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机构介绍
首页
院长专栏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为支援湖北疫区开展救治和防控工作,全国层面的社会捐助规模在不断增长,社会各界、慈善组织、企业、志愿者、爱心人士慷慨解囊,踊跃捐赠财物,捐助力度空前。

在这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医疗物资短缺是疫区一线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难题。由此引申出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建立科学高效的物资募集和分配机制。

       “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往往涉及重大的物资调度,需要合理规划体制,简化相关程序,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共同应对这样一场疫情。这是非常重要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  在本次疫情期间,接受多家媒体针对疫情援助多角度采访说道。

      现将王振耀院长的核心思想整理如下。



1. 疫情援助需以前端需求为导向

新冠肺炎疫情发展到现阶段,实际上是对整个物资供应保障体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挑战。目前造成物资短缺的原因,是救援物资在调度过程中出现的运转不尽通畅的问题。医院都直接在网上呼吁募集物资了,实际上是各省市物资调度整个出现失灵的信号。

整体募集机制的搭建应该以前线需求为标准,前线需求的主体包括一线医院和重点社区,物资供应方就包括政府部门和相关慈善机构,后者直接化、短线对接前者。就像汶川救灾时一个省对口援助灾区一个县那样。举例说,武汉市红会可以只负责协和等几家大医院的物资,或几类物资,哪家医院物资紧缺了,就找哪家基金会,基金会也对调度物资的数量、方向很清楚。

其次就是前线物资信息需要透明化。目前来看,大家都对灾区情况并不清楚,每家医院需要多少物资?重点社区需要多少?全国层面的医院又需要多少?他们的需求满足了多少?只有掌握前线物资的具体需求量,才能直接根据医院、社区需求短线供应物资,需求信息有时不一定准确,但在应急时期,不准确的信息也比滞后的信息有用得多。

这次疫情跟SARS不一样,大量医护人员进入疫区后,医院的医用物资供应出现了混乱,有一点不规范。在国家的物资保障体系建立之后,下一步,社会援助应尽快建立以医院和社区为重点的物资供应体系。

从目前来看,我们急需根据疫情发展的实际,调整应急管理的机制,这些都是在符合法律的范围内进行。比如,现在在武汉,患病进医院不方便,应该就征用一定的宾馆,或者一定的餐厅,建立一套补充性的、辅助性的疫情防治辅助体系。从现在的疫情发展看,人数过百是一个量级,过千又是一个量级,要根据不同的量级,实施不同的对策。

2. 红会不能不要,但要发挥有效的救援功能

湖北省红十字会所负责区域是全国疫情的前线,但是现在却变成了一个负责收发的机构,连分配都没有,也没有救援,就是一个物资捐赠的接收站点,这不是红十字会。红十字总会的领导应与地方协调,依法恢复红会的积极的、国家法律所赋予的、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特别救援职能和职责。

把钱捐给前线是没有问题的,但这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医院是我们抗击疫情的前线阵地,需要“炮弹”的时候物资要及时供应。但现在的情况是,医疗物资“一装一卸一调动”,对前线医院来说已经晚了。时间是关键,物资捐助到了,医院等着分配,但是环节多,能不能把装卸分配的环节省去?

红十字会应把一线医院的需求信息较为系统地整理、公布,引导社会捐赠、物资供应更加有序和有效,甚至能够进行定向的募捐。就是说,能不能把灾区的一线需求,大体做一个计算,让社会捐赠的时候有个数。这样就不是在救灾仓库中等着接收、登记和装卸,而是让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直接到医院,主动来上门服务,甚至说建立起一种联络员制度,跟医院之间保持一种密切的联系。

大家对红会寄予的期望很高,他们可能也是有很大挑战。因为前一段主要是红会没有承担起法律赋予的职责,比较被动。作为社会组织,要承担更多责任,如果红会这样的机构都没有行使起主动援助、救助的社会组织功能的话,那别的社会组织谁又有超过他们的能量?《中国红十字会法》在 2016 年已经修改了,有这个法就得按这个来办,所以期待会有一个转折。

