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续两年,同时同地发生重大森林火灾
2019 年3月30 日,四川凉山州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着火点在海拔 3800 米左右,发生火灾的亚龙江镇里尔村森林面积23015公顷,占该镇辖区面积的30%。火势现场风大且风向不定,地形崎岖坡度陡峭,交通与通讯不便。火灾发生后,凉山州、木里县两级先期投入 689 人实施灭火,扑火人员在转场途中,受瞬间风力风向突变影响,遇山火爆燃,最终27名灭火人员和3名群众不幸遇难 [1]。
2020年,同样是3月底,28日凉山州马鞍山方向发生森林火灾。31日,前去支援救火的18名宁南县森林草原专业扑火队员和1名西昌当地林场职工在赶往火场的路上,受风向忽变影响,被大火包围,不幸遇难。4月1日,凉山州西昌市火场共投入森林消防、消防救援、武警、地方灭火队、应急民兵和群众等救援力量2600余人,航护飞机4架,消防车142台参与扑火工作 [2]。截至2日12时,此次火灾明火已全部扑灭,扑火工作转入清烟点、防复燃阶段 [3]。
二、山火扑救难,人为因素是引起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
四川省森林地区不仅是我国第2大林区——西南林区的主体,也是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和长防林工程的重点实施地区,全省有35个县市区和81个县市区分别被国家列为森林火灾高危区、高风险区,其中森林火灾高危区县市区占全国的 23.18% [4]。连续两年发生重大林火事故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为四川省三大林区之一和三大牧区之一,该州共有17个县市,其中12个国家一级火险县,5个国家二级火险县。凉山州位于干热河谷气候地区,干湿季节明显,冬春季气温较高,林地干燥,河谷风大,极易发生森林火灾。该区域主要以针叶林为主,冬季凋落物丰富,一旦发生林火,可燃物在气温、风力、地形等多因素的作用下,极易发展为地下火、地表火、林干火、林冠火立体燃烧,极难扑灭 [5],加之地势陡峻、河谷深切,道路稀少且难行,扑救人员极易在途中被困或遇难。
在“凉山州干热河谷地区森林火灾成因及防控措施探讨” [6]中,熊定伟等人认为自然条件只是间接影响森林火灾的发生和发展,不会直接引起火灾。该区域春冬季节降水少,但地质稳定,由雷击火和岩石崩塌摩擦、撞击等自然条件引起的森林火灾较少。因此,有理由推断凉山州绝大部分森林火灾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性用火,凉山州干热河谷地区居民区与林区交错或者毗邻,联系紧密,社会经济相对落后,部分地区采取较原始的刀耕火种、烧荒肥地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2.非生产性用火,主要包括祭祀、野外吸烟、放孔明灯以及小孩玩火、取暖做饭等情况;3.故意纵火,凉山州干热河谷地区植被稀疏单一,很多村民故意烧掉冬季枯萎的老草,等开春后长出嫩草,进行放牧。
据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3月26日通报,仅3月17日至24日一周时间,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共接报处置森林火灾56起,因灾死亡5人 [7]。值得关注的是,56起火灾中,虽有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客观因素,但绝大多数是人为原因引发。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消防能力发展受到限制,更易发生伤亡
凉山州属于我国极度贫困的三区三州地区,地理环境艰苦、经济发展极度落后,相应的消防设施配备和能力发展也受到限制。据2019年7月发表的论文《西部复杂性地貌地区消防规划评估与建设研究——以凉山州区域为例》 [8]调研,在凉山州604.23万公顷土地上,只有19个分布严重不均衡的消防站、30个消防队伍、不足3000个市政消火栓。并且各地区供水系统独立建设,难以统一调配,很多时候都要依赖村民自发组成的“打火队”、“扑火队”灭火。此次火灾中,凉山州各级各类的1.8万名扑火队员中专业扑火队仅有1318人,民兵综合应急救援队4264人、半专业扑火队12042人,半专业扑火队的人数近专业扑火队10倍 [9]。而非专业人员往往不配置防护级别的服装、面罩等装备,民兵们最常使用的工具是打火耙——木棍的一侧呈拖把状捆着废弃外胎。村民志愿者的装备更加简陋,用的是镰刀和铁锹 [10]。非专业人员日常培训、演练难以保证时间和质量的要求 [11],只适合从事运水、巡护等二线工作,在复杂地形遇到大型山火时,更易发生伤亡 [12]。
四、澳大利亚的森林火灾监控和志愿者动员经验值得借鉴
澳大利亚森林覆盖率高,林火发生频率高,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林火消防经验。其境内各地建设有高山瞭望塔,高火险预警时能进行24小时观测,同时还构建了消防队员巡逻、飞机巡护、红外监测、GPS空中定位、卫星遥感技术监测、航拍和空中扫描探测等组成的全方位监控体系。在2019年蔓延了四个月的澳大利亚特大山火中,新南威尔士州的“社区志愿者消防队”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州有两个消防组织,“新南威尔士州消防与救援队”主要负责城市地区的消防工作,而“新南威尔士州农村消防局”(RFS)主要负责林区防火。RFS有900名付薪人员和7万名志愿者成员,整个组织分成超过2000个以社区为基础的消防队,是世界上最大的志愿者防火组织。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使当地森林火灾的扑灭有了强大的人力基础,此种模式可以用最小的成本调动最多的人 [13]。居住在当地的志愿者是距离火场最近的人,熟悉当地可燃物、天气和地形情况,也对保护自己的家园和财产有强大的动力。在当地,年满16周岁的公民均可申请成为志愿者,他们要接受为期6个月的培训,学习抢险救灾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一旦成为志愿者,就要随时准备被召唤,奔赴灾害现场,即使没有灾害发生,普通志愿者每周也需至少在消防站工作6小时。
