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机构介绍
抗疫聚焦
专题分析

社会引领 | 残疾人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呈现六大趋势


要点

我国约有8500万残疾人,涉及7050万个家庭,残疾人分布范围广、涉及家庭规模小。疫情发生以来,残疾人群受到政府和公众的重点关注。截至20203月底,针对残疾人展开的疫情防控与应对工作进展突出:中央政策快速出台,多地创新探索,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全球疫情呈快速扩散使得输入风险加大,下一步残疾人疫情防控工作呈现六大趋势:一是残疾人监护缺失机制建设将着力推进,二是残疾人就医将进一步得到保障,三是政府保障残疾人权益的主体责任将进一步加强,四是搭建社区层面的残疾人照护服务平台将是工作重点,五是各类残疾人服务机构的复工复产将加快进程,六是社会组织专业力量将在心理疏导等多方面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一、多措并举加强残疾人疫情防控工作

疫情发生以来,残疾人群体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重点关注。截至2020年3月底,残疾人疫情防控与应对工作取得国家层面快速出台多项文件、地方创新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等三个方面突出进展。

(一)国家出台多项政策

截至20203月31日,国家层面累计出台8项残疾人群相关疫情防控政策,涉及残疾人群疫情防控、基本生活保障、照护服务、就业支持、心理疏导支持等多个领域。

2月7日和11日,中国残联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托养、就业等机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隔离的残疾人和亲属隔离的残疾人照护服务工作的通知》,加强机构内和社区中残疾人疫情防控工作。2月17日、24日和28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先后印发《关于加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治疗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依法科学精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民政服务机构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强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疫情防控和治疗管理工作,明确制定针对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专项方案,要求精神卫生福利机构要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有序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等服务。3月6日,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强调要保障好包括残疾人在内的特殊困难人员基本照料服务需求,所在社区(村)要及时上门探视和联系安排相关人员或机构提供监护或照料。3月12日,中国残联印发《关于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有序推进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残联要及时发现掌握疫情对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生产生活造成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并及时协调解决。3月18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在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病亡者家属、一线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心理疏导的基础上,包括残疾人群体在内的特殊人群心理支持问题也受到关注。

表 国家层面残疾人疫情防控主要政策(截至2020年3月31日)

4.16.640.webp.jpg

资料来源:根据各部门官方网站公开信息整理。


(二)地方积极落实亮点突出

上海每日通报特殊困难残疾人的需求,依托社区力量上门服务。疫情期间,上海残联系统特别关注有特殊困难残疾人的需求,市、区、街(镇)残联建立了每日通报制度,对“老养残、老残一体、一户多残”以及其他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残疾人进行排摸,对有需求的居家养护重度残疾人,协调第三方服务公司,上门提供护理服务。

新疆多措并举做好残疾人帮扶解困工作自治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全区残疾人帮扶解困工作的意见》,对已签约承租国有经营性房产的残疾人康复、托养机构、盲人按摩机构和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免收6个月场地租金,鼓励民营业主为残疾人机构和残疾人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确保精神障碍患者免费用药不间断,3月底前将就业、创业残疾人生活困难疫情专项补贴发放到位,政府公益性岗位优先考虑吸纳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从2020年起,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各提高20元。

云南发文助贫困残疾人就业并保障基本生活,防止因疫失业返贫。云南省残联、省人社厅、省民政厅印发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就业扶贫和生活困难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在复工复产过程中,对不裁残疾人员工的参保缴费企业,给予一定社保补贴和稳岗补贴;对新招用残疾人就业的企业,给予一定一次性吸纳残疾人就业补贴;对经营确有困难的盲人按摩机构、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辅助性就业机构、残疾人个体工商户等,给予适当一次性房租补贴。

海南走访残疾人企业及困难残疾人家庭掌握复工复产和生活情况。3月,海南省残联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疫情期间受到影响的残疾人企业和困难残疾人家庭进行走访活动,发动乡镇(街道)、村(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通过走访、电话咨询等方式,掌握困难残疾人家庭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生活情况和困难,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困难残疾人家庭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照料服务。海南残联还下发了《关于加强盲人按摩机构、残疾人托养机构和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疫情科学防控、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的通知》,要求做好复工复产前及生产过程中防疫物资准备、场所消毒、通勤保障、个体防护等疫情防控工作,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充分运用网络加强就业服务。

重庆开通残疾人求职和企业招聘通道,积极推动残疾人复工就业。重庆市市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开通残疾人求职和企业招聘网上报名,进行精准供需对接,举办网络视频招聘会,开通首日就有260名残疾人和25家用人单位报名参加,有效推动了残疾人复工就业,防止因疫失业、因疫致贫。

