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创新中传承
2020-06-13 2414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创新中传承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设立这个节日旨在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鲜活生动的文化遗产,这样的活态性表现为持续不断地在群体生活中被生成、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民族,不同社群的民众, 自发地在生活中创造的民间文化遗产, 与民族精神息息相关, 体现民族特色,为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

按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要求,在目前已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含子项)总数为 3145 项,省级代表性项目数量为 13087 项。共有40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医药传承的守正创新

中医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与藏医药浴法作为中医学的代表被收录到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137个传统中医药项目被收录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已有传统医药传承人  132 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0年初,举国上下齐心协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人们重新审视健康的宝贵意义,也重新看到了祖国传统医药在抗击疫情中的重要作用。中医药治疗方案被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 使中医药惠及更多患者。从救治情况看,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总有效率达90%以上, 有效缓解病情发展。我国主动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将中医的宝贵经验向全世界分享,并向意大利、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捐赠了中成药、饮片、针灸针等药品和器械。中成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球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医药以其出色的疗效、 低廉的价格赢得了国际上的广泛的赞誉。

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基本得到有效管控的时候,我们迎来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 “非遗传承,健康生活”。

近年来,中医药文化传承渠道日益多样化。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独特的医学智慧与文化符号, 被融入到人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中医药文创产品不断的现代化,潮流化, 贴近新一代年轻人的需求。文具图书、服装首饰、音像产品等领域都可以看到中医药文化的身影。 此类创新性的中医药传承方式, 将让中医药更加贴近大众生活,让中医药文化“活”起来。

文具图书

药用植物手绘笔记本、日历、书签等文具用品,收获大量热爱的中医药文化的青年人好评。

中医普及书籍一直是广大群众接触中医的主要途径,相关出版物的设计也在进行创新和突破。以“画说中医药文化”系列丛书就是其中的代表,该丛书包括《中医史画》《养生新画》《药膳趣画》三本分册,从中医药历史、中医药养生之道以及食养药膳的角度,分别阐述中医的魅力与价值;采用连环画的形式进行配图,可谓两种传统文化珠联璧合之作。 以中医药为主题的绘本、漫画更是把受众对象瞄准了少年儿童。

饰品配件

随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流行,  中药香囊等兼具保健与装饰功能的饰品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云南白药公司推出的“包治百病”挎包,创造性地将中药与跨包结合起来,深厚中医药文化底蕴与最前沿的时尚设计迅速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

音像产品:

短视频、音频等新媒介是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的信息获取方式,具有传播快,受众广的特点。 同时,借助新型传播载体,受众可以与信息发布者沟通,拉进中医与群众的距离。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可检索到大量的中医相关短视频, 其中包括中医理论普及,实用中医保健知识, 名老中医诊疗实录等等。最受欢迎的短视频up主粉丝量可达300万人以上。 在网络音频平台, 如喜马拉雅FM, 也收录大量中医知识相关内容, 最高收听量超过3000万 , 中医主播粉丝数最高可达70万人以上。

山西省中医院曾在2019年推出网红歌曲中医药版《生僻字》, 歌词集中展示中药、病症、 部位、穴位、脉络中的生僻字。“莨菪荠苨,菝葜葶苈,萝艻芜菁,茳芏茯苓”, 利用网红歌曲传播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创新传承的新尝试。网友直呼“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更有人表示,“高考完就选中医专业”。

     

结语

古老的中国传统医学来源于先人生活实践。创造性的传承方式, 极大地拉进了古老智慧与当代生活的距离,使古老文化亲近于日常, 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心。

“非遗传承进万家,健康生活你我他”, 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中华文化流传有着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遗产, 我们不仅要思考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每个人的心中,更要琢磨如何让利用创新性的传播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火”起来,这是非遗传承中值得深思的重要命题。

 

文章作者:

栾翔凌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慈善研究中心 副主任

冯驰轲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慈善研究中心 研究助理

文章来源:慈善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