五、社会力量是应急救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公益力量助力消防事业以帮扶救助和宣传普及为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14]第二十六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建立由成年志愿者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单位应当建立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与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合作,联合培训、联合演练,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的能力。以《四川省突发事件应对办法》 [15]为例,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依托公安及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建立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依托民兵预备役、矿山救护、卫生救护等力量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指导、协调应急志愿服务工作。早在2008年,中央文明办、公安部、教育部、全国总工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十三部委就共同倡导开展了“中国消防志愿者行动”,引导广大社会成员关注消防安全、参与消防工作 [16]。以山东省菏泽市花城义工公益服务中心为例,服务中心成立了花城消防志愿者服务队,在社区、学校、商场等地,成立了“社区消防志愿者支队”和“学校消防志愿者支队”,促进了所在地消防志愿者服务队的组建和发展 [17]。
目前,我国大多数公益组织对消防事业开展的公益项目的首要关爱对象是消防员自身,如广东消防救助基金会、浙江消防公益基金会基金会、山东济宁市消防公益基金会、中国拥军优属基金会的关爱消防专项基金、中华思源扶贫工程基金会芭莎慈善公益基金的“真心英雄”项目等,这些基金使众多一线消防员的生活得到了更多保障 [18]。
除了对消防员及其家属的帮扶与救助,一些公益基金会也会宣传消防知识、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如福建省消防事业发展基金会,浙江安居防火救助基金会,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消防安全公益基金 [19],这些基金通过组织多次消防公益活动宣传活动,助力提高当地消防条件和群众消防技能。
据不完全统计,共有至少7家社会组织,对2019年“3.30凉山森林火灾”,开展了至少11个公开募捐项目,筹集的善款主要用于英雄家属关怀与帮扶,其次用于在当地及周边地区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升社区、学校应对灾害的能力。其中,壹基金将总筹善款的16%,与当地政府、社会组织合作,计划用于为受火灾影响的附近10个社区、15所学校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培训、应急备灾物资、应急预案和演练、志愿者救援队建设等活动,提高当地应对灾害的能力。北京平澜公益基金会除了向全国范围内受火灾影响的民众提供救助外,还计划用60万元来培育社区灾害响应人,进行防灾教育 [20]。
今年3月30日,针对突发的凉山州西昌市森林大火,壹基金紧急启动启动“壹家人支援凉山大火”公益项目,通过轻松筹·轻松公益平台发起公益筹款,第一时间向灾区送去了睡袋,帐篷等物资 [21]。
六、为减少悲剧发生,社会力量应协助补齐重点地区森林防火的短板
(一)协助加强社区消防志愿者队伍建设,提升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公益组织可联合有关政府部门,为志愿者队伍的构建和运行提供资金支持、物资保障和智力支援,构建更为专业和完善的志愿者队伍培训机制和内部制度。
(二)关注林火多发地区的防火教育工作,结合扶贫攻坚减少火灾隐患。如帮助农户调整传统农事用火习惯,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加大入户宣传力度,为农民寻找致富新方法,推广文明祭祀等。
(三)向基层专、兼职扑火队伍捐赠符合标准的专业防护设备和扑火装备、定位仪器等,减少人员伤亡。
(四)组织社区群众定期清除火灾隐患、维护防火带、巡查野外用火、制定应急预案以及开展消防演习等活动,防患于未然。
(五)协助完善森林火灾高发地瞭望塔、林火视频监控等监测系统,进一步提高森林火灾远程瞭望监测能力。
(六)支持国内相关远程遥感探测、林火监测产品或防火材料研发企业的研发工作,推进森林火情探测的精细化准确化和防火灭火装备产业的发展与高科技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 四川凉山森林火灾,30名扑火人员遗体全部找到,有扑火队员被迫跳崖求生,新京报,https://www.sohu.com/a/305359549_391294,最后访问时间:2020年4月4日。
[2] 四川凉山西昌火场灭火行动通报,中国应急管理部,https://www.mem.gov.cn/xw/jyll/202004/t20200401_346479.shtml,最后访问时间:2020年4月4日。
[3] 四川西昌市经久乡森林火灾取得重大战果,四川省应急保障厅, https://yjt.sc.gov.cn/0001ecee946d5e4241a0852204b2aab9f8df.html,最后访问时间:2020年4月4日。
[4] 木里森林火灾为何一定要救[J].湖南安全与防灾,2019(04):60-62.
