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引领|儿童发展五大领域进展显著,但仍面临城乡与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的巨大挑战
2019-05-23 4662

《中国儿童发展指标图集2018》数据显示,我国儿童发展五大领域进展显著。“全面两孩”政策效果持续显现;低保惠及724万儿童;个人医疗费用负担比例从2001年近60%降至28.8%;学前教育发展领域,三年毛入园率一直稳步增长,2017年达到79.6%;政府和社会公众更加关注儿童伤害预防。但仍有多项指标存在城乡和区域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一、儿童发展五大领域主要进展

为全面客观反映我国儿童发展进程,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国家统计局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编制的《中国儿童发展指标图集2018》,汇集了儿童人口、福利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发展、安全保护等儿童发展主要领域146个指标和最新权威数据信息,反映了儿童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有助于进一步落实儿童发展的政策措施。

1.儿童人口:1982以来下降1/3,“全面两孩”政策效果持续显现

中国总人口逐年增加,但儿童人口规模和占总人口的比重自 1982年以来不断减少。2015年,中国0-17岁儿童人口2.71亿人,儿童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20%,占世界儿童人口总数的13%,儿童人口位居世界第二。中国儿童人口规模和占总人口的比重自1982年以来不断减少,2010 - 2015年间虽略有下降但保持相对稳定。

微信图片_20190523110014.jpg

从分地区来看,70%的儿童人口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河南儿童人口最多,为2401万人;西藏儿童人口最少,仅91万人。虽然西部地区儿童人口规模相对较小,但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22%,高于东部地区(18%)和中部地区(21%)。

微信图片_20190523110054.jpg

中国出生人口数呈现出长期下降但有波动的变化趋势,体现了不同时期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效果。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过一个出生人口的小高峰。2014年开始,中国政府相继实施“单独两孩”和“全面两孩”政策,2016出生人口达到1786万人,成为2000年以来出生人口规模最高的年份。2017年中国出生人口1723万人,虽比2016年小幅减少,但仍明显高于2011-2015年“十二五”时期年均出生1644万人的水平,是2000年以来历史第二高值,“全面两孩”政策效果持续显现。

微信图片_20190523110120.jpg

2.福利保障:低保覆盖724万儿童,大量贫困家庭儿童受益

2017年,低保共覆盖724万儿童,占全国儿童人口总数的2.7%,其中城市低保儿童205万,农村低保儿童519万。农村低保人口中儿童的比重约11%-13%,低于城市低保人口中儿童的比重(16%-25%)。贫困户中的儿童从低保制度中受益,低保也促进了儿童营养、健康和教育状况的改善。

微信图片_20190523110149.jpg

3.医疗卫生:个人医疗费用负担比例逐年下降,已降至28.8%

2017年底,全国80%以上的地市已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在过去的近四十年里,中国卫生费用支出占GDP的比重从3.0%上升至2017年的6.4%。自2001年以后,个人卫生支出所占份额逐步下降,到2017年降至28.8%。中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减轻了农村地区的医疗负担,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特别是孕产妇从中受益。

微信图片_20190523110214.jpg

4.教育发展:财政投入经费逐年增长,学前教育发展较快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从1992年起不断增加,2017年达到3.4万亿元。自2012年以来,已连续六年超过政府制定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全国性目标。在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上,世界平均水平为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达到9%左右。可见,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微信图片_20190523110242.jpg

中国的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一直在稳步增长,2009年开始超过50%,到2017年达到79.6%。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需达到85%。

微信图片_20190523110305.jpg

从城乡和地区来看,小学招生中接受过至少一年学前教育的比重持续提高,城乡及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迅速缩小。西部地区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2017年,西部农村地区小学招生中接受过至少一年学前教育的比重为96.3%,比全国平均水平(98.7%)低2.3个百分点。

微信图片_20190523110333.jpg

5.安全保护:政府和社会公众更加关注儿童伤害预防

中国每年有超过1000万0-17岁儿童遭受伤害,其中约有超过6万死于伤害。《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 年)》把0-17岁儿童伤害死亡率以2010年为基数下降1/6作为儿童健康领域的主要目标之一。溺水、道路交通事故、跌落和中毒是比较常见的儿童致死性伤害的原因,其他原因还包括烧烫伤、自杀、暴力、窒息、锐器伤等。不同伤害类型在各年龄段顺位有所不同,2014年,溺水是1-14岁儿童第一位伤害死因,道路交通伤害是15-17岁儿童第一位伤害死因。分点。

微信图片_20190523110402.png

二、多项指标存在城乡和区域间发展不均衡问题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存在地区间、城乡间差异。上海、吉林、贵州、新疆、青海、西藏、海南7个省份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了正常范围107以内,而广西、湖南、广东3个省份出生人口性别比仍严重失衡。家庭的男孩偏好及相应的性别选择生育行为、生育政策的影响、女性社会家庭地位的不平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直接或间接原因推高了出生人口性别比,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和某些省份。

中国农村贫困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贫困县、少数民族地区、西部地区、三区三州集中了大量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更高,贫困程度更深。全国农村六成以上的贫困人口在贫困县,一半以上在西部,三分之一集中在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等少数民族聚集省份。

虽然医疗保险在地域分布和保险覆盖率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对低龄儿童的关注仍然不足。2013年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新生儿的保险覆盖率仅为22.0%,1-11月龄婴幼儿的保险覆盖率为60.7%,远低于成年人的保险覆盖率。这些儿童死亡的风险往往最高。

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在不同地区、城乡、校际、不同人群、不同教育阶段之间的结构性不均衡仍然存在,学前教育仍是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目前,大量的教育经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教师工资和课本等,对教育质量方面的投入仍然不够。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应持续关注农村儿童、留守儿童、少数民族儿童,以及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加大学前教育的政府投入和资金引入。

儿童伤害致死和致残情况存在城乡与性别差异。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儿童因伤害所致残疾的比例为14.2人/万人,其中肢体残疾占所有因伤害所致残疾的49%,其次为多重残疾(22%)和智力残疾(18%)。 儿童因伤害所致残疾的比例农村(15.8人/万人)高于城镇(9.9人/万人),男童(16.3人/万人)高于女童(11.9人/万人)。


本文作者:张柳 儿童福利与保护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