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11.24

中国公益研究院养老研究中心

2019年第47期/总第388




 

宏观政策

• 中共中央国务院 | 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计划》

• 广东 | 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若干措施》

 

统计数据

• 上海 | 到2022年底老年助餐场所将增至1600家

• 北京 | 老年人年人均支出超2万

• 安徽 | 养老服务显著提升 补贴制度惠及近40万人

 

社区居家

• 江苏 | 2020年将有不少于150万老年人享受居家上门服务

• 山东德州 | “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启动 德州6社区入选

• 北京 | 全市首个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启动

 

机构养老

• 四川自贡 | 提高老年人抗风险能力 推进养老机构责任险工作

• 黑龙江大庆 | 民政局五个督导组分赴县区 抽查民办养老机构六类问题

 

医养结合

• 湖南 | “医养结合”推进养老服务改革

• 宁夏 | 发力解决医养结合难题

• 山东烟台 | 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达241处 推动医养结合深度发展

 

农村养老

• 北京 | 首家农村老年餐配送中心落户怀柔

• 安徽 | 推广“离家不离村 就地抱团养老”


产业发展

• 广西贺州 | 做强大健康产业 打造大湾区高端康养示范基地

• 河北 | 智慧养老 中国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创新大会探营

 

人才队伍

• 江苏连云港 | 中国—德国养老护理培训成功举办

 

资金投入

• 江西南昌 | 今年投入2500万元购买养老服务 惠及2.6万老人

 

为老服务

• 重庆 | 将实施“七大行动”落实为老服务

• 北京 | 30项服务“上架” 和平街超市精准匹配老年人需求

 

会议论坛

• 重庆万州 | 2019年首届三峡康养论坛开幕

• 安徽合肥 | 长三角民政论坛启幕 共商长三角区域合作养老发展

宏观政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 | 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计划》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按照党的十九大决策部署,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近期至2022年,中期至2035年,远期展望至2050年,是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性、综合性、指导性文件。

       《规划》指出,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老龄化对经济运行全领域、社会建设各环节、社会文化多方面乃至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具有深远影响,挑战与机遇并存。

       《规划》强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要按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管长远的制度框架,制定见实效的重大政策,坚持积极应对、共建共享、量力适度、创新开放的基本原则,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

       《规划》明确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基础持续巩固,财富储备日益充沛,人力资本不断提升,科技支撑更加有力,产品和服务丰富优质,社会环境宜居友好,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顺利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到2022年,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到2035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安排更加科学有效;到本世纪中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安排成熟完备。

       《规划》从5个方面部署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具体工作任务。

       一是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通过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通过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优化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分配格局,稳步增加养老财富储备。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持续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水平。

       二是改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力有效供给。通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升新增劳动力质量、构建老有所学的终身学习体系,提高我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确保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人力资源总量足、素质高。

       三是打造高质量的为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体系。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建立和完善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多渠道、多领域扩大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四是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技术创新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全面提升国民经济产业体系智能化水平。提高老年服务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大老年健康科技支撑力度,加强老年辅助技术研发和应用。

       五是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法治环境,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构建家庭支持体系,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形成老年人、家庭、社会、政府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规划》要求,坚持党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的领导,坚持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负总责,强化各级政府落实规划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组织协调机制。推进国际合作,推动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对话和项目对接。选择有特点和代表性的区域进行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综合创新试点。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实施监管和考核问责制度,强化对规划实施的监督,确保规划落实。(政府网)

广东 | 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若干措施》

       日前,我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加快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推动机构养老提质增效,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努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

       为顺应大部分老年人选择居家和社区养老的意愿,我省加快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加强老年人服务便利化设施建设,推进老旧小区电梯改造,推广长者饭堂“大配餐”经验。根据方案,明年底养老服务设施将覆盖100%的城镇社区和60%以上的农村社区。到2022年,社区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基本建成,居家社区养老紧急救援系统基本建立。

       针对部分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实际,积极推动机构养老提质增效,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提高养老机构医疗服务水平。2022年底前,每个县(市、区)将至少建有1间符合三星级以上标准,以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员专业照护为主的县级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

       养老服务领域推动简政放权,深化养老服务“放管服”改革。我省将进一步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制定养老机构事中事后监管办法,建立跨部门的联合监督管理和联合执法机制。推动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土地供给,加大资源整合,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产业发展。(广东政府网)

