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引领 | 现代化儿童福利保护体系,为广大儿童幸福安全铺路护航
2020-06-19 2561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发布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的《全面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化儿童福利保护体系》报告。报告对我国过去十年来儿童福利与保护制度体系建设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希望通过这种总结,为下一个十年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儿童福利与保护制度体系提供经验。

报告显示,十年来,我国的儿童福利和保障体系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儿童优先被纳入国家战略、近90%监测指标基本实现预定目标、多部门跨领域联合行动推进制度创新。报告指出,过去十年,在国家制度建设与社会创新发展的良性互动中,儿童福利与保护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儿童优先”战略目标要求下,不同领域又各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儿童福利优先保障,儿童社会保护体系优先建立,儿童健康服务优先供给,儿童教育优先发展。

儿童基本生活全面保障

“2018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提出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残障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体系,实现残障儿童‘应救尽救’。目前,这一目标基本实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儿童福利与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张柳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不仅是对残疾儿童,事实上,近十年来,各类困境儿童的基本生活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障。

国家财政不断加大对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资金保障。根据统计数字,2009~2017年,我国民政事业费总支出从2180.9亿元持续上升至5932.7亿元,其中,2009~2011年儿童福利经费支出从2.1亿元大幅度提升至40亿元,2012年起基本保持在每年50亿元左右的水平。

而且,我国还针对不同的困境儿童,分类施策,逐步扩大保障范围。2009~2010年,我国建立起由中央财政支持的孤儿津贴制度。之后逐步建立起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以及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可以说,2016年《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儿童福利制度从孤儿弃婴向困境儿童,从基本生存保障向教育、医疗、救护、康复、服务全面保障的重要转型。”张柳说。

2019年,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又被正式纳入政府制度性救助体系。2018年保障儿童数量达到717.6万。近20万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获得保障,18.1万0~6岁残障儿童获得基本康复服务。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民政部共同实施了《“十一五”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规划》和《儿童福利设施建设规划二期》(蓝天计划),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建设加速并不断发挥更大作用。

儿童保护专业化体系基本确立

张柳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2010年以来,我国儿童保护法制建设与实务进展取得双重突破。“儿童保护体系是由政府主导,涉及儿童暴力监测、预防、控制和治疗等全方位服务系统。因此,儿童保护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了儿童保护的政策法规和规划、明确职责的协调联动机制、财政及人力资源的投入、规范的预防及应对服务、专业的服务人员队伍、社区参与、监督和评估等。”张柳说。

数据表明,2019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共立项186个,项目资金共计9369.77万元。其中,儿童领域项目68个,项目金额共计3906万元,占2019年资金总额的41.7%。

随着我国防治性侵害、反家庭暴力、防治校园欺凌等多项政策法规的出台,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相关案件年均增长10.46%。2018年中国司法大数据显示,2013~2017年,涉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案件数量呈总体上升趋势,从2013年的8.3万件增加至2017年的11.8万件,年均增长率达10.46%。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十年政社协同探索,民政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儿童福利示范项目”建立的儿童主任模式被写入国家政策,成为我国基层儿童保护服务体系建设实践探索的重要里程碑。张柳介绍说,目前,已经建立县乡村三级儿童福利服务工作网络。工作下沉至村居,儿童服务由被动受理向主动发现转变。儿童主任收集村居所有儿童信息,对不同类型儿童进行分类后建立档案,后期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确保不遗漏任何一名儿童。

儿童健康服务优先提供

2016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功能明确、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富有效率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张柳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作为新医改的重要内容,2009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启动,儿童成为服务重点人群之一。“经过十年努力,我国儿童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首先,儿童医疗服务体系连续性与全面性得到提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4月,除西藏外的30省份均建立至少一个儿童专科联合体。其次,儿童大病医疗保障范围逐步扩大。至2019年,儿童先心病、儿童白血病、儿童淋巴瘤、地中海贫血、唇腭裂、尿道下裂等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疾病被纳入专项救治病种范围。第三,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注重儿童服务。儿童成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之一。”

一系列措施带来长足进步,这一点从儿童健康指标上可以看出:2010年以来,我国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2018年,全国婴儿死亡率为6.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8.4‰,提前实现《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目标。

儿童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事实上,近十年来,进步是显而易见的。张柳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是衡量各国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在2012年实现了这个目标,并且连续七年保持。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以来,国家出台189项教育政策,促进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政策保障体系持续完善。2019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83.4%,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9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2.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6%。儿童受教育机会稳步提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前教育。自2010年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各地幼儿园数量大幅增加,学前教育普及率大幅提高,“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2019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3.4%,提前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70%的目标,即将实现《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85%的目标。2019年全国幼儿园数量达28.12万所,创历史新高。

而且,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障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0%以上,残障儿童受教育权得到进一步保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张柳也指出,我国儿童福利与保护制度体系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矛盾。首先,儿童福利与保护投入亟需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看齐。其次,我国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底数大,儿童需求正在从单一生存保障向全面服务发展转变,当前儿童福利与保护服务体系难以回应儿童复杂多元需求。第三,儿童保护领域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儿童健康、儿童教育、儿童福利领域。第四,全国4.5万名乡镇儿童督导员以及60多万名村(居)儿童主任队伍,大部分不具备儿童社会工作基本知识技能和外部资源,难以胜任日常工作职责要求。

“因此,展望下一个十年,中国儿童福利与保护制度体系建设应遵循儿童优先、儿童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建立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适应的儿童福利与保护制度体系。”张柳说。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导报《现代化儿童福利保护体系,为广大儿童幸福安全铺路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