3. 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互动机制,公开物资需求情况

政府和医院应需求信息较为系统地公布出来,引导社会捐赠,以及物资供应更加有序和有效,甚至能够进行定向的募捐。同时加强对接的透明性和针对性可以缓解供需环节出现的问题。有关部门应该像国家卫健委建立疫情通报“日发布”制度一样,汇总每家医院对各种物资的总需求,以及每日大致需求并及时通报,形成捐赠方和受助方的有效对接。其它物资再根据需求发放到社区和相关单位。

目前,网络平台上民间公益性团体的捐助规模也在不断增加,其中不乏有影响力的个人和团体通过社交平台搭建自发性的民间公益性团体,自行选购物资进行捐助。这种现象是很好的,是对捐赠体系的调整补充。用互联网平台公示这种募捐,可以促成捐助体系中信息公开化透明化,不仅提高了捐助的及时性,对其他民间捐赠的物质保障也提供了一定的参照。

4. 政府应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形成有效的调配和处理的机制

目前是需要中央、地方政府和慈善机构都能尽快达成共识,整个捐助体系的搭建只由湖北省层面来做是不够的,需要上一级下沉:省来调动市,中央来调动省,由全国性基金会来协助武汉调动物资,武汉再根据各县区医院、社区情况进行布局。

应该尽量根据现在疫区的需求,社会力量、市场力量跟政府之间形成一种很好的对接,尽到各自的职责。政府负责保基本、保重点,比如在应急资金的拨付上,一笔救灾款24 小时就拨给前方,就让他们及时来调度。而社会组织保灵活,不要用一种力量完全取代。

尤其是应急管理,政府基本要管住哪些、保哪些,要清楚,而社会的捐助,要有序,在现在这种应急状态下,已经证明这种批来转去的做法是失效的,那就要把社会的、市场的力量用一种大联合的机制给它凝合起来,重点地引导他们,比如把很多需求信息给他们,进行信息引导。

5.救助物资的管理分配以快捷、直接为好

应实行统一管理、调配和处理的机制,尽量优化和减略中间的环节。而不是统一的仓库。仓库就意味着你要装卸、分配、再运输,这中间需要很长的时间。目前的调度办法对小批量物资是合理的,巨量的不行。多的时候,要把物资找出来都很难,分发的时候也会发生信息失误,容易装错了。

如果一个枢纽的精力天天都注意着一个小数据也不能错,干的是小活,就会把前线的重大需求的搜集分析、整理和调度的功能丢了。中间环节要尽可能地简化,最好不要停下来分发。需要各种各样的对口定点捐助和运输,实现以需求为导向的物流供给体系。

所以尽快调整物资的管理调配机制,统一,不一定是统一装卸,不是运到我这儿由我再来分配,最好是信息大体统一,管理和调配尽量便捷、对口,救灾捐赠、管理分配就是以快捷、直接为好。

6. 专业的人员做专业的事情

现在武汉红十字会也说定向的社会捐助,可以直接捐给医院了,不用经过他们了。

这样的话,那有人可能会说,物资的质量怎么保证?会不会出问题啊?完全不用担心。物资拉到医院,让接受捐赠医院的医生来检查,他们是专业的。医院自己把好关,检查不适合的你再调走。分流出来的可以给周边社区,这就要和社区建立起联系。不需要红会的工作人员来检查,他们也不是专业人员。在这个时候,救灾物资需要不需要、行不行,还是要一线的需求主体也就是医生说了算。

7. 应组织有效的培训,建立专业的志愿者救援队伍

现在全国确诊病例已经超过两万了,武汉也是超过八千,还有集中隔离的疑似者,再往前发展怎么办?救援这一块,可能是需要专业化的志愿服务,要做战略预备队。不能光是没有受过训练的政府工作人员和社会工作人员,现在急需要让志愿者更专业化,能不能在疫区建立起一套紧急的志愿服务的培训。可以有 1 小时、2 小时、3 小时的专业培训,这样组织上万甚至几万的志愿专业化队伍,形成网络,发挥社会和政府之间这种密切的配合作用,形成对大的疫情的群防群治,有效救助。