统计数据

上海 | 到2022年底老年助餐场所将增至1600家

       天气渐凉,一顿热乎、美味的午餐是老人们的“头等大事”。近年来,上海在全市范围内加速布设老人们的温暖“小餐桌”,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遍地开花。为了满足更多老人“吃得好”的需求,上海又为自己定下了更具挑战性的目标——到2022年底,在现有800多家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增至1600家。

       以老人们的“一餐饭”需求为突破点,上海还将在为老服务上进一步挖深挖潜:以午饭为起点,不少社区将助餐服务延伸至早饭、晚饭,甚至还包揽了养老服务种种“痛点”,将“小药箱”“小浴室”也一并纳入;不少供应量有余的社区食堂还向周边居民、白领青年敞开大门。在助餐服务之外,叠加了人情温暖的社区食堂成了社区里的情感映射。

       “适老化菜单”成为核心竞争力

       家里的小餐桌会根据季节变化、老人口味调整;如今,沪上大大小小社区食堂也都致力于“研究老人”,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走进这些社区食堂,你会发现,菜品“花样经”越来越透——从滋滋作响的干锅,到冒出腾腾热气的炖品,在保证健康饮食的前提下,社区食堂掌勺人尽己所能兼顾老人的口味偏好。

       每当用餐高峰来临,浦东新区南码头路街道东盛居民区内助餐点“和合聚”志愿者许沂总会不自觉观察起老人们的剩饭。半年下来,她对老人们的饮食结构更有心得——比如,鱼肉刺太多,最好不选,非要选的话就是带鱼。通过与供餐单位不厌其烦地沟通,“和合聚”的菜单经历了一遍遍适老化改造,赢得了许多“回头客”,甚至还有不少老人排队预订餐位。

       同样是带鱼,南码头路街道社区食堂大厨戈国健以一道“干煎带鱼”获得了社区老人的一致好评。但仅有这样的核心菜品还远不够,每隔一阵,戈国健都会淘汰并新增几个菜品。社区食堂与社会餐饮机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社区食堂是老人“家门口”的餐桌,几乎天天都来吃——要保证每一位进到社区食堂的老人“吃不厌”,必须根据季节变化推出时令菜品,让老人尽可能少吃一些重样菜。

       东方城市花园二期小区的居民除了南码头路街道社区食堂外,还可以凭心意选择楼下的“移动型餐车”或是拥有室外餐位的小区助餐点。南码头路街道相关负责人王莹这样解释,丰富助餐形式,也是为了让老人在吃饭这件事上能拥有更多的比较和选择。

       “一餐饭”撬动综合为老枢纽建设

       眼下,上海正在全面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以“一餐饭”为突破口,更多社区要打造全能型为老服务综合枢纽。被誉为“网红食堂”的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市民驿站第一分站就遵循着这样的构建逻辑:一楼是社区食堂,二楼则设置了托老所、社区居民活动空间等。80岁的喻昌珠与老伴每天都手牵手,步行到社区食堂吃中饭,再到二楼的托老所上手工课。

       在市中心,社区食堂与托老所、社区事务中心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的混搭,最初是为了解决空间资源有限的问题,但也因为同享一个空间,社区食堂、托老所等在互动中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长乐路528号,这里有个前后花费十年时间酝酿、打造而出的“南京西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十年间,这个全能型为老服务综合枢纽通过自身不断迭代、更新,集“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文化娱乐、安全保障、精神慰藉”于一体。除老年厨房、餐厅外,这里的助浴点、理发室、老年日托中心、医疗护理站等设施站点一应俱全。以“一餐饭”为突破点,这里开拓出的“小药箱”“小浴室”包揽了养老服务“痛点”,让更多老人能够在“一碗汤距离”之内享受社区嵌入式养老的更多便利。

       享受社区助餐的不仅是老人

       一个个新生的社区食堂,在让社区老人“暖胃”的同时,也在探索向更多白领青年开放,破解他们的“午饭难”问题。

       南京西路商圈,在一幢幢光鲜亮丽的大厦里,白领青年常常为一顿午餐所困——周边的餐饮食肆不少,但往往价格不菲,50元的午饭是“标配”,想要吃得再好一些,价格就要直奔百元去了。位于成都北路上的新成社区长者食屋正进入装修收尾阶段,预计2020年春节前开放。该食屋建成后,将在满足社区老人需求的前提下,探索向成都北路、威海路周边商务楼宇白领开放。

