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机构介绍
抗疫聚焦
媒体动态

院长 | 王振耀针对疫情十大反思:未来公益怎么走?

编者按

当前,我们面对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遇到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政府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社会力量的角色也不可或缺,社会组织就在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协同作用。


正如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应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危机,“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既有经验,也有教训。”“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


对于社会组织在抗疫中的“经验”和“教训”,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兼社会应急救助研究中心主任王振耀认为,大疫与大灾,都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包括捐赠款物与志愿服务。“社会组织到现在为止,表现是极好的,经得起考验,和政府也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但他同时也承认,“这是一场特大疫情,考验太大了,要总结经验,很多不足也可以进一步调整。”


王振耀院长2008年9月之前一直在民政部的救灾救济司工作,做过8年救灾司司长,此前还有好几年担任副司长,参与1998抗洪以及后来的各种各样的救灾、救济工作。所以在疫情期间,王振耀院长因其资历和专业接受了多家媒体的采访,同时参与了数个相关网络论坛或沙龙,对疫情灾害的应急管理及社会组织的表现提出自己的反思和建议。


王振耀院长是我们非常喜欢的一位公益前辈,读他的文章,听他的演讲,时常有热血沸腾之感,他能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慈善的热爱,也能开启你的公益智慧之门。


总结经验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但是经验何在,不足又有哪些?小编翻阅了王振耀院长的诸多访谈内容,摘录了王院长的十条“反思”,相信他的反思会带给您不一样的思考,从中或许能悟到公益发展的新思路。




王振耀总结疫情十大反思思维导图

image.png

1. 社会组织的功能弱化

社会组织的功能弱化是一大教训,这体现集中在社会组织接受捐赠没有分配、调度的独立功能;同时没有指定哪个部委或部门来负责接收、协调捐赠,地方政府、红十字会或者指定几个慈善组织无法负责,这给民间组织行动带来了一些挑战。

社会组织参与救灾的政社协同,要从实际来看,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这块要纳入到国家的应急救援体系,确实存在缺陷,是需要我们尽快着手弥补的。


2. 缺乏救援物资清单的意识与操作办法

这是思维逻辑的缺陷,比如只是要求武汉应治尽治,但只有8000张床位和潜在的49000个确诊患者的矛盾如何解决?所以善知识体系的拓展任务艰巨,对大爱与大善的专业化提出了要求。

救援物资的清单,这其实是一个工具。就是大家坐下来摆一摆,你到底需要什么?需要多少?什么时候需要?其实这个建议,我们也是针对当时武汉紧急情况特别提出来的,希望能不能通过物资清单来形成一个很好的机制。


3. 社会组织不要等政策

你先把老百姓困难解决了,不能说他的困难因为没有政策所以我不能动,我看现在有个别地方管理人员有这种现象,说什么你不符合政策我就不批准甚至还要限制。我当司长的时候,对地方的同志就说这样的话:“符合什么政策呢?老百姓的需求就是最高的政策。”你把老百姓问题解决了,然后再来说政策完善。在大灾时期特别要这样才行!

我们不能等政府弄好了,“来来来,你来吧”,我们再过去;我们要主动找过去,有的地方我们可能还会碰几鼻子灰,那就再调整嘛。现在不是说走在政府前面,而是党和政府都提出要求之后,我们社会组织怎么化为自己的项目、行动,怎么去和政府对接。


4. 基金会不能做成政府组织

基金会是政社协同中的重要枢纽,是凝聚社会资源的重要载体,也是社会资源的转换器,它等于是把大家的捐款再进行合理的调度、消化,化为各种各样的社会项目,包括政社协同的项目。有一个发达的基金会行业,是整个社会力量参与推进政社协同非常重要的抓手。

基金会不能做成政府组织,我们做的很多项目应该更有互补性,同时应该有倡导,有引领,有灵活性,周期要短,不能像政府的政策一样,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治理机制、良性的政社关系。


5. 加强党建是行业发展的机遇

一说成立党的组织,好像就不行了,好像我的主动性就没了,这不好,其实这些都是大家过去可能不太理解、不太熟悉的地方,我们慈善组织确实也要善于学习,真正把党的领导与慈善事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社会在加强党的建设时,要注意总结很多地方的经验,把党的领导这套体制,化为我们社会组织包括基金会发展壮大的一个机遇。党送给社会组织的一份礼,我们应该接收下来,善于把它转化成为我们行业发展、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让我们社会组织真正能够得到赋能,更健康、更发达地成长起来。


6. 基金会成绩的展示远远不够

很多记者甚至发问,好多基金会怎么都没有声音啊?只是在自己的官网上登了,好多人都不知道。我是因为当一些基金会的副理事长、理事,所以才知道,它们都进行了几千万的捐赠,做了很多工作,但没有展示。基金会的整体形象在社会上还不够,没有把我们做的成绩展示出来。


7. 慈善事业需要专业化管理

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是专业化管理亟待提升,需要与社会服务能力有效结合。每逢大考,就是考我们的专业化。光苦干不行,我们的项目要专业化,日常工作要专业化。今后公益慈善力量的发展按照专业要求,尤其是医务社工需要进一步发展,一旦疫情发生能够赶快进去,现在看来力量很弱很不够。各类社会组织、慈善组织都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专长、特殊功能,而不仅仅是一般性的志愿者和慈善组织。

中国的慈善事业和慈善组织的发展需要具有专业管理的人才和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全面参与到管理与服务过程之中,这是未来社会组织特别是社会服务机构和各类公益慈善组织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运营及管理的基本挑战。不仅管理人员要专业,还需要专业管理技术、专业管理标准和专业管理程序的支撑。


8. 税收已成为慈善事业做大做强制约

近年来适合中国慈善行业发展的税收优惠体系初步成型,但还存在着一些障碍。

税收特别是慈善信托的免税问题已经成为是目前制约企业、个人捐赠以及公益基金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一个突出问题,包括股权捐赠在内的各类非现金捐赠、公益组织投资收益的税收以及慈善组织就业人员的工资收入标准等,尤其是慈善法如何进一步落实为各类具体的行政管理规章,都是公益领域的热点议题。


9. 开展交流对话

中国建立现代慈善体系,提高管理水平,需要的是开展积极的社会对话,包括政府与民间的对话、民间不同类别组织之间的对话等,以促成全社会对于慈善法的广泛共识。要注意设计好我们的项目,通过这次疫情应对,包括湖北、武汉的社会恢复重建,希望基金会更有意识、更加自觉地把接收的捐款和政府的资金,通过我们的工作连接起来,形成一种良性的政社协同机制。机会就在眼前,就在现在。

慈善组织之间要加强联合协作,做好专业化的分工。一个地区也好,不同的领域也好,大家要经常进行多方面的合作,才能形成合力。


10. 组建大的社会力量的联盟

可以考虑吸收其他大灾救援的经验,针对这次疫情来做适度的调整,比如说我认为要组建大的社会力量的联盟。红十字会能不能和慈善会系统,和其他的更多社会组织力量,建立起一种联盟、联合的行动,大家互相打配合,都合作起来,相互搞一个分工,实现信息统一,比如需求 1 万个口罩,我这边大体上供应了 3000 了,你那边 7000,能不能解决,或者说给政府汇报,寻求资源支持,都把信息沟通做起来。

对于在北京、在全国的各种组织,可以运用互联网的手段进行联合,实现社会救助大联网。你们重点是哪个地区,我们重点是哪个地区,你们重点是哪个医院,我们重点是哪个医院,你们重点是哪个区,我们重点是哪个区,大家各包一块,能不能这样,可以多尝试。


文章来源:善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