比如在武汉,能不能有一万,甚至五万专业化志愿服务人员,个人、或者也可以鼓励法人团队和其他组织,包括医院退休的医生,很多专业化的力量都可以参与进来。

8. 调度环节太长,审批机制可简化

从经验看,如果我们把医院包括发生疫情的重点社区,比作救灾前线的话,后方的物资调度要尽快地适应前线的需要。从目前看调度的环节太长了,太单一了。救灾都是复合性的调度,汶川也好,玉树也好,多少社会力量上去了,减轻了很多政府救助的压力。

这个时候,整个疫区的物资保障机制,一定要分出来几条线来。一条线是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需要调拨多少物资上去。第二条线是慈善募捐,如何跟政府配合,主要是保重点。第三条线是市场这条线,医院的物资采购,你也要鼓励它,不要中断这条线。这三条线的保障机制,应该让它都运转起来,各个领域各司其职、相互补充,这样专业人员上去了,后勤保障就能非常坚实。

现在的问题就是社会力量如何有效地进入。目前看,时间一长,牵扯面多,物资的需求量也大,就需要简化体系。所以,疫情发生后过了一个星期,我认为就需要重新定位救援体系,重新简化程序。这个阶段能不能确立起以医院和重点社区需求为重心的物资保障体系,这是关键。

同时应精简审批流程、缩短供应链和中间环节,此前中央已要求各地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在这一特殊时期更应该特事特办,确保救援物资第一时间到达最需要的地方。在这场抗疫大战中,医院就是前线,他们需要什么“炮弹”就要及时供给。

9. 着眼未来,社会组织参与应急救援发挥有效作用,在自身建设方面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

在应急状态下,要更加注意发挥好社会力量,突出的它的灵活性、机动性,当然也要注意它和政府的配合。但一定要注意,政府的统一指挥,更多的是为社会力量提供信息的沟通、需求的引导,而不是替代性的,把它的职责都收归指挥部。社会组织回归它的社会属性,尊重它的自主性、社会性、公益性,政府要善于提供指导。这是未来需要注意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社会组织要更专业化。今后公益慈善力量的发展按照专业要求,尤其是医务社工需要进一步发展,一旦疫情发生能够赶快进去,现在看来力量很弱很不够。各类社会组织、慈善组织都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专长、特殊功能,而不仅仅是一般性的志愿者和慈善组织。

第三个方面,慈善组织之间要加强联合协作,做好专业化的分工。一个地区也好,不同的领域也好,大家要经常进行多方面的合作,才能形成合力。当然,慈善组织的专业化,包括其管理能力的提升,属于慈善现代化的一个话题。这是我们国家慈善事业发展的大课题。

10. 哪怕一瓶矿泉水、一块饼干,24 小时内都必须给到灾民手里

这次疫情中,我们的救助也还不能做到全覆盖,这方面可以怎么加强或调整?

在社区发生疑似病例,尤其是在武汉,如何得到及时救治或收留观察,我们的关注重心恐怕不仅是医院,还要有重点的社区。具体来说,发生疑似病例的社区要立即连接上,应急事件中,医疗场地不够,还可以征用宾馆、征用餐厅,这是我们国家法律允许的,而不是让没有确诊的病人回去待在家里。

可以实行“2+2”的一套机制,前面的2,是以医院和重点社区为中心。后一个 2 就是一个是湖北、一个是武汉以及其他重点地区,现在像黄冈,已经确诊的病例超过 1000 了,这样一类救治保障架构要安排得很清晰,要有一个宏观的体制性的安排,才会让大家都心中有数。

我们国家的四级应急响应机制,当时提的最极端的口号就是你哪怕一瓶矿泉水、一块饼干,都必须给到灾民手里,24小时就督促大家赶快跟灾民建立起联系,让大家不要有恐慌情绪,并且要知道灾民的规模数量。这样的话,就可以很快地加以安排。

这场抗疫之战是举国行动,需要大家齐心协力,专业、科学、智慧应对。有问题需要及时指出,但一味埋怨和批评并不能解决问题。作为慈善组织,应该做到对捐赠钱物去向的公开透明,有理性、有针对性地引导捐赠,并及时发声,有底气、有勇气面对外界的问题并作出解答。社会各界也应在对慈善捐赠进行监督的同时,与所有爱心人士和慈善组织一起,以疫区需求为中心,结成抗疫防线。而中国慈善力量在此次抗疫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慈善体系的现代化建设也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