       不久前刚开业的徐汇区漕河泾街道社区食堂内,来自漕河泾实业大厦的一批白领青年已成为这里的“老熟客”。这间社区食堂就位于漕河泾实业大厦一楼,白领青年足不出楼,即可享受到一顿美味午餐。通过合理利用社区老人、白领青年用餐高峰“时间差”,社区食堂能够最大限度开发潜能,在吸引更多客流的同时,也力争将社区助餐服务做到极致。(新浪网)

北京 | 老年人年人均支出超2万

       到2020年,北京市老年消费市场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老年文旅和教育等将成为新的消费增长方向。

       北京市商务局11月14日主办“2019北京银发消费发展论坛”。据论坛发布数据,北京老年人年均支出已超2万元/人,到2020年,北京市老年消费市场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老年文旅和教育等将成为新的消费增长方向。

       明年北京市老年消费市场规模将达一千亿元。

       北京市老龄办常务副主任王小娥在论坛上介绍,随着北京老年群体规模不断扩大,老年消费出现了结构性变化,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老年人总体消费水平逐年提高,年人均支出已超过2万元/人。

       据测算,到2020年,北京市老年消费市场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

       目前,北京市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预计至2035年,全市老年人口将超过650万,平均每三人里面就有一位是老年人。

       王小娥表示,要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领域,落实政府购买、运营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项目。

       截至去年底,北京市登记注册的养老企业达1000多家,养老社会组织达900多家。其中涉及老年健康服务概念的上市公司2家,新三板20家,四板4家,为推动北京老龄产业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模式已成老年健康消费新方向

       今年,北京银发消费月活动共组织了200余家企业以各种形式参与活动,其中文旅和健康板块企业数量所占比重同比均有10%以上的提升。

       民政部培训中心教授成海军认为,当前,养老服务消费需求正向着高品质、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但市场上相应的供给可能还并不充足。

       具体来说,在刚刚过去的“十一”小长假期间,我国“50后”单次旅游人均消费额已达3640元。同时,最近20年,参与经常性教育活动的北京老年人约40%,运动、书法、绘画、外语等支付更高。此外,“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模式已成为老年健康消费的新方向。

       目前,全市老年人消费还是集中在购买生活用品方面,占到了消费总金额的90%,而老年餐饮旅游、日常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需求的比例也在逐步上升。(百度网)

安徽 | 养老服务显著提升 补贴制度惠及近40万人

       据了解,安徽省连续7年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列入省民生工程,以真金白银持续提升养老服务设施,建立健全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全面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供给水平显著提升。目前全省各类养老机构床位数达37万张,低收入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惠及近40万人。

       养老服务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农村敬老院建设、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先后纳入省民生工程,各级财政累计投入27亿余元,新增公办养老机构床位近19万张。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全省建设社会办养老机构845家,床位总数达到11万张。目前,全省各类养老机构总数2447家、床位37万张。将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率列入省政府目标考核指标和民生工程实施内容,要求城市新建小区按每百户20平方米至30平方米、老旧小区按每百户15平方米至20平方米配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总面积达到178万平方米。

       养老服务补贴制度逐步健全。全省38.5万农村特困人员纳入政府供养范围,集中和分散平均供养水平达到月人均642元。 2013年起,将高龄津贴、低收入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两项制度纳入省民生工程持续实施,截至今年9月,已分别惠及163万人、38万人。伴随老年人能力评估制度的推进,经济困难不能自理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逐步建立,为困难老年人提供了更多保障。

       养老服务质效持续提升。实施每年千户家庭适老化改造项目,免费对照护老人家庭成员给予技能培训。合理布局推进县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养老服务站建设,打造15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为社区和居家老年人提供托养、照护、助医、助浴等服务,目前全省三级中心平均覆盖率过半。创新发展智慧养老,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推动机构养老服务资源进社区、进家庭,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今年起,将智慧养老试点纳入省民生工程实施,省财政安排3200万元试点补助资金。全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市辖区全覆盖。

中国公益研究院 创建