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素养 | 社会组织“放长线”“憋大招”千方百计吸引孩子做公益
2022-06-28 1317



本文节选自《重新定义成长——儿童公益素养教育发展报告》第四章,该报告是老牛兄妹基金会支持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开展的“儿童公益素养提升计划”项目的一部分,报告和相关案例已经于2022年6月1日发布。本文作者:李洁、程芬等。


本报告所研究的“儿童公益素养教育”,指家庭、学校、社会组织、商业性教育机构四类主体,以未成年人为教育对象,以开阔视野、丰富生命体验、提高社会责任感和解决问题能力、培育慈善意识、引导利他行为为目标开展的教育活动。报告基于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大教育理念框架,从需求与供给两端,梳理社会各界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场域开展公益慈善教育的创新实践。



第四章 

儿童公益慈善教育供给情况与典型案例 

(一)

开发学校儿童公益慈善

教育配套课程和教材活动


相对系统的儿童公益慈善教育课程和教材主要有《慈善读本》和《小学公益实践教程》。社会组织在响应国家政策法律要求传播公益慈善文化方面有着极强的内驱力,同时在普及公益慈善知识方面也具有充足的专业性。与中华慈善总会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配套的《慈善读本》,是目前覆盖范围最广、与学校教育结合最紧密的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公益教育研究所经过6年研发出版《小学公益实践教程》丛书,与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紧密结合,自2015年7月起相继在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开展公益教育课程实验。

全国:中华慈善总会《慈善读本》[1]


由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华新纪元慈善教育基金共同开发,分小学版和初中版,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发行。每册6-7个活动单元,每个活动单元有2-4个活动课。小学版重在感染和熏陶,有爱心序曲和爱心歌曲、爱心图片、爱心故事、爱心童话、爱心剧场、爱心行动等单元。初中版重在感知、了解和体验,在单元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慈善与责任、爱与尊重、助人与分享、爱与力量等富有社会价值的慈善主题。



(二)

搭建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活动平台


除了“进校园”之外,社会组织也开展了校外儿童公益慈善教育的探索。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少年公益学院”在北京地区,四川省儿童少年基金会“儿童公益学院”在成都地区,深圳市广电公益基金会“儿童公益月”在深圳地区,分别搭建了儿童公益慈善教育平台,开展了面向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内容丰富的儿童公益慈善教育活动。

全国: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少年公益学院”


少年公益学院由我国首家公募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顺应国家“立德树人”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政方针,以引导少年儿童“立品行、开眼界、养习惯”为目标,将少年儿童的德育素质养成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环节中。少年公益学院以“公益”作为切入点,为少年儿童创建先进的课程培训体系、公益实践平台和综合评价体系,对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进行真实纪录和公开评价,是一项承袭中国传统美德,构筑中华民族未来道德素养标准的系统性工程。


截至2021年底,少年公益学院注册志愿者已超过两万名;共组织实施逾300场公益活动,包括养老抚幼、科技环保、扶贫助学、国防法治、文化体育和其他内容的慈善活动;参与活动的志愿者达到6万人次;累计发放公益时长约10万小时。在少年公益学院,每个志愿者都建有自己的公益成长档案,用来记录孩子参加公益活动的情况,不少小志愿者已经累计了数十个小时的公益时长,有的甚至超过了上百个小时,一些表现优秀的志愿者得到了学校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还有的被评选为北京市“十佳少年公益之星”。


成都:四川省妇女儿童

少年基金会“儿童公益学院”



在四川省妇联、省妇儿工委办的指导支持下,由四川省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创立的创新项目“儿童公益学院”诞生于2014年12月18日。该项目的设立初衷是通过对城市儿童进行公益教育,以儿童志愿者的身份践行公益、形成慈善资源,帮扶四川困境儿童,同时让孩子带动家庭、影响社会大众关注和参与公益,推动人人公益。儿童公益学院面向5至12岁儿童开展公益实践教育,带动其家庭的公益行为,推动社会公益意识与慈善文化发展。儿童公益学院以会员方式培育儿童志愿者,儿童利用课余时间参与项目式学习、社区探索、职业体验等公益实践,根据提出问题、规划方案、解决问题、评价反思四阶段,参与公益项目的全链条学习,激发与提升其公民意识、同理心、责任心、非职权领导力等学校难以习得的综合能力。


深圳:深圳市广电公益基金会“儿童公益月”


"儿童公益月,是一项以儿童为主体的大型群众公益文化活动,由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指导、深圳市广电公益基金会主办、深圳市广电公益基金会·娃公益基金承办,时间为每年11月至12月。儿童公益月于每年11月至12月开展,是一项以儿童为主体的大型群众公益文化活动,秉承“实践、互助、快乐、成长”为主题,着力于培养儿童公益习惯,面向儿童推广公益知识,积极倡导儿童公益行为,旨在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奉献爱心、体验公益的实践平台;让孩子从公益实践中学会用善意的心去接纳世界、用善意的手去扶助危困、用善意的行动传递爱心;建立儿童公益的实施准则,以“实践”和“互助”为基准,为“儿童公益教育”成为儿童教育、儿童成长的必要课程做出最强发声。