[5] 熊定伟,李梅,王腊梅,余超,韩珊.凉山州干热河谷地区森林火灾成因及防控措施探讨[J].四川林业科技,2014,35(05):94-97+69.
[6] 熊定伟,李梅,王腊梅,余超,韩珊.凉山州干热河谷地区森林火灾成因及防控措施探讨[J].四川林业科技,2014,35(05):94-97+69.
[7] 国家森防指办公室安排部署近期森林火灾防控工作,人民网,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20/0327/c1008-31650951.html,最后访问时间2020年4月3日。
[8] 张子洋,朱杰.西部复杂性地貌地区消防规划评估与建设研究——以凉山州区域为例[J].安全,2019,40(07):54-57+62.
[9] 我州筑牢森林草原防火墙 1.8万名扑火队员整装待命,凉山新闻网,http://www.ls666.com/2020/0305/57437.html,最后访问时间2020年4月3日。
[10] 凉山基层防火之困:多数山火由村民不当用火引发 志愿者拿镰刀铁锹扑火,腾讯新闻,https://new.qq.com/omn/20200403/20200403A0SZKK00.html?pgv_ref=sogousm&ADTAG=sogousm,最后访问时间2020年4月3日。
[11] 政能亮丨西昌森林大火:防火专业化不能再拖了_,凤凰网评论_凤凰网 https://pl.ifeng.com/c/7vJtgPLDnEG,最后访问时间2020年4月3日。
[12] 成立三月即上火线 民兵“专业扑火队”缘何集体牺牲,财新网
http://china.caixin.com/2020-04-01/101537240.html,最后访问时间:2020年4月4日。
[13] 澳大利亚山火,为什么扑不灭,新浪网,https://tech.sina.cn/d/zr/2020-01-12/detail-iihnzahk3570847.d.html?vt=4&cid=38718,最后访问时间:2020年4月4日。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7-08/30/content_732593.htm,最后访问时间:2020年4月4日。
[15] 四川省突发事件应对办法,找法网,http://china.findlaw.cn/fagui/p_1/368937.html,最后访问时间:2020年4月4日。
[16] 中国消防志愿者行动实施意见,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guoqing/zwxx/2011-10/01/content_23536937.htm,最后访问时间:2020年4月4日。
[17] 花城义工铸就防火卫士,组织社会消防公益活动近200次,齐鲁晚报,https://news.qlwb.com.cn/detail/6318079,最后访问时间:2020年4月4日。
[18] 关爱、助力消防英雄,公益组织在行动,传送门,https://chuansongme.com/n/3121313048117,最后访问时间:2020年4月4日。
[19] 关于批准成立消防安全公益基金的决定,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官网,http://www.cswef.org/cswef/publicity/detail/id/267.html,最后访问时间:2020年4月4日。
[20] “凉山扑火英雄”已获捐14827320.58元,澎湃网,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409605,最后访问时间:2020年4月4日。
[21] 壹基金响应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森林火灾行动简讯,壹基金,http://www.onefoundation.cn/index.php?a=show&id=1160&m=article,最后访问时间:2020年4月4日。
文章来源:慈善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京师大厦1003A(100875)
Add: Rm.1003A Jingshi Building, No.19 Xin Jie Wai Street,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875, China
Tel: +86 10 5880 1928-801 Fax: +86 10 5880 1966
Copyright @ 2010-2011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