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机构介绍
抗疫聚焦
媒体动态

热点回应 | 王振耀解析为何“捐得多到位少”?

近日,有关“捐赠那么多,为何疫区物资仍然紧缺”的话题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民政部原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2月3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电话专访时称,出现这一现象的关键恐在于统筹协调出现问题,并提出对捐赠物资采取分流、供需对接、减少程序和中间环节等建议。

从2001年夏天就任中国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到2008年9月组建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并担任司长,王振耀曾多年从事与慈善捐赠和社会救助相关的工作,并深入一线参与汶川地震后的物资救援。

“汶川地震一周左右,救援物资分配也一度出现比较混乱的局面。此次肺炎疫情虽然灾情不同,但都是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在救援物资分配方面面临相同的情况。”王振耀说。

他介绍称,汶川地震发生时,成都火车站的货运装卸能力大概是100车皮,后来扩大到300车皮,但到物资援助高峰时,发往成都的货车是1800车皮左右,此时的“瓶颈”现象非常明显。

王振耀称,既是突发事件就无法预知,更没有提前准备的时间,只能靠应急反应和统筹调度机制。目前武汉的接收能力高于当时的成都,但当捐赠物资价值达到数亿元(人民币,下同)甚至几十亿元、上百亿元时,仍然会出现“卡顿”情况。

来自全国各地的海量捐赠物资在相对短时期内集中到达,6家接收单位,尤其是物资相对集中的湖北和武汉红会势必形成库存积压、甚至一时难以接收。这其中,货物装卸验收、检验产品是否合格、多层审批等环节,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精力,也会延缓救援物资落实到位的时间。

王振耀称,汶川地震后为了解决救援物资顺利有效接收的问题,提出了“一省对一县”的办法,即不同地区的捐赠物资对口援助不同的受灾县市。此次疫情的物资救援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比如“一地对一院”的方式对捐赠物资进行分流,并将检查验收环节下放到医院,一方面将压力分流;另一方面,专业人员对产品是否合格更有发言权,也能提升物资对口的精确性。

现在,有关方面已发布公告,对捐赠流程做出适当调整:境内外单位或个人如有定向捐赠意愿,可与定向捐赠医疗机构直接联系,确认后可以将捐献物资直接发往受捐单位。

王振耀认为,加强对接的透明性和针对性可以缓解供需环节出现的问题。有关部门应该像国家卫健委建立疫情通报“日发布”制度一样,汇总每家医院对各种物资的总需求,以及每日大致需求并及时通报,形成捐赠方和受助方的有效对接。其它物资再根据需求发放到社区和相关单位。

精简审批流程、缩短供应链和中间环节,是王振耀的又一建议。他称,此前中央已要求各地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在这一特殊时期更应该特事特办,确保救援物资第一时间到达最需要的地方。在这场抗疫大战中,医院就是前线,他们需要什么“炮弹”就要及时供给。

在这场因救援物资分配问题引发的舆论热潮中,湖北和武汉红会成为“风暴眼”,甚至连带整个公益慈善界也受到质疑。王振耀称,他理解此时外界的心情,但不能因噎废食、一叶障目。在重大灾情和疫情面前,慈善组织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和平台。

来自中国慈善联合会的最新数据,也再一次证明了中国慈善组织的重要平台作用——截至2020年2月3日0时,中国慈善联合会监测到全国用于此次疫情防控工作的慈善捐赠共计172.87亿元。这个数据还只是从公开信息监测统计所得,仅为不完全统计。仍有大量捐赠尚待披露或通过非公开募捐的形式开展,无法有效获取或未能及时发现。

王振耀称,这场抗疫之战是举国行动,需要大家齐心协力,专业、科学、智慧应对。有问题需要及时指出,但一味埋怨和批评并不能解决问题。作为慈善组织,应该做到对捐赠钱物去向的公开透明,有理性、有针对性地引导捐赠,并及时发声,有底气、有勇气面对外界的问题并作出解答。社会各界也应在对慈善捐赠进行监督的同时,与所有爱心人士和慈善组织一起,以疫区需求为中心,结成抗疫防线。而中国慈善力量在此次抗疫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慈善体系的现代化建设也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