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机构介绍
抗疫聚焦
政策建议

政策建议|王振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应对的十项建议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与应对是当前国家治理面临的重大课题,如何处理好这一问题对于实现治理现代化至关重要。对此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在接受《国家治理》周刊采访时,从疫情防控与进一步推进治理现代化的角度进行初步分析,提出以下十项建议:

首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体系建设需要全面加强。鉴于此次疫情影响波及全国各地,全国31个省市区与港澳台地区均启动了高级别的应急机制。当前我国已有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亟需将其上升为法律,对此建议尽快制定出国家层面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以进一步将应对的机制法治化。


第二,全国各个地方均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应急响应,其涉及到群众生活安排、谣言处理、社会秩序的稳定等多个方面,实际上,我们可以说是整个国家进入到了一级应急状态,为此建议国家应急体系中的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两大应急预案相继启动,形成全面应对态势。


第三,从治理现代化的角度看,需要尽快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案。预案一定要全面加强操作性、程序性和责任性,包括涉及多少人口、多大范围需要启动什么级别的应急响应,什么级别的人员在什么时候到达现场并承担什么责任,以及处置疫情的基本方式,物资保障的体制、标准与方式等。


第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疫情防治,尤其是在紧急行动阶段,需要制定相对独立的预案。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红十字会系统的职能至关重要,建议正式将红十字组织确定为社会组织的重要枢纽之一,承担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职责,同时加强红十字会系统的应急能力建设,以及对红十字系统的组织管理。


第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需要尽快调整。现在看来,几个主要的应急系统还是要有各自的物资储备库。前一段调整,将救灾仓库等物资储备整体划归中央储备库管理。基于这次事件对物资调度环节造成的挑战,可以看出物资储备还是要更为专业化。国家储备库可以制定标准,统一规范,但具体管理还需更多依托应急管理机构。


第六,志愿服务的专业化需求十分紧迫。从疫情防控的需要看,一般性的志愿服务还是不够的,一定要有专业的公共卫生服务志愿者队伍,并且要大力发展壮大。需要结合医务社工队伍的建设,在每个社区建立起医疗志愿服务的联络员队伍,确定专人进行专业的培训,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


第七,需要形成全国性支援的对口化机制。汶川救灾的经验证明,在大灾面前组织十四亿人口的捐赠与支援,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宝贵精神传统,而捐赠与支援的具体组织还是要以对口为主。究竟到哪一个层级需要启动对口支援的机制,还需要有一定的量化数据依托。比如,疫情到一个省还是多个县、市就需要启动一定的对口支援?需要予以深入研究。


第八,国家疾控中心需要加强系统化的应急指挥服务体系建设,设立专门的应急信息中心和地方分中心,对日常的信息进行全天候监测。2018年机构改革赋予国家疾控中心九项职责,第一项职责即是: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环境与职业健康、营养健康、老龄健康、妇幼健康、放射卫生和学校卫生等工作,为国家制定公共卫生法律法规、政策、规划、项目等提供技术支撑和咨询建议。建议在这些职责中增加提供体制性的应急技术与信息支持的功能,同时充实一定的机构和人员。在应急部下属的国家减灾中心,多达近70万人的灾情信息员已普及到全国每个村庄与社区,这一经验,可以参照。


第九,谣言处理与舆论引导机制需要加强。面对大灾大疫,难以避免各类谣言的产生,此类现象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处理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及时应对。此次疫情处理与应对的各个环节均有不少谣言,大多也都得到了较为及时的处理。对此,要总结经验,一方面加强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引导,以避免社会恐慌情绪。


第十,专家与咨询机制需要充实。这次疫情应对的经验表明,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专家团队在关键时刻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建议加强专家在疫情应对中的作用,在应对机制中,设立多领域的专家委员会,不同环节、不同领域共同合作,形成高效的应对机制,以推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的不断完善。


文章来源:《国家治理》周刊2月甲乙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