(三)社会组织发挥作用

“特殊需求困难家庭疫情期间紧急救助网络”平台为残疾儿童家庭提供必要支持。1月底,由北京晓更助残基金会发起、融合中国项目网络伙伴联合建立的“特殊需求困难家庭疫情期间紧急救助网络”平台上线,为残疾儿童家庭提供必要支持。截至3月,参与成员单位已达287个,来自全国131个市县。其中,超过半数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家长小组,他们在当地形成互助团体,彼此支持、照顾,其中一些在日渐成熟之后注册成了专业的社会组织。还有部分市场化运营的康复服务机构、少数志愿者组织也加入到了救助网络中,提供行为干预、康复训练、日托或全托等服务。

滴滴医护专车在北京、武汉、南京、郑州、厦门、重庆等地完成公益服务。4月3日,滴滴发布公告称,经和各地相关部门共同协商,滴滴医护车队已陆续在南京、郑州、厦门、重庆等城市完成医护车队服务使命,后续将转向更大范围的社会公益服务。目前,武汉和北京两地的滴滴医护车队及社区车队仍在继续服务中。据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滴滴已在全国15个城市组建医护车队,有近16万名司机自愿报名加入,累计服务37987名医务工作者,行驶总里程超过1500万公里。

二、残疾人疫情防控工作六大趋势

我国约有8500万残疾人,涉及7050万个家庭,残疾人分布范围广、涉及家庭规模小,这些特点给疫情期间残疾人防护工作提出更大挑战。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全球疫情呈快速扩散使得输入风险加大,下一步残疾人疫情防控工作呈现六大趋势。

(一)残疾人监护缺失机制建设将着力推进

由于家庭照料人隔离观察或投入防疫工作,极易造成家中残疾人无人监护、无人照料。在疫情期间,应参照民政部近日发文要求对儿童监护缺失进行监管的做法,着力推进残疾人监护缺失的发现上报机制。建立社区工作者向所在村(居)民委员会、乡镇(街道)进行每日报告和“零报告”的机制,发现问题并及时协调解决。

(二)残疾人就医将进一步得到保障

近日,网络上一则癫痫儿童家长反映买不到药品的求助文章引起广泛关注。疫情期间,残疾人在取药、就医、康复、治疗等方面存在迫切需求,对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及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在疫情期间,各级疫情防控部门应将残疾人常规药品供给列为疫情监测重点,在医疗资源调度方面进行优先集中安排;医疗机构要及时开通线上咨询问诊服务平台,减少残疾人出门就诊时间,残疾人就医将进一步得到保障。

(三)政府保障残疾人权益的主体责任将进一步加强

政府在残疾人长期照护体系中承担主体责任,是国际上普遍的做法。在疫情期间,应迅速建立起由政府主导,社区、养护机构及相关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社区临时照护机制,加强残疾人社区照护服务质量督查,制定专业快速的残疾人社区照护培训教材和指导手册,广泛调动社区工作人员有序开展残疾人疫情防治工作。

(四)搭建社区层面的残疾人照护服务平台将是工作重点

美国相关法律规定残疾人可享有特殊寄养照顾家庭、团体之家、独立居住、膳食及监护之家、个人照顾中心、支持性独立生活、自然和收养的家庭等七种社区居住模式;我国香港地区则为残疾人家庭提供康复发展、家长资源、社交康乐、住宿暂顾及紧急安置等服务包。在疫情期间,应增设社区中心服务队伍提供上门支援。支持基层广泛搭建以家庭照护为基础、机构照护为补充、社区服务为载体的多样化、规范化的残疾人照护服务平台将是工作重点。

(五)各类残疾人服务机构的复工复产将加快进程

当前正值各地有序复工复产阶段,需要高度重视并加快推进各类残疾人服务机构的复工复产。疫情期间,应应及时了解掌握疫情期间各类残疾人服务机构的经营情况,帮助残疾人服务机构解决实际困难,并做好防疫指导工作,使残疾人所需的专业照料、康复等服务能够逐步得到恢复。达到当地复工条件的托养机构,应尽快组织工作人员到岗复工,开展机构集中消毒和复工后防疫物资准备等恢复集中服务的前期工作。寄宿制托养机构在摸排服务与寄宿人员身体健康状况后可恢复集中服务。居家托养服务机构可根据对象需要,提供“无接触”服务。

(六)社会组织专业力量将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专业化力量不足是疫情防治一大挑战。社会组织在残疾人长期照护服务中积累了长期经验,具有独特优势,应充分发挥残疾人社会组织在筹募资金、场地设施、人才队伍、标准化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作用。在疫情期间,应特别关注残疾人群体的心理疏导需求,北师大等心理学专业力量强的院校在开发突发公共卫生卫生事件心理疏导指南过程中,特别关注残疾人群体,形成多样性的网络心理疏导指南和服务项目。


  作者:王淑清

 文章来源:残疾人事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