2020年深圳儿童公益月,主要由“一个公益习惯养成”、“两个公益帮扶行动”、“三个公益实践课程”三大部分组成,通过公益实践体验项目,如“公益习惯养成记”、“娃义卖”、“圆梦行动”、“公益小课堂”等具备教育性质的公益文化活动,全面提升社会对儿童公益教育的重视程度,全面强化儿童成长中公益教育的参与程度。"



(三)

开展儿童参与为主的公益慈善教育项目


组织儿童参与公益慈善实践也是社会组织开展儿童公益慈善教育的主要方式。组织开展以儿童和家庭为主要参与者的公益慈善活动,一方面顺应了家长对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社会组织开展各自议题领域的捐赠人维护和培育创造便利。

中国扶贫基金会:“小小公益传播官”


“小小公益传播官”是中国扶贫基金会于2016年发起的一项面向7-15岁儿童少年的公益体验活动。活动倡导青少年义务承担公益宣传的任务,积极向身边的人宣传公益,动员公众以月捐的形式支持乡村儿童发展。同时,中国扶贫基金会还通过组织“工作坊”对孩子进行引导,帮助青少年提高责任心和同理心,并在活动参与过程中锻炼自身的能力,收获公益教育。 


中国扶贫基金会已经为该项目开发了一个参与平台,在活动开展期内,参与者通过传播官小程序填写个人信息即可报名;然后在小程序的任务中心查看公益任务,制定活动规划;按照自己的规划,完成公益任务并获取对应公益积分;在活动结束后会收到中国扶贫基金会颁发的公益社会实践证书。


截至2021年8月,公益传播官活动已开展8季,吸引6万多名青少年参与,影响超过120万名社会公众关注公益项目。以“为爱加餐”为主题的第九季小小公益传播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于2022年1月正式启动。


上海:融乐公益基金会·

“益向未来”慈善启蒙课程


上海融乐公益基金会自2020年初开始实施的青少年公益启蒙项目分为“益向未来”研学活动和“益动年少”实践活动两部分。其中“益向未来”于每年的寒暑假举行两次,每次三天,受众群体为主要为上海地区的13~17周岁的初高中学生,活动目标是在青少年心中植入一颗公益的种子,期待在未来时机成熟时这颗种子能生根发芽、成长壮大;“益动年少”则鼓励青少年们在参加两天的学习后用自己的视角去发现身边的社会小问题,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制定行动方案,并将公益行动计划书提交融乐公益基金会。经过评选,基金会为优秀的行动方案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帮助他们落实公益项目的实施。公益行动方案重在实践,周期至少半年以上,目标是引导青少年在家长参与、专业公益机构及导师的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坚持,其心灵感悟和行动能力能够产生由零到一的变化,从而在实际过程中提升青少年的公益行动力、创造力、领导力,为今后的升学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武汉:湖北省慈善总会“废纸置换厕纸”项目[2]


“废纸置换厕纸”项目是湖北省慈善总会联合昆山昱庭公益基金会于2017年5月在武汉市中小学校试点实施的公益项目,该项目在“一张纸献爱心”行动管理框架下,倡导学校师生捐赠废旧纸张,变现善款定向用于为学校配置厕纸。该活动在提升学生环保意识的同时,给学生搭建了参与慈善事业的体验平台,为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提供了有效载体。遗憾的是,该试点项目后来未能持续推进。


(四)

社会领域的儿童公益教育专业化有待提升


通过资料扫描可以看出,社会领域包括社会组织和商业机构的公益教育是儿童素质教育赛道中非常细分的一个领域,呈现规模小、形式单一、内容零散的特点。无论社会组织还是商业机构,与学校合作的公益慈善教育以年度单次活动居多,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体设计相关度不高;面向家长与学生的公益慈善教育社会组织和商业机构大多处于初创发展阶段,多为“散兵游勇”,尚未形成以公益慈善教育为品牌的头部机构,在课程设计、教研能力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参考资料:

[1] 中华慈善总会“慈善文化进校园”捐赠暨启动仪式在京举行,2011年11月11 日,光明网讯:https://3g.163.com/news/article/7IILLSC200014AEE.html,信息采集时间:2022年2月26日。

[2] “废纸置换厕纸”项目基本信息,2017年11月22日,湖北省慈善总会网站:https://www.hbcf.org.cn/pv.html?id=203715ef-efeb-4bda-813a-b43025ff4c60,信息采集时间:2022年2月26日。


安全有爱的童年,是幸福人生的基础。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接班人,是家庭和国家的希望。向上向善的自由成长,是每个生命的本能力量。研究团队希望本报告给教育界、慈善界、家长以及其他关注青少年成长的人带来启发。如对本报告有任何意见或建议,或者有相关创新实践或项目案例希望分享,欢迎发送电子邮件至chengfen@bnu1.org与课题组联系。


主笔

 李洁

儿童公益素养提升计划项目顾问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原助理院长

主笔

 程芬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

助理院长、政策规划师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统筹:高华俊

责编:李静 张栋

编辑:张颖姿 简方宬

文章来源:中国公益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