疫情中的应用,我称之为“两对接”,一是对接政府的需求,二是对接社会百姓的需求。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弱势群体对科技的接受程度。在弱势群体“不会用、无法用”的地方,恰恰是需要科技再发明的地方,这要求企业用更缜密的科学技术研究来解决这些困难。

将来,科技对慈善公益的帮助会更加频繁,比如说大病救助平台,现在还存在一些医患矛盾和纠纷,如何用科技的力量去完善?再比如,各地推行垃圾分类,要如何用科技来提升效率?这都是公益慈善组织可以试着解决的。

为防控疫情,科技与公益慈善的结合有了一个好的开始,未来我们要真正让科技进入生活,让科技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既是做公益,又可以获得商业回报。

机构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是中国第一所公益研究院,由北京师范大学与壹基金于2010年6月合作成立。中国公益研究院率先提出“善经济”时代来领,立足于公益慈善、儿童福利、养老服务、残疾人事业、社会应急救助等领域,以行业研究为基础,以教育培训、行业交流与倡导为平台,以公益咨询与服务为重点业务引擎,致力于打造聚合全球公益资源的社会政策领域高端智库。2017-2019年,中国公益研究院连续入选清华大学、阿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智库大数据排行榜”百强。

文章来源:中国益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